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技能大赛全员化的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1
/ 2

基于技能大赛全员化的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姜燕霞

临沂电力学校 273408

摘要:作为为社会提供数以亿计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主体,中等职业教育应奋勇争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习惯、职业道德等职业素养方面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本文尝试从技能大赛全员化的视角来分析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和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路径构建。

关键词:技能大赛;全员化;中职学生;职业素养

一、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与现状

(一)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指个体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主要体现为个体遵循职业内在的要求和规范,具体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技能等方面。中职学生职业素养主要指的是通过学校学习、实习(实训)、岗位熏陶教育等,培养中职生符合社会、行业和企业所要求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技能等综合素质。其中,职业技能包括职业基本能力、知识等,是显性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是隐性职业素养。职业素养的培养比技术技能的培养更加重要,员工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对其长远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是适应经济新常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毕业生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二)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现状

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处在转型期,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都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学生的成长环境也随之不断变化。作为一个即将从学校走向企业和工作岗位、从学生转变为社会人、从准员工转变为员工的群体,部分中职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能力普遍偏低;职业技能不扎实,可持续发展能力薄弱;诚信精神不足,职业道德观念淡薄;职业意识不强,职业生涯规划欠缺;时间观念差,缺乏合作意识,与人交往能力低,行为习惯差等。一方面由于学校重招生轻就业、重技能轻素养、重理论轻实践、重管理轻育人、德育课程形式化、职业素养课程缺失化等;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上“唯学历论”的人才观和用人观,直接影响了家长的教育观。

二、基于技能大赛全员化的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

(一)以赛促教、赛教融合,以专业知识教育为导向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1. 提升教师能力水平,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技能大赛全员化的比赛内容面向专业核心基本技能,是劳动者胜任职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具有基础性、重要性和持续性。它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这就对辅导教师的能力水平提出了新要求,辅导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娴熟的专业技能;不仅要传授学生过硬的技术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意识、技能意识、责任意识、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为达成这一诉求,教师可以通过自学、校本培训、外出学习、赴企业实践等方式,自我学习、自我加压、自我提高,形成自身内驱力。

2. 改革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技能大赛全员化是面向人人的比赛,为使每一个中职学生都能参加比赛或都有参加比赛的机会,要求教师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中职学生。因此,教师必须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形成“认知—渗透—强化”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首先,开展专业启蒙教育。开学伊始,对新生进行专业认知教育,使其“爱专业、学专业”,通过看图片、视频等,了解专业;通过现场参观实训基地设备、学生作品,感知专业;通过邀请行业、企业骨干人员开展讲座,引领专业;通过优秀毕业生代表做报告,激励专业。其次,在日常教学中,将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渗透到各门课程中去,形成教育合力。要发挥思政课程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主渠道作用,也要发挥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潜移默化作用,还要发挥公共基础课、人文素质课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基础作用,不但技能大赛全员化,更要职业素养培养全程、全员、全方位化。最后,教师要把技能大赛全员化的比赛内容作为专业课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切入点,把比赛内容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形成素材,整合成典型工作任务融入课堂体系,进行核心课程开发,并着重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通过技能大赛全员化促进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引导专业课程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推动课程与岗位标准相统一,从理论到实践全面改进教学内容,注重流程的规范程度、工艺的精良程度、过程的完美程度、结果的标准程度。

(二)以赛促学、赛学融合,以技能大赛全员化竞赛为契机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竞赛中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中职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接受过职业启蒙教育,再加上又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失败者”,上中职学校是无奈的选择。因此,对上中职学校选报什么专业,不是“随大流”,就是“赶时髦”,缺乏专业认知,没有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厌学情况非常普遍。技能大赛全员化注重学生全员参与,参赛门槛低,任何学生都有参加比赛的机会,甚至都有可能在比赛中获奖,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会为在竞赛中取得更高名次而产生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亲身体验实训过程,积极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竞赛证明自己的价值,重树自信心,树立“在竞争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比赛中赢自己,勇于向前”的人生信念。

2.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在灵活多样的实践中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技能大赛全员化不但具有全员性、普适性、基础性,还具有传统技能大赛的导向性、技能性、公正性、竞争性等特征,这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时间观念、质量意识、敬业精神等职业素养方面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技能大赛全员化,鼓励学生全员参与,除了要加强学生赛前的训练、赛中的把控,更要加强赛后的延伸拓展工作。技能大赛全员化的延伸,可通过第二课堂和成立学生兴趣小组等形式来实现。将技能大赛全员化的内容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这些项目可以是严谨性的,也可以是趣味性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组建学习兴趣小组和开展第二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将课堂内容延伸到课下,将强迫性学习转变为自觉性学习,发挥大赛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全员性、全过程性,从而改变传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积极训练,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以赛促训、赛训融合,以技能大赛全员化实训为载体规范学生职业习惯

1. 推进实训基地建设,营造氛围、搭建平台,规范学生的职业习惯。

技能大赛全员化的全员性要求大赛面向全体学生,基础性要求学生掌握专业核心基本技能,普遍性要求学校实训设备为常规设备且多、广、全。因此,中职学校必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扩大实训基地规模,建立与企业实际工作、实际岗位相符的实训场所或车间,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实训环境中实践,培养学生的核心基本技能。推进实训基地建设,提升实训质量,这既是满足技能大赛全员化实习实训的要求,也有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职业习惯的养成。

2. 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工学结合中规范学生的职业习惯。

技能大赛全员化的试题内容、比赛要求来源于企业真实的项目、生产实际和职业标准。校内实习实训虽然高度仿真、接近企业标准,但与企业真实生产、实际岗位还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中职学校必须加强产教融合,让学生走进企业,熟悉企业环境,锻炼实践能力,感受企业氛围,体验企业文化,接受企业管理,规范职业习惯,强化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史文生.推动技能大赛全员化[J].职业技术教育,2017(18):28-30.

[2] 史文生.全员化大赛与传统大赛形似而质不同[J].西北职教,2017(6):37.

[3]孙兆化,戴卫锋.职校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及策略[J].教育与与职业,2017(7):1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