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02
/ 2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建设

何芳军 孙鹏 秦健 张建华 陈福恩

辽宁省化工地质勘查院有限责任公司 121007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生活富起来了,但农民赖以生存的农村环境却越来越差了,清澈的小河不见了,曾经满眼的绿色也荒芜了。在关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建设变得迫在眉睫,甚至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关键词:乡村振兴;环境治理;农村生态;对策

  一、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必要性

(一) 新时代我国基本矛盾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成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解决好农村发展问题必须要以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相结合。

(二) 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指出,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关于乡村振兴,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 环保意识薄弱,人居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形成由来已久,在城市的整体规划、基础设施不断建立、完善的同时,我国农村仍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由于农村生产水较低下,导致“经济至上”价值取向在部分地方官员及农民心中根深蒂固,加上长期以来对官员政绩的单一要求,不能很快产生经济效益的生态保护渐渐被抛却了,干部及农民都往往单纯地追求眼前物质生活条件的快速提高,忽视了对长远生存环境的要求。再加上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农村缺乏环境治理措施等原因,农村人居环境的复合污染日趋严重。  

(二) 空间分布混乱,缺乏生态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重城轻农的发展模式,广大偏远农村长期处于被忽视的自主发展的状态。要想改变我国广大农村村貌混乱的现状,靠个人和社会是远远不够的,主要还得靠政府政策的规划和领导。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时,虽然注意到了村容村貌的规整,但由于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知识的薄弱,仍较少关注到村庄生态功能的建立健全,如农作物的循环利用和绿色清洁能源的使用等。  

(三) 干群实施意识和积极性不高

  1. 缺乏生态意识,思想行为较为保守

长期以来,我国重经济发展、轻生态保护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了,加之我国多数乡村环境的闭塞,造成许多地区的干部缺乏生态意识,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贯彻“美丽中国”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一些“元老级”干部的乡村建设观念还比较保守,停留在“修修路”和“盖盖房”的物质建设表层上,不能很好地发掘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节能意识。  

2. 干部结构不合理,缺乏智力支持

  近年来,国家开始注重干部的素质提升,加大鼓励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高素质人才到基层工作的力度,使一些地区的基层干部结构有所改善,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基层干部在年龄和学历结构上仍属不合理。年龄结构偏大、学历成分较低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对于新时期的新任务缺乏专业能力和工作热情。一些干部在岗位上秉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观念;而一些老干部思想开明,对新时代的农村建设充满热情,但苦于缺乏专业能力,不知如何开展。

  3. 农民参与度不高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农民主体性的工作原则,但在具体实施中,农民参与度低、缺乏积极性的现象却普遍存在。一些地方在实施中,缺乏有效的宣传和沟通,只是挂挂横幅,发发宣传册,没有考虑到农民文化水平和实际情况,出现“干部一头热,农民不知情”的尴尬情形。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明确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切实把决策权交给农民,让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当主人、做主体、唱主角。

  三、 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

  (一)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环保意识

在乡村建设中,人居环境的改善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深深影响着农民的生活品质。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不仅是改善人居环境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最终目标,它是保障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成果可持续地发展的内在动力。人居环境的治理的改善,将有效带动乡村其他方面的振兴。

(二) 关注村容村貌规划,打造生态村庄

  由于我国农村村舍分布普遍分散,再加上目前农村的新房林立、旧屋不拆现象,不仅造成了大量的土地浪费,而且给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环境治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加强村舍村貌管理规划,建立生态宜居村庄已经成了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打造生态村庄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村民更美好的生活,所以规划要征集村民的广泛理解和同意。在村容村貌规划中应更注重“惠民工程”而不是“面子工程”,突出人文关怀和对村民的生活便利的规划。在新时期的乡村建设中,注重农村的村容村貌规划,突出生态文明理念,不仅为农民打造了绿色生态村庄,同时也为全社会建设了美丽的中国。

  (三)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调动农民积极性

  1. 做好干部培训及团结工作

  具体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干部培训内容和方式也要有所创新。培训内容应重点明确,不仅涵盖农村政策、土地、医疗等方面,还应加强对环保意识教育和生态节能技术的了解等,以加强实施工作的专业性。培训方式也应有所创新,不能局限在圆桌会议上,也要走向田间地头里,实践出真知;增加线上培训内容,使培训更灵活,工作更便捷。  

2. 完善“干部下乡”制度

“干部下乡”是我国在21世纪推行以来具有悠久历史的重要活动,在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基层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干部下乡”,即通过选派优秀干部驻点驻村地指导工作,以促进当地发展。但在农村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背景下,干部下乡制度也要与时俱进,才能继续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为农村发展发光发热。  

3. 加强干群交流,调动农民积极性

十九大提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制、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尤其加强德治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为乡村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在生态环境治理中,提高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能力,避免简单粗暴的干群交流方式,弘扬以德服人、以理服人的工作作风。

参考文献:

  [1]王衛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3(1).

  [2]田豆豆等.乡村振兴,先聚人气[N].人民日报,2017(4).

  [3]谢国才.张艺.“干部下乡”与美丽乡村建设——郁南县“千干建千村”实践分析[J].岭南学刊,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