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给排水 管网建设 的主要方向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20
/ 2

城市给排水 管网建设 的主要方向探讨

罗应东   

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04

【摘要】经过“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的建设发展,县城及城市已经建设了基本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给排水管网,本文对已建设的给排水管网进行阶段性总结分析,并探讨未来城市给排水管网的建设的工作目标和建设发展任务。

【关键词】给水管网;污水管网;雨水管网

经过“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的建设发展,县城及城市的给排水管网建设成绩斐然,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对于污水管网,突出的问题是污水管网建设质量不高,污水收集浓度低、城区污水收集管网改造进度慢,支管网建设不完善等;对于给水管网,突出的问题是给水管网漏损率高、给水管网覆盖率仍不足,管网维修频繁、给水管网系统智能化建设不足;对于雨水管网,突出的问题是雨水管网建设规模不足,城市雨水排涝体系不完善,初期雨水治理程度低,雨水排水方式单一,海绵城市建设力度仍待加强等。以上问题是现状城市给排水管网的建设发展短板,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因此,本文结合给排水管网的建设现状,系统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提出未来给排水管网建设的主要方向。

一、污水管网建设

(一)污水管网现状存在问题

污水管网的建设任务是收集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排放,污水管网建设成效的主要评判标准是污水管网的收集效能,收集效能的高低不仅仅反映了污水管网覆盖率的大小,还反映了管网施工质量的优劣和管网维护体系的健全程度。我国很多地区的污水管网收集浓度不高,进水BOD5浓度大于100mg/L的污水处理厂占比不大,反映了污水管网建设中收集效能的问题。

(二)污水管网建设分析

结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污水管网建设的主要目标如下:城市建成区基本无生活污水直排口,基本消除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实现污水管网基本全覆盖,基本消除城市内污水管网错接、混接、未接通的现象,基本完成城市破损污水管网的修复维护,基本实现污水管网系统的统一管理与维护,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效能显著提高。根据要求,未来一段时间内污水管网建设的主要方向有:一是提高污水管网覆盖率,对城市污水管网的空白区,断头区进行管网覆盖,二是对破损的管网进行修复,提供现有管网的收集效果。三是增强污水管网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如在污水管网的主要节点和敏感区域安装在线监测装置,便于污水管网部门实时掌握污水管网收集效果。

二、供水管网建设

(一)供水管网现状存在问题

城市供水管网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被称为城市的“生命线”。给水管网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配水管网建设滞后,配水能力不能满足现状及发展要求。由于部分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财政相对薄弱,地方自筹资金困难,建设资金短缺,地方财政对城市供水配水管网投入较少,使配水管网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的需求。二是管网漏损严重。旧城区原有管道工程受当时的技术、经济条件的限制,管材质量较差,加之没有进行有效的维护,管道老化、锈蚀、破损等情况普遍,跑、冒、滴、漏现象严重。三是水质监测能力比较薄弱。许多县城或城市检测站尚未完全达到新标准规定的42项水质监测能力。

(二)供水管网建设分析

根据供水管网的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十四五期间供水管网的主要方向是:一是降低供水管网的漏损率,将漏损率控制在国家要求的合格范围内,节约用水。二是提高供水普及率,对于服务的城镇,要实现给水管网全覆盖,甚至有条件可以考虑对周边农村进行供水。三是提高供水管网的智能化调度,解决城市管网中存在的管道爆管、管网水质二次污染影响饮用水质量、重建设轻管理等存在问题,四是提高水质监测能力,完善的水质监测系统应包括常规采样点实验室监测、应急移动监测、在线实时监测三个层面。为了掌握管网水质变化动态,供水企业应按规定设置管网采样点,对输水管网、配水管网、重点用户的水质进行监测。特别是建立城市供水管网水质实时监测实验系统,连续反映相关水质指标的变化。

三、雨水管网建设

(一)雨水管网现状存在问题

目前大部分地区城市雨水管网系统的主要建设情况为地下雨水管、沟、渠等的形式,雨水管材基本采用二级钢筋混凝土管及双壁波纹管,大部分城市主排水通道为明沟或者是暗渠,对于易涝低洼点,基本采用泵站强排的形式,目前雨水管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排水防涝任务加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排水防涝任务也在不断加重。在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建成区面积的增大,径流系数的变化,部分城市现有的雨水排水系统难以承担极端天气所带来的城市雨水外排负荷,造成城市内涝频发,极易出现“逢雨必涝”、“遇晴易旱”的现象。二是设施标准偏低,资金投入不足。过去的城市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地上、轻地下”的现象,各个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标准普遍偏低,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工程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三是设施底数不清, 维护更新滞后。许多地区的排水设施现状不清,资料缺乏。设施日常维护与更新不及时,老旧设施更新滞后,导致部分设施达不到排水要求,或设施能力不匹配。排水系统整体运行效率偏低,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暴雨等极端天气、对社会管理、城市运行和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带来的灾害影响。四是城市地表径流污染严重。大量初期雨水形成的地表径流未通过绿地等净化设施的渗透过滤措施直接排入受纳水体,严重地污染了河道等受纳水体水质,恶化了城市水环境。五是强降雨引发洪水,威胁城市安全。尤其是对于位于山谷地带的城市,如受极端天气影响,强降雨引发山洪,河道泄洪不畅,河水倒灌极易威胁城市安全,因此,防雨水内涝应与排洪衔接,避免外水入侵加剧内涝隐患。

(二)雨水管网建设分析

雨水管网建设的工作方向为:一是对城市雨水径流进行控制。城市新建区域全面实施构建低影响开发系统,城市已建区,通过与棚户区、危房改造和老旧小区更新相结合,因地制宜构建低影响开发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部分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有效缓解地下雨水管网排水负荷。二是削减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改善。通过初期雨水的截留处理及城市海绵设施的自然净化处理,排入河湖水系的初期雨水的污染物浓度明显降低,城市水生态环境良好。三是提升城市内涝防治能力。通过雨水管道的建设及有效管理,结合低影响开发系统的构建,不仅增加了地下雨水管渠的排水能力,而且由于错峰、滞留等作用,城市雨水排水系统排涝能力明显增强,城市易涝点大幅缩减。四是提高雨水资源化利用率。具体城市可以根据水资源状况、水利设施兴建情况、雨污分流程度、雨水调蓄设施规模等因素因地制宜实施雨水资源化利用工程建设,提高雨水利用替代城市供水比例,缓解城市供水压力。

四、结论

进入“十四五”,给排水管网所承载不只是简单的供水和排水功能,同时也反映了城市的发展和进步程度,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赋予了城市给排水管网更艰巨的责任。卫生、健康、安全、可持续的城镇建设离不开高质量、高要求的给排水管网建设。“十四五”期间,给排水管网将结合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细化具体任务和具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