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实 语言文字训练,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27
/ 2

抓实 语言文字训练,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李宇萍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大埔小学 514299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我们教师既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要立足于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学会理解、感受、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从而最终提升学生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

纵观当前的小语教学,普遍存在着“老师说的多,学生说的少”、“表面热热闹闹,实则流于形式”等一套套“花架子”现象。如阅读教学往往只停留在“理解”课文内容这一表层上,忽略了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性,并且在教学中逐渐淡化了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就导致语文课堂离开了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后,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要想改变这些现状,我们应认真领悟《语文课程标准》的内涵,在教学中要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扎实开展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努力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途径,让学生通过品读、感受、领悟、积累、运用中去享受语言的魅力。下面我以阅读教学为例,结合我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体味重点词汇,理解文本内涵

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通过对重点词汇的抓取和体味,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才能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表现力,激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这不仅能理解文本内涵,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是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途径之一。

例如,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顶峰歼敌这一部分时,我鼓励学生在学习小组内采用反复“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的方式,抓住一些关键的词汇进行探讨:(1)圈出描写班长马宝玉动作的词语(夺、插、举、喊、砸),解释这些词语的意思,并做出相关的动作。(2)你觉得这一部分中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有的学生认为“砸”这个词语用得好,因为充分写出了五位壮士对敌人的仇恨,同时表现了五位壮士英勇顽强、血战到底的精神。此时,我还顺势引导学生把“砸”换成“扔”“投”“掷”等词,让学生揣摩每个词语表达效果的不同,思考哪个词语更适合文本要表达的内涵。

这种抓住重点词汇,品味语言的方式,不仅能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层次地理解、体会和推敲,还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既理解了文本的内涵,感受到了五壮士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同时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渗透思想教育。

二、揣摩相关句子,感受词句精妙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教材中每篇文章中的一词一句都是作者为了表达其内心感情而精心挑选的,其中的遣词造句、语言风格等对于学生来说具有示范作用。作为教师,我们要潜心研究文本,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句子,进而在课堂上开展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加强学生理解和运用文字的能力,实现语言迁移,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庐山的云雾》第二自然段时,我会结合该课的特点,深挖语言文字训练点:(1)先是让学生体会课文第二自然段“写什么”——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怎么写”——自然段开头采用中心句,概括庐山云雾姿态各异的特点;(2)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哪些姿态?——比喻修辞手法。其中那缠绕在半山腰的云雾为什么不比作皮带、腰带,而要比作玉带呢?这样的好处是什么?(3)庐山的云雾是不是只有这四种姿态呢?(不是)你从哪里知道?拓展:自己发挥想象,仿照文中的句型,进行文字训练,说一说还有哪些姿态。

这样,既让学生在揣摩对比相关句子中,对文章的语言反复理解、推敲、体味语言的精妙,掌握中心句、修辞手法等知识点的运用,培养学生辨析语言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学习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巧妙之处,从而体验到课文所蕴含的情感。

三、朗读形式多样,品味语言意蕴

课文里的语言都是经过加工、提炼的,合乎规范的,在阅读教学中,读是感受、领悟语言的重要手段,要贯穿于课堂的始终。在教学中,我采用学生齐读、默读、指名读、教师指导朗读等多种形式样的读,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这有利于促进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品味语言意蕴,体验作者的情感,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的敏锐感悟能力,对于形成语言的积累、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例如,我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烈火烧身这一部分时,采用多元化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元解读:看到自己的战友身上着火后“我”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应该怎么读?而当邱少云烈火烧身时,他自己又是怎么做的?这又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这样多元化的朗读,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邱少云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自觉严格遵守纪律、英勇现身的伟大精神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更领略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美,还增强了阅读学习兴趣,使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语言思维更活跃、更深刻了。

四、注重读写结合,提高运用能力

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更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注重读与写的结合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学作品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写作方法,而这些正好是开展读写结合,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很好的触发点。

例如,在学习《老人与海鸥》课文第一部分时,我组织学生们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是采用哪些描写方法表达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语句。很快,通过充分地朗读之后,便有学生反馈:(1)“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欧送餐,跟海鸥相伴。”(外貌描写,尽管老人穿着俭朴,但是对海鸥却十分慷慨,足以看出老人对海鸥的爱十分深厚。)(2)“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动作描写,老人的动作是那么娴熟,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和谐。)(3)“‘你看你看!那个脚上有环的是老沙!’……‘独脚!老沙!起来一下!’”(语言描写,我们可以感知老人对海鸥的亲昵,对海鸥的爱。)(4)“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神态描写,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老人对海鸥那出自内心的爱。)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其目的既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老人爱海鸥的情感,更是让他们在朗读中,学习课文刻画人物形象时采用的描写方法,学会积累,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写作技能,再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在学完课文后,我“乘热打铁”抓住时机,联系单元作文“写自己喜欢或佩服的人”,让学生们学以致用,将《老人与海鸥》中所学的描写方法运用到这次的习作中,进而开展读写结合的语言文字训练。

最后,同学们写出来的这次单元作文均写得很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不仅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更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如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崔峦老师所说:“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语文阅读教学课就应该在浓厚的语文味中,摈弃流于形式的“花架子”,着力以语言文字为中心,以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为基本点,其他训练渗透到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品读文本,在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才能真正放射出炫目的光彩!才能让每个学生都“会说”、“能写”,从而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们学有所成,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