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热行业智能化建设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01
/ 2

供热行业智能化建设分析

曹磊

黑龙江省中能控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工业中的应用逐渐深入,对于供热行业而言,应积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全面升级,构建智能化体系,实现增效降本的目的。本文在对供热行业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供热行业实际的发展情况,分析了智能化的供热体系,以期为我国供热行业智能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供热行业;智能化;体系建设

0引言

供热行业是我国的民生行业,与我国城市的发展建设息息相关,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供热行业得到综合性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开始在行业内普及,实现了对供热系统的远程控制,以及站内的自动化运行。供热行业在21世纪开始向自动化控制的方向发展,并将智能控制技术引入到行业之中。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供热行业应紧紧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实现行业的全面升级,达到增效降本的目的。

1供热行业发展趋势

通过对我国供热现状的总结和分析,结合发达国家的供热模式,从生产运行、安全联动、经营管理、客户服务、信息资源5个方面总结了我国供热发展的主要趋势:

1.1生产运行自动化、智能化

通过对供热全流程的全面感知和现场自动调控策略的完善,实现供热全流程的全面监控及自动智能调节,全面推行换热站无人值守模式口。

1.2安全管理可视化、联动化

通过完善生产运行预报警及处理机制,完善生产关键节点故障联动策略,实现供热全流程的故障动态检测,配套建设视频监控和红外电子围栏联动系统,实现生产现场的可视化和故障处理联动化。

1.3经营管理一体化、精细化

通过经营管理流程的集成化整合,使经营管理的各环节及其全过程直接处于统一监控之中,保证经营管理各项要素的优化匹配,实现生产、经营数据一体化和精细化管理。

1.4客户服务流程化、标准化

通过建立统一的客服中心,实现报修、派单、维修、反馈、回访、咨询一站式服务,提升维修标准化服务水平,实现维修过程动态跟踪和量化考核。通过居民报修信息库分析,实现区域供热情况的有效判断及隐患预警。

1.5信息资源集成化、共享化

建立中心级的数据中心,搭建统一的管理和服务平台,规范数据的集中管理和集成应用,实现各类信息资源的高效共享。

1.6资源调用移动化、高效化

随着4G、5G等高速移动互联网的普及,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可实现各类资源的高效调用,全面实现移动办公和现场移动业务处理问题,有效提高生产管理、运维效率。

2智能供热体系建设

2.1结构框架

智能供热总体架构是指建立一个中心、两个体系、完善三类业务应用。

(1)一个中心

指集中数据中心。数据中心是智能供热的数据基础,通过现有数据库、云计算等服务,实现安全生产,经营、服务等各类数据资源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实现数据来源统一、使用规范。

(2)两个体系

指标准规范及信息化安全体系、管理规范及运行维护保障体系。建立安全报警及预警体系、无人值守换热站、区域监控中心建设等内容的标准规范,同时建立智能供热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3)三类业务应用

指安全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和客户服务。通过数据中心和两个标准体系规范的建立,支撑安全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客户服务三大类业务系统的应用。

安全生产管理方面:建立集生产监控、生产动态分析生产调度生产预警、报警联动、平衡调节于一体的生产指挥调度平台。经营管理方面:完善相关业务流程化,深化办公自动化应用,提升办公效率。客户服务方面:建立统一的客服中心,实现报修、咨询、回访一站式服务,提高维修服务信息化水平,实现维修过程动态跟踪和量化考核。

2.2建设目标

通过智能供热建设,实现“四升,两降,一转变"的建设目标。

(1)辅助提升生产运行管

理水平基于供热生产运行模型,通过厂级、区域两级中心的集中监控、调度指挥、精细管理和应急处置建设,辅助提升生产运行管理水平。

(2)辅助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通过量化供热,分站热计量,实现经济供热、按需供热;通过用户室温监控配合一卡通联动收费,实现居民收费率的提升;通过流程改造制度化,强化节点控制和业务显性化,方便考核

(3)辅助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通过锅炉房换热站的自动化改造,实现设备状态及生产参数预报警,关键节点的连锁保护,有效辅助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4)辅助提升供热服务质量

通过用户室温监测居民楼头温度监测、热网平衡优化调节等多种方式,提高供热质量;建立客户服务中心和热用户报修信息处理流程,辅助提高服务质量。

(5)降低综合能耗

通过失水分析与监测、水力供热平衡调节、量化供热,建立锅炉燃烧经济运行模型等技术手段,促使水、电、煤等单位能耗有效降低。

(6)降低综合排放

通过换热站、锅炉房优化调节运行,有效降低综合废气排放物总量,加大环保设施和检测手段建设,实现锅炉房废气排放达到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7)推动生产管理模式的转变

将生产管理结构优化为厂级及区域两级中心,压缩管理层级,优化员工结构,实现生产管理模式的转变。

2.3建设原则

(1)标准化、统一化原则。坚持“标准统一、技术统一、平台统一、设备统一、管理统一”标准,按照标准要求建设。

(2)总体规划,示范先行原则。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急用先建、边建边用、逐步完善"的原则,对急需建设的优先保证,并建立标准和样板,再逐步推广。

(3)远近结合原则。智能热力建设首先要保证网络基础、自控维护升级等基础保障性建设,然后逐步推进水力平衡调节、关键设备检测等管理控制方面的提升性建设。

(4)经济性原则。在满足安全生产运行要求的基础上,选用性价比高、经济性好、实用性强的技术与设备,保证效益产出比最高。

(5)可扩展原则。建立统一平台,要求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适应供热规模的不断扩大。

3建设预计效果

(1)生产现场可视化。实现现场数据及重点场景的可视化。

(2)采集控制自动化

实现锅炉房、换热站管网重点设备的远程自动监视、自动操控和热网运行的整体自动调控。

(3)动态分析及时化

实现锅炉房、换热站全生产过程、重点设备运行状态、能耗分析的采集分析。

(4)调度指挥高效化.

通过生产调度系统、移动办公系统、监控系统、客户服务系统等业务系统的有效融合,有效提高生产调度运行效率。

(5)组织结构最优化

通过厂级指挥中心与区域监控中心建设、运维保障体系建设,逐步进行专业化重组,优化用工结构,实现用工总量的有效控制。

(6)经营管理一体化

通过经营管理一体化建设,结合局厂各部门业务流程和应用需求,形成一体化数据库,实现经营管理的网络化、流程化。

(7)辅助决策智能化

利用自动化和信息智能处理技术,构建决策研究相关知识库、分析模型库和研究方法库,实现锅炉、换热站、热网运行优化决策智能化。

4结束语

智能供热体系构想及规划,参考了国内外许多优秀案例,但在具体项目落地及应用过程中,需因地制宜,从行业发展长远着手,配套建立和完善相应保障体系。随着智能供热的深入推广,热电联供中心正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加快专:业化运维队伍建设。供热行业智能化建设,只有紧随国家发展战略,全面借鉴新知识、新技术才能更加全面,符合行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杨国军. 浅谈供热行业智能化体系建设[J]. 区域供热, 2015(05):113-118.

[2]王健. 电力行业智能化综合管控系统建设分析[J].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17, 007(012):95-96.

[3]张宇. 供热节能行业的前景分析[J]. 山西建筑, 2017(04):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