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29
/ 2

我国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探讨

崔飞飞

云南绿松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云南 650000

摘要:由于在以前的发展中,我国贯彻了粗放式经济发展的整体模式,使得很多地区的生态环境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而在新世纪背景下,我国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并着手开始进行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在这项工作进行之前,需要全方位开展环境监测活动。就全球范围来看,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并不落后。但由于我国环境问题比较复杂,因此各项环境检测技术很难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在这种背景下,就有必要分析与探讨当前我国环境监测的基本现状,并能够明确环境监测科技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我国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探讨

1新形势下环境监测科技发展现状

1.1环境监测科技的整体现状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我国环境检测科技的发展起步比较晚,但整体进步速度非常显著,同时很多技术也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准。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全面环境监测系统,并且诸如 3S 技术、生物技术、PCR 技术等模块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这也说明了我国环境监测科技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就,同时整个行业领域也在以较高的速度发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环境监测科技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并非顺利,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阻碍。因此对于各个环境监测从业人员来说,在以后的发展中也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能够积极钻研与学习各类新技术,共同推动我国环境监测科技的进步与创新。

1.2环境监测科技的分项现状

结合我国环境监测活动的实际内容来看,主要可以分为水、大气、土壤三个方面,这里也从这三个维度来分析环境监测科技的分项开展现状。第一,水环境监测。当前我国很多地区都出现了非常显著的水污染情况,已经严重影响了区域环境的平衡以及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我国在当前发展中也开始积极钻研各类先进水监测技术,并建设了一些示范项目,推动监测活动的标准化与信息化创新。第二,大气环境监测。虽然我国当前已经全方位开展大气环境治理活动,但是很多地区的空气污染依然比较严重。而在环境监测方面,我国则开始将那些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当成监测点,同时还结合实时监测数据和历史信息分析,构建了完备的预警体系,使得环境监测和污染处理具有较强的前瞻性。第三,土壤环境监测。相较于前两项内容来说,我国土壤监测的科技水平还远远不够,目前并没有形成一套完善全面的监测体系。这种情况也使得我国土壤监测活动进行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标准,很难实现对土壤的全面评估,也就降低了土壤资源的利用效率。

2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2.1 环境监测大数据是发展主旋律

环保事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环境监测工作的深入。新时期,云计算、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使得相关环保机构收到了海量环境信息数据,也可将其称之为大数据。大数据作为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后的先进技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大数据具有数量大、种类多、价值高、速度快、精度高等五大优势。我国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中,必须合理进行数据的整合和分析,保证跨部门、跨地区可开展进行数据信息的分析和处理。当下,国内环境监测机构正在为了这一目标而努力。为提高不同区域之间环境监测数据可比性,相关部门逐步出台了全国统一的监测技术规范标准,涉及范围包括土壤、大气、地表水等。大数据时代下,必须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合作,保证环境数据信息的共享,这是切实实现环境信息大数据价值的必要举措,对国家环境监管工作的落实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2.2 公众参与是环境监测信息化发展的标志性特征

环境监测的发展中,公众参与是标志性特征,考虑到环境监测的技术要求高、机密性等特点,公众参与具有较大的困难。政府进行信息公布中,可构建相应的信息反馈拼图,保证公众一方面拥有环境监测结果的知情权,另一方面还可享有参与权、监督权。换言之,未来环境监测信息化的发展需要朝着实际需求的方向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实现环境监测从信息提供向信息服务方向的转变。提高社会大众对环保工作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公众在环境管理中的监督职能和反馈作用。完善政府和社会沟通的平台建设,努力打造环保网站,经由网站可为公众创造更易获取信息的渠道,保证大众可以积极进行个人建议的反馈,并加强多元化公众意见收集平台的搭建,保证社会公众逐步发展成为环境管理者。此外,科技进步后,环境监测仪器逐步得到优化,便携式设备和仪器的广泛应用,使得政府逐渐从全权负责转变为新模式,即政府主导、社会大众参与的新模式。当下,由于智能终端设备的完善,环境监测软件越加丰富,如“污染地区”app 软件,可实时进行废气排放企业的数据查找,随时进行企业污染状况的查阅,从而更好的发挥大众监督作用,促进新型环保理念的形成。

2.3 智能技术加速环境监测信息化的发展

物联网在环境监测中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利于物联网技术相关人员可获得及时、准确、动态的监测数据,从而实现监测的自动化、智能化。物联网技术借助遥感、红外、传感器等,可优化环境信息监测效果。新时期,该技术可充分发挥其实际价值,“十一五”期间,国内便建立了四级监控系统。污染源的自动监控便是应用了物联网技术,可充分合理的进行污染源数据的采集、传输与报警。从而有效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同时物联网技术还在不断的进行创新和优化。如内蒙古地区的“三位一体”环保监控平台,便是建立在物联网技术之上,可及时进行重点污染源的监控,包括在线监视、工况监控等,经由多系统集成实现了信息共享的要求。江苏地区,借助传感器、卫星遥感技术等完成了太湖水域的监测,该监测体系的建立充分展现了物联网技术在智慧环保理念中发挥的重大价值。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价值。可实现精确化监测,利于环境监测的合理化、科学化、现代化建设。云计算技术是建立在计算机服务群基础之上的技术,利于构建规模较大的数据体系,经由互联网技术实现资源的按需分配,保证不同用户获得相应的资源条件。当下云计算的发展并未达到成熟阶段,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此外,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也得到了一定应用,经由高空卫星定位方法可快速获得影像信息,从宏观角度了解监测区域的实际状况以及环境变化趋势。国外环境监测中,对遥感技术的应用相对较多,包括美国、德国等,均设立了专门的遥感机构,该机构还可对管辖区域进行油品动态检测以及实现森林荒漠化的监测。借助遥感技术,可对突发事件、大范围环境破坏事件进行应急处置。但需引起重视的是,遥感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监测对象无法进行选择等。因此,未来遥感技术应开展污染物选择性检测研究、定量分析研究。

3结语

在这个过程中,环境监测科技也应该全面融入信息化技术,促使监测活动能够趋于智能化,同时也可以较好完成自身体系的创新发展。对于各个环境检测从业人员来说,则应该在参与工作的过程中树立终身学习的相关理念,并完成自身知识储备与技能水平的提升,促进我国环境监测工作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单新颖.分析水环境监测信息化新技术的应用[J].科学技术创新,2019(32):76-77.

[2]沈学崴.土壤环境监测管理中的信息化应用[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9,39(11):70-71.

[3]徐泰森,田建国,李平.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工作的对策[J].乡村科技,2019(31):111-112.

[4]林奕艺.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9(09):24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