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实施的哲学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20
/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实施的哲学思考

文峰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这部法律的制定、颁布和实施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深邃的哲学智慧,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光芒,是我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通过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分析而制定的重要法律,是我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1.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立法以典民则祥,离法而治则不祥”。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社会主义法治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权益。习近平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治为了人民、法治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

《民法典》姓“民”,即以民为本,反映的是人民的利益诉求,保障的是人民的利益。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的编撰理念,这里面,涵盖了公民从生老病死到衣食住行,从婚姻家庭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追求的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认同。众多的条款都凸显了对人民美好生活的最大化的保障。同时《民法典》草案的立法过程,坚持民主立法,开门立法,历经10次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从中我们看到,立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反映民意、汇聚民智的依法治国的最好例证。可以说,民有所呼,法有所应,正是《民法典》的亮点之一。

《民法典》体现“公平性”。法律就是要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不论男女老少,还是大到国家所有制、土地制度、小到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生产经营、个人信息保护、私有财产权利保护等方面,人们都需要在公平正义当中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令人欣喜的是,这次《民法典》聚集的都是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都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公民应该享有的公平正义。比如,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隐私”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此次《民法典》就在人格权编中将“隐私”定义为“自然人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和私密信息”等,扩大隐私权保护范围,把将“电子邮箱地址”和“行踪信息”都纳入个人信息范围,使得个人信息保护将更加全面和细致。窥一斑而知全豹,《民法典》的出台,能更好的发挥确权、维权、护权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在公平正义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先进的、科学的、革命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民法典》第一章第一条明确指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一方面,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已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但是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济领域:“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政治领域:“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文化领域:“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社会领域:“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生态领域:“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等等。

现实中的困难和挑战使得旧的社会意识显得滞后,需要新的社会意识来适应。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顺应实践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把编纂民法典摆上重要日常。可以说,《民法典》的出现恰逢其时,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利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有重大意义。

  1. 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反对僵化。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它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反对思想僵化,因循守旧。

民事法治的发展程度取决于一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程度。当今,已经从农业时代和简单工业时代跃入互联网时代。一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科技对民事权利(尤其是人格权)、交易规则的冲击,如儿童给游戏大额充值、APP过度处理个人信息、网贷被套路、小区电梯广告收益权归谁所有、公司女员工受到上司性骚扰等等。二是现代风险社会对民事主体权利保护的挑战。如高度危险活动和高度危险物品领域的无过错责任;侵权责任逐渐从强调行动自由转变为重视私权保护;从关注事后的赔偿救济发展成着眼事前的预防止损;从完全依赖加害人赔偿进入到致力于构建包含侵权赔偿责任、公共基金救助和商业保险的综合救济体系。三是家庭观念的变化和生殖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家庭法的挑战。男女双方以合意为基础但不以组建家庭为目的的契约式共同生活关系大量涌现,对传统家庭法观念无疑形成强烈冲击。现代家庭规模的缩减、社会服务类型的增加,也对传统监护制度与婚姻制度产生了巨大影响。生殖技术的发展正在挑战传统的民事主体和父母子女关系。对这些社会现实的剧烈变迁,民法典无法置若罔闻。四是非公有制经济飞速崛起。这要求民法典普遍承认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各个领域内的平等法律地位。《物权法》明确规定平等保护各类主体的物权,《民法总则》将平等保护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全部财产权。民法典分则面临的具体任务是如何在所有权、用益物权等领域落实主体间的平等保护。

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照规律办事。

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地反作用。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定的经济基础,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构成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适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生产特别是生产力方面已基本摆脱了落后状况,我国的社会生产水平包括总量、速度等取得了历史性发展和飞跃,社会生产能力在一些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并正在向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迈进。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所有制,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国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二是分配制度方面,我国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三是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的巨大发展理所当然要求上层建筑的变革,而《民法典》的出台和颁布正是顺应时代的变迁的必然结果,是我国上层建筑领域的巨大变革,是新时代我国法制建设的重大成果,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这部法律通过对我国现行的民事法律制度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形成了一部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完整并协调一致的法典,它对经济大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显现出来。

五、主要矛盾在事务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因此要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律的有效实施是,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和难点。为此习近平同志强调实施好民法典必须抓好几项重点工作:

一是加强民法典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做到“三个讲清楚”,即要讲清楚实施好民法典是坚持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要讲清楚实施好民法典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要讲清楚实施好民法典是提高我们党治国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

二是要加强民事立法相关工作,有关国家机关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加强同民法典相关联、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

三是要加强民法典执法司法活动,各级政府要以保证民法典有效实施为重要抓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各级司法机关要秉持公正司法,提高民事案件审判水平和效率;要充分发挥律师事务所和律师等法律专业机构、专业人士的作用,帮助群众实现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要发挥人民调解、商事仲裁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作用,加强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等工作,通过社会力量和基层组织务实解决民事纠纷,多方面推进民法典的实施工作。

四是要加强民法典的普法工作,做到“三要三阐释好”,要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将其作为“十四五”时期普法工作的重点来抓;要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教育;要聚焦民法典总则编和各分编需要把握好的核心要义和重点问题;阐释好民法典关于民事活动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等基本原则;阐释好民法典关于坚持主体平等、保护财产权利、便利交易流转、维护人格尊严、促进家庭和谐、追究侵权责任等基本要求;阐释好民法典一系列新规定新概念新精神。

五是要加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理论研究,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足我国国情和实际,加强对民事法律制度的理论研究,尽快构建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除以上哲理之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原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等也是《民法典》的重要哲学依据。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民法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民事法律的精华,为我们应对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提供了强大的法律武器,为我们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了坚强的法律保障。

作者信息

姓名:文峰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3、11

民族:汉

籍贯: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

学历:本科

单位: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

职称: 中学高级

研究方向:高中教育

邮编:044000

收件地址及电话: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政治组 18813008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