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象学视角看小学语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31
/ 4

从现象学视角看小学语文

宋效花 任晓锋

潍坊峡山经济开发区二七一双语小学 山东省潍坊市 261325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由来已久的问题促使笔者借由科学哲学的观点解读语文。笔者通过现象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从“回到事实本身”看语文、关于语文教学的思考、定位教材的价值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语文阐释,在回归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时对学情探索给出了新的方向,试图从语文和学生入手构建语文课程的完整系统,并佐以课堂实例验证呈现。

【关键词】教学本质;教材价值;学情探索;系统;

语文教久了,总会时不时产生无力感:为什么有些字词讲了许多次、写了好多遍,还是有学生记不住、不会用、写不好?为什么天天交际,还是有学生不能完整、有序表达自己的观点,看待问题不能由此及彼、做深度思考?为什么作文时可以堆砌辞藻却难有真情实感和思想高度?于是不停问自己:是老师教的不行,还是学生自身的问题?语文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学语文?语文以怎样的状态存在?怎样学习语文?如何让儿童站在语文课堂的中央……追问的久了,也渐渐有了答案:

一、“回到事实本身”谈语文

语文由语言和文字两个相互独立又重叠的系统构成,互补又相互依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就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但语言与文字不能混为一谈,语言预设着交往沟通的社会关系,是社会交谈的工具。文字是人与对象客体之间的关系(汉字的由来可以窥见此中关系),融于语言又自成体系。常规语文教学中通常将文字作为语言的附属作简单处理:自主预习、随文识字、书法指导、检测。自主预习,解决的是字词的认读问题,如果学生自觉,还可以解决词义的理解问题;随文识字,识的是当前情境的字义理解;书法练字,练的是间架结构与笔画的字形;检测,检测的是字形、读音的掌握情况,文字的真正理解与运用却不能作具体的观测。文字所承载的文化意涵、文字自身存有的轨迹也没有涉及。而这,恰是文字魅力流失的关键,教学中存在诸多识字与书写问题与两者的混为一谈也有莫大关系。

因此,语言、汉字作为两个单独又交融的系统,须作必要的探索与价值定位。

  1. 关于语文教学的思考

“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语言理解与运用的实现有赖于语言的解构与建构。语文教学就是在解构语言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实现学生自己的语言构建。语言的解构与建构渗透思维、文化、审美的发展。解构的是语言符号所指涉的客观世界的本质、作者的知识经验的由来、语言的存有形式与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建构的是具有学生个体生命情态的对客观世界、知识经验、语言表现形式与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言语表达。

要想实现语言的解构与建构,须得借助必要的手段:悬置、还原、解构、体验、替换。悬置的是文本,透过文本还原指涉的客观实在及存有形式,解构的是语言表现形式,体验的是还原而来的文本情境与创设的教学情境,替换是指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自我认知的获得与体验。

  1. 教材的价值定位

教材文本首先是一种传达,是事物对象化的呈现,涉及体裁、题材、表达形式以及意义指向的问题,以自行道出的方式揭示世界也揭示语言本身。学语文、学语言不等于学教材,而是通过文本获得:立足文本获得知识、能力、经验、价值取向,超越文本获得学科学习的信心、意义与自我世界的建构。换言之,文本对学生而言,可能是认知的起点,也可能是认知过程中的节点,但绝不是终点,它应当有无数个向外延伸的接口,指向更广泛的意义空间。无论起点,过程中的节点,还是向外延伸的接口的发展都有赖于思维能力的拓展与提升

探索语言必须解决思维的问题。跨界是语文的自带属性:语言包罗万象,存在于各个领域,涉及各个学科。解决思维的问题,首先拆掉思维里的墙:教材更深的意义在于超越,而不是借由文本反复咀嚼、品鉴、重复他人的认知经验与体验(这即是传统的“教语文”);语文并不非得是文学性的,也可以是社科类的,重要的是如何用语言表达、传达;语言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语言的根本意义在于传达知识、经验、意义、情感、价值观,经由语言的引领,向学生展示一个宏大多姿、值得探索和道出的世界;语言表达不是只言片语的说,而是经由了思考的完整的、有逻辑的、有见解、有态度的表达。

