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旅馆业历史建筑合理利用——以广东迎宾馆碧海楼电梯改扩建项目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02
/ 2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旅馆业历史建筑合理利用——以广东迎宾馆碧海楼电梯改扩建项目为例

蔡宜君

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 510000

摘要:2017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发文要求加强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工作,大量老旧的历史建筑面临着与现代功能需求脱节的困境。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统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需要结合建筑类型、使用功能等制定差异针对性的策略。广州是南方的贸易中心和与外界交流的窗口,民国至改革开放兴建了大量旅馆类历史建筑,如新爱群大厦、广州宾馆、广东迎宾馆、白云宾馆等,在各个时期都是全国旅业类建筑的典范。该类建筑人群使用率高,专业要求复杂,常需进行设施更新以达到行业规范标准,如设备更新涉及历史建筑的、核心价值要素便与历史建筑保护要求相悖,导致保护成为旅馆业历史建筑发展的重要障碍。

关键词:历史建筑合理利用 旅业类建筑 电梯改扩建

一、广东迎宾馆碧海楼电梯电梯改扩建概述

广东迎宾馆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解放北路603号,总用地面积约5.7公顷。迎宾馆位于五仙观-怀圣寺-六榕寺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控制地带内,周边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六榕寺花塔等重要建筑。广东迎宾馆是省政府政务接待的国宾馆,也是广州市中心唯一一家皇家园林式酒店i。其中,位于广东迎宾馆最北端的碧海楼,即广东迎宾馆4号楼,主体建筑建成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提供住宿、会议等服务。建筑楼高4层,民族复兴式风格,绿色琉璃瓦坡屋面搭配洗石米外墙,通过体量变化形成高低错落、富于变化而不失稳重、优雅的建筑形象。2014年广州市政府公布其为第一批历史建筑ii,用地面积约2722平方米。

碧海楼提升服务质量、改善交通流线和加强可达性,计划拆除原电梯机房,采用钢结构扩建原有独立电梯井,在四楼屋顶增设新设备机房、检修楼梯间、侯梯厅等附属设施,进一步提高宾馆接待水平。

二、广东迎宾馆碧海楼的价值评估

1)历史价值:广州古城中心历史变迁的见证地

广东迎宾馆所在地因其重要的地势水利条件,成为广州古城中心地、宗教建筑聚集地。公元537年以前为任嚣墓故址,南朝至宋代为宝庄严寺、长寿寺、净慧寺,依次更迭,规模逐渐扩大。明代时净慧寺东半部分改建为提督府,筑亭建堂,其时的建筑布局一直延伸至今日的广东迎宾馆。清代扩建为平南王府后苑,后改将军府,是清朝驻广东的最高军事领导机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划归为英国领事馆。民国改建为净慧公园。1938至1949年,广东民先后作广东省教育厅、南京国民行政院、广州军事管制委员会的办公地iii

2)艺术价值:建国初期广州民族复兴风格设计思潮的重要实践

1931年,爱群大厦设计师陈荣枝受时任广州市市长邀请,在净慧公园北端建起一座西班牙风格的别墅,即为碧海楼前身。1933年西班牙别墅改名“迎宾楼”,1957年,建筑师朱石庄主持设计迎宾楼的扩建改造,建筑向东南两方向扩建,融入岭南建筑风格。1962年扩建工程完成后,迎宾楼改名“碧海楼”。现有建筑可见的中式坡屋顶、披檐、檐下装饰、外廊和阳台栏杆均为其时所建,具有强烈的岭南地域特征,体现了建国初期民族复兴式风格的公共建筑设计思潮iv。1990、1992年,酒店升级改造,先后加建了电梯和四层,其后未再改建。

