基于 "城市双修 "理念对生态规划设计实践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18
/ 2

基于 "城市双修 "理念对生态规划设计实践的思考

郑艳  

天津愿景城市开发与设计策划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201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年来的城镇化和城市扩张,城市在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等方面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问题。“城市双修”理念的出现,是进行生态环境修复、城市功能修补、改善人居环境的有效途径,是城市发展转型的重大时代举措,本篇文章通过分析城市双修理念,研究城市双修如何促进城市更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双修;生态环境;设计策略

引言:城市快速发展建设过程中,在注重经济效益增长的单侧发展模式下,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备,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低下,城市蓝绿系统破碎不成体系是城市的通病。生态环境对于城市的重要性慢慢的被重视,并作为一场战役逐地打响,“城市双修”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举措,对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实现共赢提供了有效途径。

一、城市双修理念的概述

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提出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解决城市病,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2015年至2017年住建部陆续公布了2批全国试点城市,引导各地进行借鉴,因地制宜逐步推进“城市双修”工作。

"城市双修"指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主要针对城市建成区,基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城市文化、城市风貌等,提升城市宜居性和文化特色;生态修复指修复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织补城市绿地空间,建立生态共同体,修正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共生关系。

二、城市双修理念为城市发展带来的转变

1.推动城市生态修复

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和城市拓展,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致使“城市病”不断加重,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山体创伤,自然生态与城市建设相悖而行。城市建设更多的是以单一目标为导向的建造:道路为了交通、河流为了泄洪、水渠为了引水、园林为了美丽,高效且目标性明确,却使城市缺失了有机性,城市生态系统变得极为脆弱。城市双修重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提高城市抗灾能力,弹性的城市海绵增强了城市雨洪管理能力,高效利用自然水资源。通过系统的规划城市生态系统,建立城市人工环境与自然的和谐平衡,达到生态系统与城市建设正向互哺与协调发展。

2.提高城市的居住质量

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建造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在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福利的同时,人们面临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居住质量下降日益凸显,城市热岛效应、空气污染、噪声污染越来越严重,雾霾曾经频繁笼罩着中国的各个城市,甚至乡村,归结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自然的伤害已经超越了自然所承受的界限,这些“病症”切实的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城市双修旨在治理城市病,重新修复生态环境,山体复绿、水体复清、恢复自然进程,还给人们健康的自然环境,提高人们的居住质量。

3.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

城市在高速发展以前都具有独有的地域特征,生活在其中的人也具有独有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原有的文化痕迹在高速建设的过程中不同程度的面临着被擦除被重塑的命运,原有的风土人情、精神价值、生活方式被冲淡,在崭新的城市中,历史文化被冲散和深藏。城市双修挖掘地方文化,重塑地方文脉,保护和延续文化景观赋予了不同城市特有的群体文化,使城市在延续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更挖掘创造当代人们的精神文化,使之成为文化主体的新鲜血液并继续传承,赋予时代精神,避免文化复制和符号化模拟,成为城市独特的文化财富。

三、城市双修下的生态规划设计策略

1.现状总结与评估

"城市双修"基于城市建成区,现状诊断的准确性对于实践工作的科学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城市建设是多学科、多领域共同作用下的复杂综合的系统,涉及到城市规划、交通工程、市政工程、水利工程等领域,具体工作中多学科、跨领域共同配合协作,通过现状调研,确定重点修复区域,深入剖析评估现状城市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与策略,是保证决策的综合性、科学性和可实施性的必要途径。

2. 总体控制与系统修复

在建设之前应系统梳理、加强各专业、各领域的协调衔接,制定双修总体控制性规划和导则,确定发展总体框架和指标体系,将总体系统分阶段、成体系的建设,指导建设工作有序进行。

城市水系统是城市生态大动脉,在城市双修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应站在更大流域格局角度分析定位水系对于城市和区域的生态作用,联通城市水系网络,对现存污染水体进行源头截污、清淤控制,雨污分流,结合生态绿化措施逐步改善水系生态环境;

城市道路系统是承载城市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重要载体,针对道路系统的安全问题、拥堵问题、割裂问题和舒适度问题,应转变道路建设模式,升级道路功能,由原来的注重交通功能向注重不同出行者的使用需求转变,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建立绿道系统网络,复兴街道生活,保证出行安全性、舒适性。

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是体现城市活力的重要空间,城市建成区尤其老城区存在活动空间的不足和破败,充分利用道路绿带和街头绿地,见缝插针,增加满足市民日常活动的口袋公园,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增加公共活动空间的密度,激活消极绿地空间,最大化城市绿地的价值。

3. 渐进更新与针灸修复

对于及城市建成区的修复过程应循序渐进,建立近远期实施策略,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和资金投入,避免大片拆建对城市环境造成二次创伤。采用微更新方法,小尺度的对城市空间进行修复,注重现存生活习惯的保护和文化唤醒,有选择的保留具有历史记忆的载体,避免推倒重建,通过精细化设计修复城市生态环境、复兴街道活力、激活消极空间,循序渐进恢复城市健康,实现品质提升。

结束语

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举措,“城市双修”针对城市快速扩张带来的 “城市病”做出了系统性的统筹治疗,不仅要追求城市开发建设带来的经济增长,更要自然生态和社会和谐协同发展,不仅要修复自然生态环境,还要修复城市文化环境,为未来城市开发建设提供控制性引导,“城市双修”作为长期工作,应因地制宜,运用低影响微更新方式循序渐进,逐步完成城市转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S].2016

[2]王向荣.景观笔记——自然·文化·设计[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

[3]晏帅.“城市双修”理念下中心区城市设计策略——以浙江嘉善县老城区双修为例[J].安徽建筑,2019,26(11):48-50.

[4]张仕云.“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城市设计策略初探——以济南市茂岭山周边地区城市设计为例[J].中外建筑,2019(09):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