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视角下的当代陶瓷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31
/ 2

民俗学视角下的当代陶瓷设计

钟萍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景德镇 333403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民俗文化的发展概况,分析当代陶瓷设计的民俗文化体现,探究民俗文化对当代陶瓷艺术创作的启示,采取有分析的、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待陶瓷艺术创作的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 陶瓷 设计

一、民俗文化的发展概况

民俗文化的发展涉及三个方面:一是中国现代民俗文化的滥觞与外来文化的影响;二是中国民俗学的内容与特色;三是民俗文化的主要成就与弊病。关于中国现代民俗学的肇始,钟敬文先生提出中国的科学的民俗学应该从晚清算起。近代思想革命的先驱在知识上学贯中西,但在实践上却强调西学中用,服务于本民族的国家社会的改造。为此,他们对于民俗也有了比过去时代不同的看法,发现了民俗在保持和兴建一个既非西化,也非自我封闭的新社会的进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他们大力提倡的新思潮、新文化里面的一个“新”字,抨击封建传统、封建礼教和封建文化,倡导重视和发扬民俗文化,阐发民俗文化的社会的和文化史意义。他们当时阐释民俗所运用的概念和方法,借鉴了西方的社会人文科学的学说,则显示了近代学术的性质。这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民俗的理性认识,和春秋时代一样,是社会意识形态转型时期的产物,但在性质上,两者又有了实质性的差别。

晚清时期的民俗学,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相接续的,它是中国现代民俗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晚清末年,革命派“驱逐鞑虏”的反清情绪和政治运动,也直接激发和推动了神话学和民俗学的发展。以民族主义的立场,对感生神话和图腾主义的研究和阐释,除了对民俗学、神话学等学术思想的推进外,还用来从政治上指斥异族统治者的民族压迫。

20世纪初,以搜集歌谣为开端的中国民俗学运动在新思潮的汹涌社会情况下出现的。它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那些发动并参与其事的学者们,较早地受到了外来的学术思想,特别是西方民俗学的启蒙和影响,从而把自发地产生并流传于老百姓中间的民间文学,当作是与传统的、僵化的儒学相对立的一种拥有深厚群众基础的生动活泼的文化形态。周作人就是比较早地接受了日本和西方民俗学的熏陶,而着手提倡和研究中国民俗学的一人。尤其是受到日本民俗学泰斗柳田国男和英国人类学派民俗学理论的影响。其发表的《童话研究》、《童话略论》、《古童话释义》等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民间文艺。

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刘复、钱玄同、沈尹默、周作人、沈兼士等一大批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学者,从提倡征集歌谣入手,正式揭开了中国民俗学的第一幕。中国民俗学的初始阶段先从搜集歌谣和其他民间文学作品入手,其后田野调查的方法在我国民俗学者中得以发扬光大,成为中国民俗学的一个重要传统。社会的进步、文明的昌盛、科学的发达与普及等多种因素,使民俗发生着看不见摸不着的渐变。民俗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生着或快或慢的流变,是绝对的,而导致民俗发生剧烈变化的因素莫过于战争、社会运动、政府政策措施、自然灾害等。

在现代社会中,原来带有神圣性、宗教性的民俗所具有的祭神、悦神的功能大大减弱了,向着娱乐活动的方向发展着。但把民俗事象引进旅游项目中,在如今倡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是有益的尝试。

二、当代陶瓷设计的民俗文化体现

我国的陶瓷艺术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进程的一面镜子,它折射着每一个时代生产力水平及其表现的主要的文化内容和特征,生产与发展与世推移。陶瓷艺术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继承下来,并惠及每一代中华民族后世的生产和生活,陶瓷的民俗文化与一个相应的地理环境相配合,共同有机地构成一个以人文为特色的生活环境。

早在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就已经相当发达了。人类造物在发现并选择黏土之后开始,就利用一定材料和相应技术,将一种物质从一种基本形态转化成另一种形态,这便形成了陶器造物的根本原理。这种改变后的造型以适合某种用途为目的,或为生产,或为实际生活,或为某种精神寄托,乃至宗教信仰,等等。随后,由于技术进步,人们广泛地将一种物质形态变化成另一种物质形态,这是一种工艺创造。于是,人们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这样的陶瓷工艺造物。从陶瓷生产发展与人类利用陶瓷所形成的文化发展的历史看,首先在陶器之上的造物,伴随着人类的历史进程,并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过程。

民俗文化浓重的现代陶瓷工艺企业不具有相当程度的自动化水准。而是普遍存在着手工技术,而是诸如运坯、注浆、倒浆,以及运输等环节的陶瓷生产。大量陶瓷手工艺人具有分散性,即他们各自为政地存在于现代陶瓷工业企业之外,是自由度居高不下的技术力量,尽管他们中绝大多数人仅仅拥有一项专门技术,诸如拉坯制胎、绘画装饰、泥塑成型、镂空雕刻、泥塑捏花等,以个体的形式跻身于陶瓷的制作当中。

三、民俗文化对当代陶瓷艺术创作的启示

要发展陶瓷民俗文化,并使之延续下去,首先必须了解其内容、形式,以及文化内涵。传统文化思维及其表达是保守的,但是它所蕴含的精神和文化创造方式是历史文化遗产,需加以正确认识与利用这份宝贵的陶瓷文化遗产,为今后的文化创新服务辨明是非,需要从客观存在的现实生产力状况分析说起,传统观念的存在与根深蒂固的文化运作模式,成为陶瓷工艺美术发展的基础,并具有良好的文化环境氛围。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具有独到的陶瓷生产技术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这样的传统技术不能与现代机械化的陶瓷生产混为一谈,长期以来的教育仅限于初级教育的范畴之内,而没有切实重视区域内人们普遍的文化素养的提高。陶瓷文化是以工艺美术为主流发展,还是以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为主要运行模式来发展现代市场经济,仍然是不够明显的。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包括村寨民宿、服饰歌舞、巫傩仪式、神灵信仰等在内的传统民俗事象,无不进入了陶瓷创作的视野,成为重要的设计灵感来源。如今许多濒临消亡的民俗传统呈现复苏,尽管这种复苏呈泥沙俱下之势,但总体来说如今还是有不少陶瓷创作者将独到的眼光放置于此。

四、总结

民俗文化固然是在正义与愚昧双重力量的驱使之下产生的,在人类生存的一定阶段上是不可避免的,但在文明发展来看,有碍于社会发展和人性精神提升的这一类的民俗肯定要被淘汰的。因此,对待个别的民俗事象和整体的民俗传统,如同对待一切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一样,要采取有分析的、批判继承的态度,扬弃其落后的或不适用现代社会的部分,继承和发扬其优秀的部分以丰富我们的陶瓷设计创新。

参考文献

[1]田兆元,游红霞.清末明初浙江学者蒋观云的风俗观[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50-55+62.

[2]刘锡诚.“20世纪中国民间文艺学”作为概念[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22-28.

[3]刘锡诚.文化对抗与文化整合中的民俗研究[J].理论与创作,2003(04):4-10.

[4]穆昭阳. 中国现代民俗学发端史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

[5]张翠霞,谷成杰.民俗志:文化书写的历史——基于“民俗志”概念及其书写范式的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11,22(01):151-155.

[6]黎亮.民俗学立论的童话与现代性启蒙[J].民俗研究,2013(01):71-76.

作者简介:钟萍(1997—),女,汉族,籍贯:江西省赣州市,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生院,201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陶瓷艺术设计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