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阅读东风 扬起写作之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03
/ 2

巧借阅读东风 扬起写作之帆

林慕蓉

广东省汕头市 澄海区凤岭华侨小学 广东 汕头 515824

摘要:只有善于使用文本美句,巧学文本的修辞手法,就能化解学生写作难的问题,也能真正地落实学生的语用能力。只有让学生达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联想境界,才能写出有深度、有创意、有内涵,凸显过人之处的佳作来。

关键词:阅读;观察;乐趣;想象;写作;能力

读写比翼齐飞,方能鹏程万里。 阅读乃写作的基础,它为写作提供表达形式、写作技巧方面的范例 。提到作文学生就会眉头紧锁,苦不堪言。为何?因为无话可说,词不达意。究其原因主要是书读得太少,积累的语言材料不多,写作不得要领。阅读是学生获得写作范式的必由之路,没有对大量文学作品内质的深刻把握,以及由阅读获取的情感体验而形成的深沉积淀,是很难产生内涵丰富的优秀之作的。只有以广泛的阅读记忆、巧妙获取写作信息为前提,才能写出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好文章。

一、多元化开发阅读资源,激发学生观察的欲望。

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就是告诫世人,要常读书,为自己的学问补充新的能源。在教部编三年级语文时,我发现了只要善于使用文本美句,巧学文本写法,就能化解学生写作难的问题。

在上《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时,我让学生说说路上见闻时,学生一片哑然,或是对景物泛泛而谈,没有什么记忆,更谈不上感情色彩。于是我抓住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和拓展学生想象能力的版块。我在引导品读:“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亮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时,启发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水泥道想象成地毯?把梧桐落叶畅想成金色巴掌?从而领悟到作者的用心观察,独特的审美观及丰富的想象力。学生明白了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把学生的观察兴趣引发到生活的环境里。在指导阅读《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佳句:“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时,我设问:作者为什么把小雨靴比作小鸟?学生说:“小雨靴造型像小鸟呗!”但只是这样理解是不行的,我引导学生想象小鸟在雨后出来时的情形,同学们走出家门的心情怎么样? 学生明白把小雨靴比作小鸟,不仅是小雨靴造型,更是作者通过比喻手法表达了一种愉悦的心情。我让学生明白,作文不仅要仔细观察事物,还要把观察时的想法情感描述出来。 这样多元化开发阅读资源,很好的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二、开启想象的导航,让学生体验畅想的乐趣。

一个缺乏想象的人,将不可避免地幽闭在他个人狭窄的情感 ,紧促的圈子里。因此我在上课时,为学生创造一个畅想的导航,引领他们遨游想象的空间。在深化课文内容的同时,注重提炼学生作文想象能力。因为学生写作时,普遍存在词不达意,言不由衷,所写内容如白开水等现象。部编教材中选读文章都有它的可循之处,只要善于开采,就是最好的习作能源。

如上《掌声》时,我便是善于就地取材,借题发挥,从题目人手,采用举一反三的方法,巧妙地把阅读与写作有机联系起来。开始时,从破解题目《掌声》入手,先设置问题:“你什么时候听过掌声?你鼓掌过吗?为谁鼓掌?文中围绕掌声讲了一件什么事?表达的是什么情感?为什么拟题为掌声?”指导学生根据问题边读边感悟。线条明朗地理解课文内容,引领学生懂得:关爱别人的表达方式很多,可以通过某一个细小、简单的动作或行为传递的。引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表达对他人的关爱。我列举这样的题目:一支粉笔,一杯水,一把雨伞,保温壶……再围绕这个题目展开想象,阐述出像《掌声》一样的作文了。具体引导是:如一支粉笔,一把扫把,一把雨伞,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同学们的直观感受就是它的形状,它的用途。这是表象的感观认知,但这不是我想要的最终教学目的,这样作文是没有深远的思想内涵,更没有独特的个性可言,所以我引导学生展开想像,雨伞的意义在哪里?由雨伞想到生活中的谁?这见物思迁,借物喻人的发散性思维模式,与写作手法的有机引导,学生可以想到了很多:如想到发明伞的鲁班,想到了像伞一样的母亲、环卫工人、医生、警察……这些具有默默无闻、奉献精神的人。学生如鱼得水,思维多元化地散发出来,效果好极了。只要给学生一个畅想的导航,学生就能进入无限想象的空间,从中体验极多畅想的乐趣。只有让学生达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联想境界,才能写出有深度、有创意、有内涵,凸显过人之处的佳作来。

三、交给写作技巧, 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阅读就是为写作服务的。因此文本中的美词美句,甚至标点符号,都是我作为指导学生作文的标本。启发品读,仿出自己的语言,做到写之有法。就是我把阅读与作文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之一。在三年级部编教材《语文教园地七》的【词句段运用】中,有这样一题:“小溪淙淙,流入江河,江河潺潺,流入大海,大海哗哗,汹涌澎湃…… ”。学生读完以后,很快就能说出这样的发现:加点词语是上一句话的结尾,同时是下一句的开头,好像词语接龙一样。我告诉学生这种写作手法叫顶针。也许不深究教材的老师,就是简单的让学生读熟或者抄写几遍。不会领悟到这种写法的妙用,不会在指导学生作文过程中使用这种写法。我不由感叹,编排这样的教材真好!因为平时学生作文的毛病就是左顾右盼,东扯一句,西扯句,内容显得十分散乱,让人很头疼。根据文本编排这句子的目的,我举了学生熟视无睹的【校园花坛】进行指导训练:走进校园,迎面是美丽的大花坛,美丽的大花坛种着……再如:校园里有一棵高大的木棉树……等等。组织学生观察校园景物,再联系文本写法,我引导学生写一段话时注意围绕观察点,上下衔接写着,不跑偏。这样学生写游记,写一处景物时,不再出现跑马观花,记流水账般的现象。交给学生有章可循,有物可观的写作技巧,从读中感悟,从写中提升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了阅读的作用,实现语文应用能力。

杜甫曾写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呀!只有教师充分利用文本,指导学生从阅读入手,佳词妙句,取而用之。从仿写到创作,循序渐进。作文时,文句表达就能做到有新意,融会贯通, 运用娴熟, 便是得到最好的语用能力培养。总之写作离不开阅读,善于开发文本阅读资源,就让阅读的东风,扬起写作之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