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防治中的问题及控制技术优化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22
/ 2

水污染防治中的问题及控制技术优化探讨

袁 永超  盛雄健

德州新盛建安工程有限公司 山东德州 253000

摘要:现阶段,水污染防治工作势在必行,在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对水污染防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防止各种污染源对河流水质造成不可逆的影响,科学合理地采取污染防治控制技术,提升水污染防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推进区域水质提升。

关键词:水污染防治;问题;控制技术;优化

1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人类要想顺利进行生产、生活活动,必须有着充足水资源的支持,可以说水资源是人类所离不开的资源,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处于缺水状态,身体健康很容易受到影响,甚至还会死亡。 虽然地球上约有 70%的面积被水覆盖,但是只有 3%的淡水才是人们能利用的水资源,而在这 3%的淡水中,可供人们直接利用的只有 22%,剩余的 78%淡水是冰川水,难以被人们有效利用,由此可见,人类社会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淡水是依靠地球水循环所可再生的资源, 但是随着人类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的水体受到了严重破坏,地球水循环受到人类活动的干预而发生了改变,这使得再生的淡水资源越来越少,人类所消耗的淡水资源越来越多, 这是极不利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我国人口众多,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仅是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由此可见,我国的水资源是十分短缺的。为了解决我国水资源污染的问题, 必须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切实采取措施推动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在源头处理掉污染源,避免污染源进入水体造成污染,针对受到污染的水体也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净化处理,确保我国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能够获得充足的供水。

2水污染防治中的问题分析

中国水污染防治的主要问题是对非法企业的罚款力度不足,地方政府对水污染防治的责任不明确,区域补偿政策较难实施,难以使居民从水域保护体系中受益,涉及水资源和供水安全资源各个方面的饮用水安全,不仅仅是为了水质。水源仍将受到影响,污染程度不同,毫无疑问,这对水污染的控制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一点可以从大多数公司宁愿缴纳罚款或使用污水处理基金得到证明,而这往往会导致过度排放、持械抢劫和污染水污染。因此,他们免于承担赔偿责任,这对受害者不公平。“水污染防治法律”公约只规定了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原则,没有具体规定如何保护和保护地下水资源。地下水的管理和保护包括一系列的管理活动。管理和分工没有明确的责任。此外,各组成部分之间没有协调机制。水源补偿政策是水污染防治法的一项重要创新。但是,由于缺乏详细的标准、国家赔偿以及对保护区居民的适当补偿,在实践中很难实现这一目标。大多数城市供水系统和安全条例都对农村和地表水污染低的地区的水污染、地下水的开发利用、饮用水和水安全进行了规范或忽视。

3水污染防治控制技术优化

3.1 物理防治控制技术

3.1.1 截污分流技术

在提出水污染的防治技术和措施时,其主要是为了实现水质提升和水环境的改善,避免水资源匮乏的状况日益严重,有效提升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在水污染防治技术中,物理防治技术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可以实现污水的有效处理。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物理防治技术,截污分流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其主要的应用对象是城市排污管道,通过截污分流技术,可以实现对城市污水的科学合理治理,并可提升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就要求在实际的工作中,从整体上对城市排污管道进行合理的规划,并保证规划能够得到有效落实,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污染治理理念的转变,分流式截污排水系统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其可以实现显著提升污水的防治效果。在实际的工作开展过程中,为了保证最终的应用效果,需要合理建设和利用截污管道、泵站等设施,保证各项设施满足正常的使用要求,定期进行检修,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截污分流技术应有的作用。

3.1.2 底泥疏浚技术

底泥疏浚技术也是物理防治技术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技术,采用此技术开展水污染防治时,不仅可以发挥出有效的防治效果,而且还能从整体上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若是水体受污染较为严重,往往底泥中也会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这些物质会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不断地进入到水体中,因此即便是水中的污染物得到有效清除,底泥分解的有机物也会水质不断下降,影响到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进而造成水体转化为黑臭水体。而底泥疏浚技术,主要是针对底泥采取的一种防治措施,将污染严重的底泥清除掉,可以有效降低底泥内部负荷,将水体中营养盐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抑制水华状况的发生,不仅如此,该金属还能够有效地改善水体质量。在看到底泥疏浚技术的明显优势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到该技术存在的一些不足,在开展底泥疏浚过程中,若是没有控制好作业范围,则可能会给水体附近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导致水生态环境的失衡,最终影响到水生动植物的生存和生长。这就需要根据不同水体的污染状况,科学合理地确定疏浚深度,在保证清淤效果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证水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2 化学防治控制技术

3.2.1 化学除藻技术

因为氮磷等容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物质使用量逐年增大,在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理的状况下,就容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进一步造成蓝藻水华的爆发,为了能够清除蓝藻,可以采取化学除藻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水体的实际情况,选择硫酸铜或者柠檬酸作为化学药剂,通过合适剂量的投入,可以有效地抑制蓝藻的生长繁殖,其原理是铜离子与蓝藻中的酶相结合,使酶失去原有的活性,破坏蓝藻自身的细胞,从而达到清除蓝藻的目的。当然,除了铜离子以外,还有部分重金属制剂也可以达到良好的除藻效果,但需要注意投用的剂量,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3.2.2 重金属固定技术

在开展水污染治理时,对于某些酸性污染或者重金属污染的水体,可以投用适量的碱性物质,比如石灰石或者炉渣等,这类碱性物质可以与酸性物质发生中和反应,将水体的pH值降至合理的范围内,同时也可以与水体中的重金属发生反应,生成固体物质沉于底泥中。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碱性物质的投放,还可以对底泥产生一定的固定作用,对于改善水质可以发挥良好的效果。

3.3 生物防治控制技术

3.3.1 生物接触氧化技术

作为生物膜法的一种,其具有比表面积大、可操作性强、污泥浓度大等特点,在工业废水的处理中应用较为广泛,比如,在处理苯胺类化工废水时,可以采用厌氧水解-生物接触氧化法,其原理是在生物接触氧化工艺之前,设计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这样可以有效地增加废水与厌氧细菌的接触面积,提高厌氧反应的效率,达到良好的预处理效果,通过厌氧和好氧工艺的结合,实现废水中苯胺的去除。

3.3.2 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是在水体中种植水生植物,通过植物的吸收和代谢作用,实现水体中污染物的去除。该技术的应用需要遵循生态相容性、经济性和有效性的原则,适用的水生植物主要有金鱼草、凤眼莲等,这些植物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营养盐和有机物,有些植物甚至可以实现水体中重金属的大幅度下降,由此可见,生物修复技术可以实现水体水质的净化,促进水生态系统的恢复。

结束语

面对依然严峻的水污染问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物理防治控制技术、化学防治控制技术和生物防治控制技术,最大限度地提升各种技术应用的效果,促进水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参考文献

[1] 王盼,陈嫣.适用于上海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分析[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9(4):198-201,205.

[2] 张金山.水污染防治中的问题及控制技术优化研究[J].决策探索,2018(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