  1. 基于学生本身的学情探索

学生是课堂的核心,备课、讲课就必须考虑到学情的问题。学情并不只是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包括影响教与学设计、实施、学习者自身的一切变量与因素。学生的认知发展受机体成长、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内在平衡过程的影响。因而,学情探索还应当指向教师的理解力、设计力、行为态度,家庭的教养方式,社会风化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的心理、生理、情绪、认知经验。

当然,这对教师、家庭、社会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如何获得探索学情并找到应对策略的能力?家庭如何知道并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社会需做出哪些引领与支持?教师作为连接家庭、学生、社会的纽带应当探及上述问题的解决之道或给出家庭、社会一定的建议。当诸多力量转化为育人合力,不只语文学科,所有学科的教学都将受益。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必须在系统中,在语言的系统中,在文字的系统中,在学校、家庭、社会合力育人的系统中,前两者是基础,后一者是保障,三者合力才能更好地实现语文教育教学目标,才能让语文更好地焕发生命活力,让文化之根在时代前进的步伐里深扎,让教育的智慧之光惠及国人,让民族的脊梁更加挺拔舒展。

下面以具体的单元教学设计具体阐释上述观点:

自然的妙趣

——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1.人、自然、社会,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他们既投身自然,又融入社会;陌生的是他们对三者没有概念性的认识,也不曾拷问三者的关系,对三者关系的认知、拷问停留在“鹦鹉学舌”的“保护环境“概念上,缺少真正的思考与思想指导下的行为。

2.学生的感知能力较低,不能多角度、有层次地观察、捕捉生活、自然传输的信息,在完整表达、整体认知方面也需要加强锻炼,语文思维的发展较为迫切。

3.群文阅读经验较少,在大量信息中筛选、提取、组织信息的能力较弱。群文交汇学习的经验尚未有之。这将是本单元授课的难点。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题为“我与自然”,编排了《大自然的声音》《父亲、树林和鸟》《带刺的朋友》三篇文章,语言各具特色,蕴含着人与自然关系的诸多可能(不只是和谐相处这一种可能),都有一个集观察者、体验者、叙事者(还有可能是陪衬者、干预者)诸多角色为一身的“我”。文本正是“我”之观察、经验、思考、认知的呈现。《大自然的声音》呈现的是朴素的大自然,需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内在的觉知,让学生的认知表达与文本对话。《父亲、树林和鸟》以小说式的对话让“我“随着父亲的脚步、观察、言语而感知、觉察鸟的形迹、习性,由此生发”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样的思想留白,此处恰是追问人与自然关系诸多可能的契机,实现价值育人的关键点。《带刺的朋友》则是从”我“之视角发现、追踪一只刺猬偷枣的始末:刺猬发挥了刺的结构功能,收获果实,这是刺猬在生活实践中收获的经验知识,作为”我“通过书写、道说对此进行表达。但文本中的刺猬与百科中的刺猬却大相径庭。教师、学生在学习中须完成从受码者向译码者、编码者的转变,将经验知识转换为智慧再表达,是为”道法自然“,也是语文学习的价值所在之一。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来看,三者各有不同:《自然的声音》是人以主体大于客体的身份主观地赋予大自然的声音,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父亲、树林和鸟》是把动物当成人类那样的主体大于主体的相互主体性关系,平等对待,是社会性的;《带刺的朋友》中人只是旁观自然,不干预,合乎科学知识观,是表象、本质、实在的归一。

【核心理念】

现象还原,趋近人、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本质。

语文由语言和文字两个相互独立又有重叠之处的系统,互补又相互依存。

文本价值定位:解构、超越,增强学科信念,提升学习自信,寻找完善之道。

5f4c5bf0f1197_html_e3313838b7e29ee6.gif5f4c5bf0f1197_html_e2abc6f34ba111d8.gif5f4c5bf0f1197_html_3bac45958bb30aa3.gif5f4c5bf0f1197_html_9d6f8b1d0383e5ef.gif5f4c5bf0f1197_html_280deaeb8d97a039.gif5f4c5bf0f1197_html_e2b902b764e0dc7.gif5f4c5bf0f1197_html_c0aea31e3c94fa1c.gif5f4c5bf0f1197_html_918b971cb2ead494.gif