3)社会价值:一段时间内“广东国宾馆”重任的承担者

1933年起“迎宾楼主要用以接待军政首脑,直至1949年,该楼曾作代总统旧居和首长休息室。建国后,迎宾楼成为政府内部的接待所,1949年,叶剑英曾在迎宾楼举行庆祝接管广州宴会。六七十年代初,周恩来总理在广东迎宾馆宴请外国贵宾, 1976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和夫人下榻广东迎宾馆碧海楼。1956年,该地正式命名为“广东迎宾馆”,为广东省政府最高级别的内部接待宾馆,接待了大量中外贵宾。1979年,广东迎宾馆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升级改造,除碧海楼划定为内部接待区外,其余地方均对外开放,主要接待港澳知名人士。

5f4f3b332341c_html_ab2e2f060c134cbc.png

图1 碧海楼建设历程(作者自绘)

三、碧海楼电梯改扩建的合理利用策略

碧海楼的电梯改扩建是改善交通设施配置、提升酒店服务品质的重要举措,但因其建设范围位于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内,属于建设附属设施,增加了一定建筑面积,屋顶局部增加一定高度,对外观风貌上造成一定影响,需要谨慎平衡建筑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1)减小外观风貌影响

碧海楼电梯改扩建主要是服务现有客房和会议厅,须满足政务、商业接待,广东迎宾馆多接待省部级单位,电梯需要有较稳定的安全性能,采用有机房电梯可降低噪音和震动影响,内部空间比较宽阔舒适,但需增加屋顶设备房高度,造成屋顶局部增高,但并未超过现有建筑高度,符合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高度控制要求。

碧海楼位于六榕寺(花塔)—中山纪念碑视线走廊,外观风貌受到严格管控,因此增高的电梯机房电梯井外观形式选择尤其重要。根据《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v,以不改变原状、真实性、完整性、最低限度干预四项原则为指导,电梯井外观采用玻璃形式,扩建的电梯厅延续原有浅灰色水刷石饰面,保证了视线的通透性,以简洁的设计手法与原建筑外观做到新旧有别。

2)减小建设规模

碧海楼电梯改扩建是在原客运电梯梯井基础上进行加建,沿用与原电梯井相同的结构,采用独立基础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减少施工建设量,降低对建筑主体结构的影响。屋顶的电梯附属设施空间尽可能维持在原有电梯机房范围,电梯厅主要向东南扩建,与建筑四层主体连接,增加了15.1㎡。

根据《广州市促进历史建筑合理利用实施办法》vi第二十二条,为满足消防、市政公用等专业管理要求而需在建筑外部增加附属面积的,应当遵循满足功能的最小尺寸和最少改变外立面原则,最高不得超过既有面积总建筑面积的20%,碧海楼电梯改扩建符合历史建筑合理利用的增加使用面积要求。

3)优化交通组织

无障碍环境体现城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更是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承载。广州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逐步推进,多个老旧小区正在进行成片连片的电梯加装规划。碧海楼作为重要的多层公共建筑,通过电梯改扩建实现无障碍交通的实际需求日益凸显。

碧海楼电梯改扩建可增加建筑功能联系的整体性和楼层间的通达性,尤其是四层客房和会议空间的交通可达性。改扩建后,电梯井充当贯通四层的竖向交通核心筒,加建候梯厅与四层走廊连通,建筑中部客运电梯、楼梯共同构成交通核,四层客房、会议室的利用和人流疏导得以整体改善,优化宾客体验,整体提高碧海楼不同适用人群的接待服务能力。

四、结论

作为旅馆业历史建筑的碧海楼价值内涵主要体现在其作为重要接待场所的社会功能,其外观风貌是围绕其所产生的附加艺术价值。该项目试图通过评估历史建筑核心价值,在电梯改扩建的外观风貌、建设规模和交通组织上进行保护和利用权衡取舍,是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旅馆业历史建筑合理利用的有益尝试。

i参考文献:

ii

iii

iv1】冯江.变脸 新中国的现代建筑与意识形态的空窗[J].时代建筑,2015(05):70-75.

v2】成大林.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C]// 中国长城博物馆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 2005.

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