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卫生全程服务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18
/ 2

精神卫生全程服务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研究

郭丽春 1. 董雪刚 2. 通信作者 :董雪刚

1. 湖北省武穴市精神病医院 湖北省武穴 435400 2. 湖北省武穴市精神病医院 湖北省武穴 4354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精神卫生全程服务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选取本院(在2018年1月-2019年8月)收治的66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实验组(应用精神卫生全程服务方法)和对照组(应用常规社区精神服务方法),每组均为33例。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干预后平均发作次数以及干预前后的PANNS(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评分、MRSS(康复状态量表)评分、BPRS(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分。结果:两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干预前PANNS评分、MRSS评分以及BPR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PANNS评分、MRSS评分以及BP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干预后平均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精神卫生全程服务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显著。

【关键词】精神卫生全程服务;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作用

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将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家庭和社会负担。精神分裂症的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临床常见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障碍:其一,感觉;其二思维,;其三,行为;其四,情感等。目前来看,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获得康复是医学精神科人员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8月)收治的66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纳入标准:(1)均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知情下参与;(2)病情较为稳定者。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者;(2)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实验组有25例男患者、8例女患者,平均年龄为(35.7±11.4)岁,平均病程时间为(52.6±21.3)个月。对照组有26例男患者、7例女患者,平均年龄为(36.4±10.6)岁,平均病程时间为(53.8±20.4个月。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社区精神服务方法,主要护理内容有:根据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基础护理,严密监测其基础生命体征,一旦出现异常需进行对症处理。

实验组应用精神卫生全程服务方法,主要护理内容有:首先,在准备阶段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有效干预,由心理医生和护士等组成小组,为其制定合适的康复治疗计划,让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能够在精神稳定的状况下接受药物治疗或非药物治疗等;其次,在功能恢复阶段(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状态稳定且进行功能恢复阶段),积极引导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做好社会独立技能训练,注重社交技能培养,再训练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职业能力。在职业技术培训过程中邀请精神科专家协助治疗,再制定针对性地内容;最后,在回归社会阶段,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专业培训之后,将其作为社区待业人员,再回归到社会之中。在每一个不同阶段中,积极鼓励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运用所学知识处理问题,总时间控制在半年左右。

1.3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干预后平均发作次数以及干预前后的PANNS(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评分、MRSS(康复状态量表)评分、BPRS(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资料分析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 结果

2.1两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干预前后PANNS评分、MRSS评分以及BPRS评分比较

两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干预前PANNS评分、MRSS评分以及BPR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PANNS评分、MRSS评分以及BP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干预前后PANNS评分、MRSS评分以及BPRS评分比较(分)

组别

PANNS

MRSS

BPRS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实验组(n=33)

56.2±3.4

43.1±4.3

93.3±11.4

71.1±9.2

24.6±5.3

18.1±3.4

对照组(n=33)

55.9±3.8

51.0±4.2

93.5±11.2

84.2±8.1

24.8±5.0

22.6±4.8

t值

2.8565

12.7852

2.9557

20.1337

2.0362

30.8568

P值

0.0524

0.0001

0.0628

0.0121

0.0855

0.0000

2.2两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干预后平均发作次数比较

实验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干预后平均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干预后平均发作次数比较(次/月)

组别

平均发作次数

实验组(n=33)

1.1±0.3

对照组(n=33)

3.2±1.5

t值

1.6387

P值

0.0002

3.讨论

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约50%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在社区[2]。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缺乏社交技能,极易导致就业困难,严重时需多次入院接受治疗。长期实践表明,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精神干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其康复效果[3]。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社区精神卫生全程服务可有计划的实施技能训练、职业康复训练、用药干预,最终积极控制好其临床症状,减少发作次数。有学者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以及康复治疗需同步进行,一方面能够合理控制其基础病情,另一方面能够提高预后效果。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精神卫生全程服务方法能够加强其个体化管理,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常规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干预工作主要监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基础病情,干预内容比较少,导致其病情无法被全面控制[4]。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PANNS评分、MRSS评分以及BP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干预后平均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上述研究结果显示精神卫生全程服务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显著。

参考文献

[1]施冬青,王玉城,胡海萍.团体认知行为治疗联合常规治疗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20,30(1):53-56.

[2]冯为,杨雀屏,李世明, 等.基于戴明环管理模式的社区精神康复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9,26(18):2215-2219.

  1. 黄云波,周颐.社区精神康复会所模式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9,19(4):365-370.

[4]杨莉,葛聪聪,蔡军, 等.照料者身份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需求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27(4):494-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