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动态监测 FIB、 R、 K以及 MA在脑梗死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02
/ 2

探讨动态监测 FIB、 R、 K以及 MA在脑梗死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曹忠帅 董文博 卢念红 *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二部 检验科,吉林 长春 130031

*通讯作者:卢念红

[摘要]目的:探讨动态监测纤维蛋白原(FIB)、凝血反应时间(R)、凝血形成时间(K)以及最大振幅(MA)在脑梗死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8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分期将其分为脑梗死急性期95例与脑梗死恢复期91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人员5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血液标本应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血栓弹力图分析仪检测血FIB、R、K、MA水平,并比较不同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急性期患者FIB、R、K、MA水平均明显高于恢复期患者及对照组(P<0.05),并且脑梗死恢复期患者FIB、R、K、M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急性期患者治疗后各时相FIB、R、K、MA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呈随时间递减趋势。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FIB、R、K、MA水平明显升高,可动态监测FIB、R、K、MA水平的变化辅助临床诊断,并可根据FIB、R、K、MA水平的变化实现对脑梗死疗效观察与预后评估,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关键词:动态监测;纤维蛋白原;凝血相关指标;脑梗死;临床诊断;治疗与预后

脑梗死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由于近年来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以及高脂血症、高血压等疾病发病率、患病率骤升,我国整体脑梗死发病率、患病率骤升,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群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的主要脑血管疾病之一[1]。由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凝血功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临床常通过凝血功能指标对脑梗死患者血栓形成、治疗抗凝效果等进行初步评价,且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但不同时期以及治疗后不同时相脑梗死凝血相关指标的变化则缺乏报道[2]。本组研究通过对比研究,旨在探讨动态监测FIB、R、K以及MA在脑梗死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8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分期将其分为脑梗死急性期95例与脑梗死恢复期91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人员50例作为对照组。急性期95例患者发病时间>6h且<72h,其中男性62例,女性33例,年龄49~78岁,平均年龄(62.7±4.8)岁,合并高血压43例,高脂血症38例,糖尿性19例;恢复期91例患者发病时间≥72h且<1年,其中男性60例,女性31例,年龄46~79岁,平均年龄(63.2±4.5)岁,合并高血压45例,高脂血症31例,糖尿性18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人员5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50~68岁,平均年龄(63.5±5.8)岁。三组基础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经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缺血性脑梗死;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已通过我院伦理道德委员会审;明确发病时间;病例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脑出血;精神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急慢性感染。

    1. 研究方法

采集患者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4ml置于抗凝管中,离心处理后获取血浆标本冷藏备用,采用Stago STA Compact全自动凝血分析仪、裕泽毅YZ5000型血栓弹力图仪及配套试剂、质控品进行相关指标检测。检测过程中严格按照仪器说明书进行检测,需在2h内完成标本的血浆分离与指标测定。

    1. 观察指标

对比治疗前脑梗死急性期、恢复期以及健康对照组人群FIB、R、K、MA水平的差异,并于治疗后1h、6h、24h、48h时再次进行检测,观察不同时相脑梗死患者FIB、R、K、MA水平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应用(5f4f7b7f58a3c_html_195324f93713ecb9.gif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1. 三组FIBRKMA水平比较

急性期患者FIB、R、K、MA水平与恢复期患者及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并且脑梗死恢复期患者FIB、R、K、M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三组FIB、R、K、MA水平比较结果

组别

N

FIB(g/L)

R(min)

K(min)

MA(mm)

急性期

95

3.65±0.42

6.67±0.59

1.85±0.73

66.87±5.32

恢复期

91

2.98±0.46

7.81±0.54

2.30±0.65

57.03±5.13

对照组

50

2.88±0.37

8.03±0.47

2.27±0.54

56.23±4.89

      1.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治疗前后FIBRKMA水平变化

    急性期患者治疗后各时相FIB、R、K、MA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呈随时间递减趋势。见表2:

    表2 不同时相脑梗死急性期患者FIB、R、K、MA水平变化情况

    时相

    FIB(g/L)

    R(min)

    K(min)

    MA(mm)

    治疗前

    3.65±0.42

    6.67±0.59

    1.85±0.73

    66.87±5.32

    治疗后1h

    3.50±0.27

    6.71±0.52

    1.89±0.47

    63.41±4.82

    治疗后6h

    3.46±0.30

    6.89±0.33

    1.96±0.38

    60.09±5.79

    治疗后24h

    3.11±0.54

    7.16±0.39

    2.050.28±

    59.81±5.60

    治疗后48h

    3.05±0.38

    7.48±0.42

    2.15±0.33

    58.30±6.17

    1. 讨论

    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与脑梗死患者预后结局具有密切联系,其主要体现在血液高凝状态对血栓形成的促进作用,而本组研究结果显示,急性期脑梗死患者FIB、R、K、MA与恢复期、健康对照组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提示急性期脑梗死患者FIB、R、K、MA的异常变化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意义[3]。而在对相应指标进行分析可知,FIB作为一种凝血因子一直被认为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独立高危因素,并是除红细胞外使血液粘度增高的重要因素,其在凝血途径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与血小板膜上受体结合导致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形成动脉血栓,加重脑梗死患者病情,导致临床治疗难度的加大以及预后的进一步恶化;R为反应血凝块形成过程中纤维蛋白、血小板的作用的重要指标;K表明血块的形成速度;MA则为血栓弹力图中最大垂直距离,是反映机体血小板聚集率强弱的重要直接指标[4]。在既往临床应用中临床多单独测量FIB或D二聚体水平进行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评价与指导治疗,但其往往无法全面、系统显示凝血全过程,对血栓形成的评估价值相对较低,而FIB、R、K、MA监测指标的应用则为结合血栓弹力图的体现,能够更为全面、动态的观察患者血液凝固的全过程,动态显示R、K、MA指标有助于更为直观、准确显示脑梗死患者病情,对预后评估以及接下来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5]

    综上所述,脑梗死急性期患者FIB、R、K、MA水平明显升高,可通过FIB、R、K、MA水平的动态变化辅助临床诊断,并可根据FIB、R、K、MA水平的变化实现对脑梗死疗效观察与预后评估,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向江青. 急性脑梗死患者检验凝血功能及血清胱抑素C的临床价值分析[J].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6, 23(12):93-94.

    [2]王勇. 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患者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J].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6, 10(14):153-153.

    [3]刘海燕,李珊珊,许卫东.高血压引起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8,33(5):546-547.

    [4]万敏, 陈炜, 陈英, 等. 血清PTA、FIB水平在进展性脑梗死病情评价中的临床意义[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9,40(12):1486-1488.

    [5]韦彬, 黄进瑜, 张献, 等. 超敏C反应蛋白与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意义分析[J]. 2017, 11(7):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