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内源污染治理试点项目水土保持评价与措施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01
/ 2

白洋淀内源污染治理试点项目水土保持评价与措施研究

乔宇

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天津 300250

[摘要]白洋淀内源污染治理试点项目位于河北省雄安新区白洋淀,包括生态清淤工程、活水循环工程、原位治理工程、生态恢复工程等。通过对项目及项目区的分析,并对其进行水土保持评价,提出切实可行的水土保持措施,为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白洋淀 内源污染治理 水土保持 评价与措施

白洋淀内源污染治理试点项目位于河北省雄安新区白洋淀,涉及南刘庄和采蒲台两处试点区,工程计划于2019年9月开工,总工期15个月。建设单位为中国雄安集团生态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1 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白洋淀内源污染治理试点项目选取南刘庄和采蒲台两处试点区,内源治理面积分别为92.07hm²和39.70hm²。项目建设内容包括:生态清淤工程(包括底泥清除、底泥输送、底泥脱水、余水处理、底泥资源化利用)、活水循环工程、原位治理工程、生态恢复工程、BIM技术应用及监测评估工程。工程总占地面积为153.27hm2,全部为临时占地。工程挖填方总量共计68.79万m3,其中土方开挖56.96万m3,土方回填11.83万m3,借方0.77万m3,余方45.90万m3。余方利用方向包括蓄水陶土1.00万m3,榫卯砌块0.01万m3,种植绿化土0.04万m3,回填坑塘底泥和拆除围堰44.85万m3

本项目位于河北省雄安新区白洋淀,属于太行山东部冲洪积平原,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温度适中。多年平均气温12.1°C,多年平均降水量525mm,地区年平均风速2.3m/s,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最大冻土深55cm。年平均相对湿度66%。项目区土壤为壤土、粉土、砂壤土、粉砂、黏土等。项目区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林草覆盖率约为30%。

2 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

经过对主体工程的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认为主体工程选址基本合理,工程布局、工程占地、弃土场选址、土石方平衡及施工组织设计等基本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主体工程中采用的水土保持措施能起到一定的水土流失防治效果,但对施工中临时排水防护、临时堆放表土的防护等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不够完善,或者未进行设计,需要在本方案中进行补充或完善。

本工程无限制项目建设的水土保持问题。结合主体工程已有措施,并经本方案补充完善后可满足项目水土流失防治目标要求。

3 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

根据项目工程特征、施工工艺和特性等,将工程划分为南刘庄试点区和采蒲台试点区2个一级分区,其中南刘庄试点区分为生态清淤区、活水循环区、原位治理区、底泥脱水区、余水处理区、底泥堆存区和交通道路区7个二级分区;采蒲台试点区分为生态清淤区、原位治理区、底泥脱水区、余水处理区和底泥堆存区5个二级分区。

依据国家和河北省的水土保持规划、水功能区划、自然保护区划分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分等,项目不涉及国家级和省级水土流失重点区,也不处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功能一级区的保护区和保留区、风景名胜区等,但属于白洋淀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按照《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T 50434-2018)的有关规定,本工程执行北方土石山区一级标准。

3.1南刘庄试点

3.1.1生态清淤区

主体设计:

植物措施:在生态清淤区干挖区中部布置1块水-陆植物恢复区。陆地绿化以挺水植物、灌木和草本植物为主,选用芦苇、美人蕉和鸢尾等栽植。

3.1.2活水循环区

主体设计:

植物措施:对活水循环工程实施过程中构造的微地形进行植物恢复,采用“草坪喷播绿化技术”恢复以草本植物为主的陆生植物,选用植物种为:高羊茅、黑麦草、苜蓿、紫穗槐等。

方案新增:

工程措施:为保护表土资源,施工前对微地形改造的区域进行表土剥离,待围埝土方回填后,及时对回填区域进行表土回铺及土地平整。

植物措施:施工结束后,对占用的所有林草地回铺表土并土地平整,然后进行植草绿化。

临时措施:施工期间对临时堆放的表土采取密目网苫盖和临时拦挡。

3.1.3底泥脱水区

主体设计:

工程措施:对板框压滤脱水场地进行表土清理,清表厚度为0.3m,剥离的表土摊铺在土工管袋脱水场地内。施工结束后进行表土回铺。部分底泥用于制备绿化种植土,施工结束后将绿化种植土回填至底泥脱水区,为后期土地复垦做准备。底泥脱水后对项目区进行土地平整。

临时措施:为保证土工管袋充填过程中的沥出水经处理达标后排往河道内,需要在土工管袋脱水场和余处处理区之间布设排水沟。结构采用砖砌结构,断面开挖宽度1.28m,深度0.86m~1.06m。板框压滤脱水区在除各构筑物外铺设透水砖和植草砖路面。

方案新增:

临时措施:为防止水土流失,施工期间对土工管袋脱水场四周进行草袋装土临时拦挡。

3.1.4余水处理区

主体设计:

工程措施:沉淀池开挖前对场地进行表土清理,清表厚度为0.3m,剥离的表土摊铺在土工管袋脱水场地内。施工结束后进行表土回铺。余水处理后,对项目区再进行土地平整。

临时措施:在场地设置沉淀池,以产能缓冲和絮凝沉淀。

3.1.5底泥堆存区(弃土场)

主体设计:

植物措施:对底泥堆存区(弃土场)采取以草本植被为主的植被修复方式进行场地的生态恢复,采用灌草混合喷播方式,选用植物种为:高羊茅、黑麦草、苜蓿、紫穗槐。

方案新增:

工程措施:施工前对底泥堆存区占地区域进行表土剥离,在弃渣场顶面边缘布置挡水土埂,待施工结束围埝土方回填后及时回铺表土并土地平整。

临时措施:剥离的表土堆放在场地东南角,堆高3m,由于底泥堆存区深5-6m,临时堆表土并未高出地面,因此仅对其顶面及坡面进行密目网临时苫盖。堆土完毕后,堆土高度超过周边1.2m,因此对其四周设计草袋装土拦挡,拦挡高0.7m,宽0.5m。并在堆土顶面边缘布置挡水土埂,土埂高0.4m。顶宽0.4m,边坡取1:1。

3.1.6交通道路区

主体设计:

工程措施:施工前对交通道路区进行表土清理,清表厚度为0.3m,剥离的表土摊铺在土工管袋脱水场地内。施工结束后进行表土回铺并土地平整。

3.2采蒲台试点

3.2.1底泥堆存区(弃土场)

主体设计:

植物措施:对底泥堆存区(弃土场)采取以草本植被为主的植被修复方式进行场地的生态、生境恢复。主要采用灌草混合喷播,选用植物种为:高羊茅、黑麦草、苜蓿、紫穗槐。

方案新增:

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底泥堆存后及时对顶面进行土地平整,并补充对主体未设计植被恢复的区域进行植被恢复。植被恢复与主体设计一致,采用灌草混合喷播。

4 结语

水土保持方案实施后,在方案设计水平年末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度为99.0%,土壤流失控制比为1.1,渣土防护率大于97%,表土保护率大于95%,林草植被恢复率99%,林草覆盖率为35%。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区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基本实现防治目标。

水土保持方案实施后,项目建设区内的水土流失将得到有效治理,大部分遭到破坏的水土保持设施得到恢复,原有水土流失程度将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开发建设项目同步发展,对当地及周边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白洋淀内源污染治理试点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报批稿)[R]. 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2020.

  2. GB50433-2018.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S].中国计划出版社,2018.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