意志 行为

觉知

编译客观世界

5f4c5bf0f1197_html_f4542f6deaa61132.gif

立足文本:从文本中感知素朴的自然,即自然本来的面貌与状态。(输入)

立足觉知:有意识地、不加评价地观察自然客体出现时“我“所产生的全部心理体验。(体验、表达)

超越文本,发展认知:内在觉知与文本对话,不以文本为准绳,修整文本或我之表达,使之更合理、更得体,让思想更受启迪、更有深度、更具现实的指导意义。(完善、再表达)

【概念图谱】

觉知 体察

5f4c5bf0f1197_html_4cd7132d7093f10b.gif

5f4c5bf0f1197_html_c3a34640da27703c.gif5f4c5bf0f1197_html_e2f32b625ab73f9a.gif

5f4c5bf0f1197_html_fafa4e97619ae1f9.gif

内化于心 外显于行

【教学目标】

课文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多感官观察发声者、鸟、刺猬偷枣活动,对比阅读等方式,感知大自然的奥秘与趣味。

2.分享交流自己的观点(批判改写文本或借由文本提升自己的认知与表达),能生成对自然、人类、社会三者关系的认识,并付诸行动。

生字目标:

1.认识22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39个字,会写67个词语。

2.追根溯源,从造字法入手识字;追求书写美观,从间架结构、笔画规范入手,规范书写,提升书写力。

3.能在具体语境中灵活运用所学字词。

【重难点】

1.通过多感官观察发声者、鸟、刺猬偷枣活动,对比阅读等方式,感知大自然的奥秘与趣味。

2. 追根溯源,从造字法入手识字;追求书写美观,从间架结构、笔画规范入手,规范书写,提升书写力。

课前准备:

阅读自然科普材料与本单元文本。(前置阅读)

刺猬捕食视频,大自然各种声音的音频。(课中)

习作及讲评内含其中。

准备课时

第一课时 主题阅读

  1. 图解字源识字:江、河、溪、泉,潺、淙、汩、涓。

  2. 词汇积累:一众难词、学生感兴趣的词。

  3. 拓展阅读:《刺猬》《食物链》《大自然的启示》

【阅读设计意图:

1汉字是融于语言又独立于语言之外的系统,须得作必要的系统性处理。两组词分别是河流形态及模拟河流流淌的拟声词,将之放置到河流形态的系统中对比学习,学生会清楚地认识到四者之间地差别于拟声词选用地事实依据,且对河流形成了比较完整地认知。此处学习为质疑文本《大自然的声音》中语词使用是否恰当《刺猬》的活动描述是否客观真实埋下伏笔,为增强学生的学科自信,发展学生的辨证思维做好铺垫。词汇积累同理,同时扩充学生的词汇容量,为其自我感知的输出打好词汇基础。

2.求之,必先与之。敞开信息,充分显现事物的本质。 本单元拷问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文本呈现的更多的是思想的留白,诸多可能性与可能性的成因学生可能触及不到,拓展文本的阅读会带给学生更多的思考与启迪,从而更好地理解、填补教材文本思想的留白并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

第二课时 语言训练

——感受的表达

  1. 观察: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全方位觉察、捕捉信息。

  2. 关联与想象:帮助学生构建能与文本话语体系有效对话的生本化的话语体系。

  3. 选取恰当的词汇、修辞描述感知的动作、人、事。关联与想象的理解与运用的主要着力点。

【语言训练设计意图:

  1. 学生对事物的敏感度较低,观察视角单一,观察活动片面且缺乏有深度的关联与思考,要想提升学生对外在的敏感度,须得作必要的观察训练,视觉、听觉比较容易做到,处味觉、嗅觉在课堂中实现度不高,

  2. 学生的内在感知力不强,不能有效感知并且说出对外在事物的感觉、想法、态度、甚至是客观的描述。此种现象,归因于经验输入的不足,也归因于能力的获取不足。经验不足,课堂中就应当给出经验获得的机会,能力不足就应当给出能力获得的机会。经验的获得有赖于主题阅读的补充和课中真实情境的输入;能力的获得有赖于联想和想象力的发展:由彼及此,赋、比、兴的相关表达,在发展思维的同时促进有层次的具体的画面感强的语言表达的生成。

