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理论视角下农村水环境治理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22
/ 2

共生理论视角下农村水环境治理路径研究

郭子薇

安徽环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合肥 230088

摘要:随着工业化生产的快速发展,工业企业逐渐从城市繁衍到农村,造成水资源污染因素的增加,给当前农村水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水污染问题不仅关系到饮用水的健康和安全,还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针对这方面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手段,了解农村生活环境现状,改善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加快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村整体生活水平。

关键词:共生理论视角;农村水环境治理;路径;研究

1共生理论的内涵   1879年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Debarry)首先提出了共生这一概念,共生是指在共生环境(竞争生存的空间)发展过程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共生单元(不同的生物),它们之间会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相互依存、互利互惠的关系。一般而言,共生由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要素构成。共生三要素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的。

2 目前农村水环境的发展状况    农村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多进步和提升,但伴随着农村发展的规模不断扩大,在发展中会出现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水环境污染就是其中之一。农村水环境主要指分布在广大农村的河流湖泊沼泽以及池塘水库等地表水体以及地下水的总称。在我国,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人口总量大,生活生产污水造成的水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在农村发展的过程中,每年生活生产产生的污水数量庞大,污水未能合理收集,随意排放至周边水域,当排入污水量超过受纳水体的自净能力后,会对河流,湖泊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影响人们饮用水的安全,也会影响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最终会影响整个城市和地区的环境卫生,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引起疾病的发生。这也就使得农村的生活污染源成为重要的影响环境发展的因素。而且,农村水环境问题,每年都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会给国家和政府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威胁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3农村水环境共生理论分析框架构建

3.1水村共生单元

水村共生单元是构成水村共生体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是形成水村共生的基本物质条件。共生单元一般通过其质参量和象参量来反映其自身的不同性质和特征。质参量反映的是共生单元内在性质的一组指标,主要对应于农村水环境系统中的自然水体,包括农村的河流、池塘、湖泊、沟渠、湿地以及地下水等。象参量反映的是共生单元外部特征的一组指标,从不同角度分别反映共生单元的外部特征,可通过农村水环境的受益者如土壤、大气、农作物、各类建筑设施等来体现。直接象参量具体体现为社会环境下的水系统,包括供水、排水如农村工业、种植业和养殖业排水、污水治理等。

3.2水村共生界面

水村共生界面是指共生单元之间的接触方式和机制的总和,换言之,共生界面是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传导的媒介、通道和载体,它是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农村和水环境之间的共生界面包括各种制度和机制的“介质”集合体,这些集中体现了共生单元的相互作用,是形成互惠共生模式的内在动力。首先,要做到从村委会到地方政府部门上下级政府间的“纵向协同”,即充分让条块水环境治理机制发挥作用;其次,要做好同级职能部门间“横向协调”,重点做好政府与畜禽养殖企业、乡镇企业、农村社会组织、村民的“内外协同”,为农村和水环境的发展走向一体化提供制度保障。

3.3水村共生环境

共生环境指共生单元在走向“互惠共生”关系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要素的组合。具体是指农村和水环境为实现互惠共生进行要素资源交流基础上形成的政策环境、资金和技术支撑以及文化与自然生态环境等。

4水村共生的路径探索

4.1明确水村共生优势,强化互惠共生思想意识

水村共生是指两者之间相互依赖、共同受益的关系,在农村水环境的保护中,不管是基层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应该明确水村共生优势,牢固树立农村和水环境一体化发展的思想意识并付诸于行动中。首先,基层政府应内化共生意识,提高对水村一体化发展的重视程度。作为主要水环境治理主体,基层政府应将共生理念贯穿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始终,对水村互惠共生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其次,地方政府应强化服务意识,引导企业承担环保治理责任。由环保部门对乡镇企业、畜禽养殖户进行一对一对接,在肯定畜禽养殖业和乡镇企业对乡村经济贡献的同时,也要明确企业自身的环保职责,强化对农村水环境的保护,逐步将环保观念转化为企业文化。再次,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村民进行环保宣传和培训,在此基础上组建环保小组,定期进村进户对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进行指导,促进村民生活、乡村发展和水环境保护的一体化发展。

4.2加强制度体系建设,营造优质水村共生界面

地方政府的统筹设计是水环境治理体系良性运作的保障。要进一步完善水环境治理的“顶层设计”,形成水环境治理体系“一体化”机制。从各乡镇水环境实际状况出发拟定切实可行的治理运行方案,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以为企业 水环境治理提供一定的政策资金支持。

要重视地方性水环境法律制度建设。地方政府在构建水环境相关的地方性法规体系时需要兼顾多方意见,力争完善从供水到排水,从河道到航道的水环境保护立法框架体系,用立法保障来推进水环境治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4.3营造正向共生环境,构筑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首先,要加大对农村水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对于水环境治理资金的投入不能仅依靠基层政府,需要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中央补助为辅的水环境治理政府投入体系。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投资撬动作用,对投资方式进行多样创新组合,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以工代赈等多种方式为水环境治理解决资金难问题。地方政府应就当地水环境的现状统筹相关资金渠道,设立专项的水环境治理资金。其次,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需要统筹考虑生活垃圾和农业生产型垃圾的处理,在加强对村民生活方式规范的同时要推进村庄垃圾转运站或者处理站的建设,建立完善符合农村实际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农村厕所粪污和畜禽养殖废物也需要加强防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快粪化池的建成速度;此外,对于农村污水排放处理管道要进行统一规划,让生活污水远离水源,通过污水管网的体系化延伸,不仅可以减少农村水环境的污染还可以降低水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再次,要革新水环境治理的技术、稳固环境治理人才队伍。农村水环境治理需要多重力量合作,除了基层政府、企业和公众的通力合作还需要科研机构以及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持。地方政府可以加强和高等学校、科研单位的合作,通过科研机构关键技术研发和专业人才对乡村水环境治理的支持,全面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改善农村水环境治理机制,建立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协调机制,形成水环境治理网络,改善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以此促进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良好有效发展,进一步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胡晓明. 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及治理对策[N]. 黄冈日报,2018-08-15(006).

[2]王学文,曹少飞,王慧娟,张超,马炳辉,韩宝华.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与治理措施的思考[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8(06):58-60.

[3]吴嘉强.农村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策略[J].化工设计通讯,2018,44(05):212-213.

[4]司萌萌.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J].乡村科技,2018(15):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