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的预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20
/ 2

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的预防

韦海兰

重庆南川区中心血站 重庆 南川 408400

【摘要】目的:分析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原因,并制定预防血液报废的相关措施。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1月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发生血液报废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在2015年3月-2016年3月对血站进行预防血液报废的措施。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血站内血液样本500份作为对照组,2015年3月-2016年3月血站内血液样本500份作为实验组,最终对比血站实施预防干预前后血液样本成分制备中血液报废率。结果:通过对2014年1月-2015年1月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发生血液报废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血液发生报废的主要原因是脂肪血,其次则是血液的颜色异常、血袋破损等因素。并且,实验研究数据显示:进行预防措施的实验组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采用预防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血液报废率,对血站成分制备工作实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因而可以在血站管理中推广。

【关键词】血站成分制备;血液报废;预防效果

血站成分制备是血站工作实施中比较重要的一项管理工作,在现有血站管理工作开展中,血站成分制备管理工作实施能够转变血站管理方式,对提升血站管理水平具有重要帮助[1]。但是由于在血站成分制备管理中存有差异,因而使得血站成分制备出现了显著差异,直接造成了血液报废,影响了血站工作实施效果,对血站自身管理工作实施造成了严重的损害。通过预防管理措施实施,能够有效改善血站采血管理方式,对提升血站采血管理质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尤其是低于降低血站血液报废率更是具有明显优势,因而能够将其应用到血站管理中[2]。故而本研究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血站内血液样本500份作为对照组,2015年3月-2016年3月血站内血液样本500份作为实验组,最终对比血站实施预防干预前后血液样本成分制备中血液报废率,从而分析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的预防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血站内血液样本500份作为对照组,2015年3月-2016年3月血站内血液样本500份作为实验组。血站采血人员需要对无偿献血人员按照《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急性体检、初级筛选以及征询,且献血者的献血量在200-400毫升。符合本次实验选择的献血人员年龄在25-55岁之间,平均年龄(32.24±5.36)岁。所有血液样本均符合临床血液样本纳入需求,并且均可以用于血站成分制备。所有样本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选取的血液标本在全血采集完毕后需要放置在(4±2)℃内进行低温保存,并按照血液成分制备流程进行分离制备措施,将成分制备过程中报废的血液进行隔离、标记,在进行下一步的处理措施。

1.3 观察指标

对比血站实施预防干预前后血液样本成分制备中血液报废率。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 17.0进行统计和分析,计算型指标以例(n/%)表示,x2检验,计量型指标以均数±标准差(x±s)描述、t检验。P<0.05标识两者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通过对2014年1月-2015年1月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发生血液报废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血液发生报废的主要原因是脂肪血,其次则是血液的颜色异常、血袋破损等。进行预防措施的实验组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细请见表1。

1 成分制备中血液报废率[n(%)]

组别

例数

血浆颜色异常

血袋破损

脂肪血

总报废率

对照组

500

13

2

10

5%

实验组

500

3

3

4

2%

x2

6.6617

P

0.0098

3 讨论

随着我国无偿献血事业的开展,人们对于血站管理要求越来越高。通过对血站管理工作分析后发现,血站管理工作实施中成分制备管理工作实施的要求较高,且出现血液报废的数量较大,因而对血站管理工作实施造成了严重影响。通过相关研究分析后发现,血站采血管理工作实施中,以预防管理工作实施为主,能够有效改善传统管理方式,对降低血站成分制备差错具有明显优势,因而能够在血站采血管理中,将该种管理方法推广,以此降低血站管理差错。同时通过研究分析发现,血站采血管理工作实施中,建立预防管理机制能够降低血液报废率,提升了血站管理工作实施能力,为血站自身管理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提供了帮助。李爱军等人通过研究指出,血站成分制备管理中,经预防管理工作实施能够改善管理工作实施方式,对提高血站管理水平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5]

本次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对2014年1月-2015年1月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发生血液报废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血液发生报废的主要原因是脂肪血,其次则是血液的颜色异常、血袋破损等。并针对进行预防措施前后的血站血液进行分析发现,采用预防措施后的实验组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率为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且P<0.05。由此可见,对血站进行预防措施可以显著降低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发生血液报废的几率。

综上所述,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发生血液报废的因素常为脂肪血、血浆颜色异常以及血袋破损方面,血站通过加强血前脂肪学的筛查措施,在成分制备过程中加大离心配平,并积极疏导献血者的情绪等预防措施,可以显著降低血站血液报废的几率。因此,血站针对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的因素进行分析后,制定合理的措施,可以显著减低血液报废的几率,其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徐辉.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对血液成分制备过程数据的控制和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9,25(S2):7-7.

[2]崔琳,刘晓卫,刘燕,等.山东省血液中心血液成分制备和临床供血调查分析[J].山东医药,2019,36(23):123-124.

[3]梁明月,骆宏,黄伯泉,等.成分血制备环节全血暴露情况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9,21(1):145-147.

[4]施克飞.常州市某血站集中化血液检测前后情况回顾性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19,25(6):156-157.

[5]李爱军,刁雪芹.济南市血液供保中心2014~2016年血液报废原因的现况调查[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8,36(6):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