  3. 学生的话语体系与文本话语体系差别大:学生受知识经验、学识水平所限,言语表达简单、概括(如美丽、好)、关键词化、无序,词汇贫乏,缺少思维含量的完整、全面的表达,须得借由语言训练打破上述壁垒,构建能与文本语言产生有效对话的生本化的语言体系。打破上述壁垒的关键在于关联与想象的理解与运用。

文本授课:

第一课时 自然的妙趣

——寻访自然

  1. 情境导入:

大自然赐给我们许多珍贵的礼物,你发现了吗?视频视频、音频播放,让学生观看、聆听,并思考:看到了什么?它在干什么?听见了什么?什么情况下听到了怎样的声音?

【设计意图:还原文本情境,提供可观摩的客体对象,通过四个发问给出学生思考方向,关注自然客体的本质与存在状态,而不是咀嚼、重复、品味作者的经验、体验输出。也即不是为了教材而学,为“要我学”到“我要学”奠基。】

  1. 任务探究

任务:介绍看到的、听到的大自然。

要求:欣赏视频、音频: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文本呈现的内容对学生来说熟悉的少,陌生的多,如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观测者、观测时空不一致,学生的信息获取与感受也会有所差异,需补给给学生充分的信息,让学生充分感知客观存在的自然是何种样貌、状态,让学生有话说、愿意说,具备一定的体验经验后再与文本对话。此环节是打通与文本对话的关键所在。

展示与点拨:(个体的,散碎的只言片语)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所看,所想,教师和学生点评点拨。

任务呈现:

抓住自然事物的典型特点,也可加入自己的感受、观点、困惑等,写下自己心中的自然。

温馨提示: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散文,小诗,漫画,表演,故事等在讲述、描绘、刻画自己认识的自然。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多方式、多体裁尽情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认知,以合作的方式,多视角构建学生的整体认知,为行文表现力和艺术性的提升做准备。】

展示与点拨(整体的,序列化的)

自主展示,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内容、语言表达、仪态、评价等做具体指导。

  1. 板书逻辑

感受 想法 困惑

5f4c5bf0f1197_html_7ad375f0b9925607.gif

多感官感知 语言表述

(看 听 闻 摸 尝) (说 写 画 演 )

2课时 自然的妙趣

——描绘自然

任务:如何更好的表达

要求:阅读《大自然的声音》《带刺的朋友》,找到描写声音和刺猬的相关语句,多读几遍,比较课文语言和自己语言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思考:怎样描述更恰当。

借助表格梳理相同点和不同点

文本

描写对象

对象特点

写作启发

大自然的声音

带刺的朋友

自己的作文

【设计意图:以文本为例,探究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他所观察到的声音、树林、鸟和刺猬,回看自己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表达的,对比两者,思考如何得体、生动的表达,将观察呈现融进生命情态的思考。】

展示与点拨:自主展示,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内容、语言表达、仪态、评价等做具体指导。

板书逻辑如下,具体内容根据课堂生成随机板书。

5f4c5bf0f1197_html_69ca52f72ca3ad91.gif 想象

5f4c5bf0f1197_html_68178097ff92561d.gif5f4c5bf0f1197_html_6053a583a35c9ed9.gif 观察 关联 观点 态度 完整表达

客观描述

第三课时 自然的妙趣

——善待自然

任务:善待自然

要求:思考课文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大自然的启示》,想一想:人类应该怎样对待自然?为什么?

课文题目

人对待自然的方式

启示

父亲、树林和鸟

大自然的声音

带刺的朋友

人类的发明——来自动物的灵感

“打扫”森林

展示与点拨:自主展示,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内容、语言表达、仪态、评价等做具体指导。

结语板书:敬畏自然,道法自然,善待自然

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雨果

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黑格尔

研究自然是与名师交往,切不可轻视自然(阿加西斯)

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 ——亚里士多德

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顺从自然。——埃斯库罗斯

【参考文献】

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08.01.

2.叶秀山.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

3.[德]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倪梁康(译).现象学的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01.01.

联系人:宋效花

电话:15265457735

邮箱:1036814371@qq.com

地址:山东省潍坊市峡山区太保庄街道潍坊峡山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