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文体特征,解读《忆韦素园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03
/ 2

把握文体特征,解读《忆韦素园君》

王晓军

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100022

《忆韦素园君》是鲁迅先生怀人散文的优秀之作,历来被学生视为阅读中的“高地”,不好读懂,感觉“云里雾里”,不甚明了。其实,我们不妨立足于此文回忆性散文这一文体,根据鲜明的文体特征去解读此文,有些疑难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回忆性散文的“时代性

《忆韦素园君》开头,就是理解上的第一个难点。作者把自己的记忆比作鱼鳞,把自己所处的历史时代和社会环境比作身外的水,“中间混着血丝”。回忆韦素园,作者说“只好把身外的水搅一下”。我们不妨来看看作者在文中所写的“身外的水”是何种状况。

那时候,因为段祺瑞总理和他的帮闲们的迫压,我已经逃到厦门,但北京的狐虎之威还正是无穷无尽。段派的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林素园,带兵接收学校去了,演过全副武行之后,还指留着的几个教员为“共产党”。

这是文中关于“身外的水”“中间混着血丝”的第一处描写。1926年,段祺瑞执政府统治时期,不仅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残酷杀戮徒手请愿的爱国学生,之后还“全副武行”暴力镇压学校,颠倒黑白。

 不久,未名社就被封,几个人还被捕。也许素园已经咯血,进了病院了罢,他不在内。但后来,被捕的释放,未名社也启封了,忽封忽启,忽捕忽放,我至今还不明白这是怎么的一个玩意。

这是文中关于“身外的水”“中间混着血丝”的第二处描写。未名社是由鲁迅发起和领导的一个文学社团,着重于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将陀思妥耶夫斯基,安德烈耶夫,托洛茨基介绍到中国来。1928年,因为出版了苏俄的新书《文学与革命》,李霁野、台静农等几人都被关到了牢房。可见在那时的中国做事之难,精神自由并不那么容易,在黑暗中找一个光明的缝隙都要以生命为代价。

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晨五时半,素园终于病殁在北平同仁医院里了,一切计画,一切希望,也同归于尽。我所抱憾的是因为避祸,烧去了他的信札,我只能将一本《外套》当作唯一的纪念,永远放在自己的身边。

这是文中关于“身外的水”“中间混着血丝”的第三处描写。文中所说的“避祸”指的是1931年柔石、白莽等五位左翼革命作家被国民党政府抓捕,因柔石身上装有鲁迅先生的印书合同,国民党反动政府就像秦桧一样要抓捕鲁迅,滥杀无辜。 鲁迅先生只能“逃走避祸”,而柔石等人却被秘密杀害。

明白了文中“身外的水”的含义,就知道鲁迅先生所纪念的韦素园是生活在怎样的时代和社会之中。生活在那样的时代,韦素园想踏踏实实地做点实事都不能如愿,也难怪认真、激烈而又重病缠身的韦素园会悲愤难平、抑郁而亡。那黑暗、落后、反动的时代,是造成韦素园这样的优秀、进步青年被吞噬、被毁灭命运的罪魁祸首。

由此可见,回忆性散文中,虽是在回忆人和事,但是人和事都印刻着鲜明的时代气息。“一篇回忆性散文可能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通过一件小事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背景(《魏本亚、步进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语文课堂教学反思》第46页》

回忆性散文中的“相像性

韦素园是个什么样的青年,怎么理解韦素园形象,成了阅读中的另一个疑难问题。印象最深刻的是恐怕就是作者反复说他“太认真”。文中举出了许多“小例子”:

1.“于是他坐在一间破小屋子,就是未名社里办事了,不过小半好像也因为他生着病,不能上学校去读书,因此便天然的轮着他守寨。”

未名社里守寨的不是别人,正是韦素园。所谓“守寨”,就是对工作岗位的坚守,这是认真之一。

2.“我最初的记忆是在这破寨里看见了素园,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窗前的几排破旧外国书,在证明他穷着也还是钉住着文学。”

韦素园“钉住着文学”,穷的时候“钉”,病重的时候仍然“钉”。所谓生命不息,“钉”文学不止,这是认真之二。

3.“但素园却好像激烈起来了,从此以后,他给我的信上,有好一晌竟憎恶“素园”两字而不用,改称为“漱园”。”

因为憎恶反动校长而把自己的名字都改了,不能不说韦素园在爱憎上是认真到一丝一毫的。此其三。

4.“然而素园却很认真,他不但写信给我,叙述着详情,还作文登在杂志上剖白。在“天才”们的法庭上,别人剖白得清楚的么?”

韦素园坚守编辑的职责,对稿件质量负责,招来个别作家对他的的人身攻击。他也仍然认真坚持工作原则。

5. “但我在高兴中,又时时夹着悲哀:忽而想到他的爱人,已由他同意之后,和别人订了婚;忽而想到他竟连绍介外国文学给中国的一点志愿,也怕难于达到;忽而想到他在这里静卧着,不知道他自以为是在等候全愈,还是等候灭亡;忽而想到他为什么要寄给我一本精装的《外套》?”

这是对素园“太认真性格的铺陈展示:他对于爱人“太认真”,对于理想太认真,对鲁迅先生太认真,认真到他心里只想着别人,却唯独没有自己!

对于“太认真”,鲁迅先生说这是素园的“一个致命伤”,“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韦素园 可谓“爱憎分明”。

作者笔下的韦素园的这种个性格特点和作者鲁迅非常接近!鲁迅不也是这样“横眉冷对、俯首甘为”一腔热血吗?“在回忆性散文中,作者的精神内涵与所描写的人物内心品质具有一致性,即作者的情志与他说写的回忆性散文中的人物形象的精神实质是统一的。

回忆性散文背后的精神特征是“一种自我认同的努力”……比如《藤野先生》一文,鲁迅表达了对藤野先生对自己在生活、学习上特殊关怀和精心培育的感激之情,同时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品格、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给鲁迅带来无穷无尽的谨慎资源。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鲁迅先生在写《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时,他与藤野先生的精神气质是契合的。” (《魏本亚、步进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语文课堂教学反思》第48-49页》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