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压降“三公”经费,着力打造作风建设新气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1
/ 2

多措并举压降“三公”经费,着力打造作风建设新气象

孙小杰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青岛市黄岛区供电公司 山东青岛 266000

摘要:“三公”经费属于公司收支分类科目中的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包括因公出国(境)费用、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及购置费。其是成本重要部分,也是企业运行过程中不可以缺少的一项支出。本文结合公司现状,就公司“三公”经费管理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个人简介共参考。

关键字:“三公”经费;问题;措施

1.前言

“三公”经费管理是公司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减少资源浪费,通过制度设定,统一规划和协调财务事务,“三公”经费管理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企业的行政成本控制问题。对“三公”经费进行有效管理可以将混乱无序的公共开支变成井然有序的支出,充分发挥企业公共事务的服务作用。对“三公”经费进行管理,旨在提高行政效能。

2.“三公”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2.1预决算差异大,预算编制较粗放

按照《预算法》要求,各级部门均应严格执行,哪怕是科目的调整,都有严格的程序,按理“三公”经费预算与决算应该基本一致。而通过2017年至2019年已公开的数据分析,各层级的预算执行率(决算数比预算数)均在70%左右,预决算差异大。导致当前“三公”经费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部分领导干部认识不到位,仍错误地认为吃点、喝点、玩一下、超标准坐坐车,这些都不算违反原则问题,没有深刻认识到当前反腐败的严峻形势,没有深刻认识到“三公”消费关系执政党形象;还有的领导干部思想观念落后,官本位、特权思想严重,没有树立公仆意识,对加强“三公”经费管理有抵触情绪,对严格执行“三公”经费相关政策持消极态度,这些都是“三公”经费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2.2“三公”消费转移,机制不够健全

“三公”消费转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科目间转移,少数单位财务人员有意采取错记支出科目,或用其他消费票据方式隐瞒“三公”支出。二是上下级转嫁,少数主管部门或上级领导,将“三公”支出在下属单位报销,逃避监督。三是项目间转支,将本应基本支出中列支的“三公”消费,在某些专项中开支,挤占、挪用项目经费。

“三公”消费缺乏较为完善的制度。当前,公司“三公”经费公开主要遵循《预算法》、《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预算信息公开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法律法规,而对“三公”经费的公开缺乏具体实施办法、实施细则,没有明确公开工作协调机制,没有规范有序的工作流程,没有建立预算信息披露机制。没有严格的考核机制。“三公”经费公开上级要求“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而很多部门都抱有能不公开尽量不公开的想法,公开主要依靠上级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去推动,没有常态化的考核办法,没有明确目标责任,影响“三公”经费公开工作的开展。

2.3透明度有待提高,监督机制不完善

“三公”经费透明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内容完整性、细化程度、及时性、公开方式、真实性。内容完整性主要从是否公开部门主要职责及机构设置情况、预决算增减变化情况说明、“三公”经费支出预决算相关表格等方面评价。细化程度主要从是否细化说明因公出国(境)团组数及人数、公务用车数量、公务接待批次、人数等方面评价。好制度的实施,如果没有有效监督,制度的执行效力就会打折扣。“三公”经费的管理,同样也因为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导致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单位内部监督缺位。部分单位领导干部缺乏财务意识,不重视财经纪律,对超标准接待、公车私用、巧立名目出国(境)旅游等认识不够深刻。同时,在现行体制下,各部门领导权力影响较大,部分单位财务人员明知“三公”消费不符合相关规定,亦难以实施有效监督,或不愿监督。上级部门监督难以及时。“三公”消费是一个动态过程,目前上级部门监督主要以工作检查、督查为主,很多问题的暴露均在事后,监督不及时。社会监督不全面。当前社会监督力量已越来越大,效率也越来越高,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公众难以全面准确的了解相关信息。同时,很大部分公众的心态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监督的积极性不高。

3.“三公”经费管理的对策

3.1细化“三公”经费预算编制

提前预算编制时间。为使预算编制更加合理,将年度预算编制时间,使单位对于预算编制事项有较为充分的论证时间,逐步改变过去存在的预算边执行、计划边制订、项目边落实的做法。预算批复后,当年主要是狠抓项目预算执行及收集、编制下年度项目计划。细化“三公”经费支出标准。结合各部门实际需求状况等因素,科学制定“三公”经费支出标准,适度建立支出标准调整机制,增强支出标准的科学合理性。改变预算编制方法。预算编制实行零基预算的预算编制方法,打破“基数+增长”做法。每年“三公”经费预算,结合部门年度工作计划与现行支出标准,按照新《预算法》和省、市公司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有关要求,逐项核定,据实编制,将“三公”经费支出按“类、款、项”细化,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当前“三公”经费核算越来越规范,管理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财务部门应定期组织开展预算编制、财务知识的培训,改变当前部分单位领导财务意识淡薄,财务人员业务知识不熟,财务基础不夯实等现象,提高参与预算编制人员的业务知识,提升预算编制管理水平。

3.2强化“三公”经费预算约束

严格按照“只减不增”的原则编制“三公”经费预算,确保“三公”经费预算控制在合理水平,降低公司行政运行成本。预算一经确定,坚决按预算办事,财政部门年中除紧急、特殊事项外,不受理单位“三公”经费追加申请,着力从源头上强化管控。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保持预算总额刚性控制的同时,适度允许单位“三公”经费各项之间可以调剂使用,提高资金使用的灵活性。

3.3加大“三公”经费公开力度

完善“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制度,增加“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信息,适度增加公开内容,比如公开因公出国(境)及国内公务接待明细,细化到出国(境)、公务接待事由和单次支出金额,公开具体消费清单。进一步呼应公开内容公众找得着、看得懂、能监督的相关要求。构建统一的预决算公开信息平台。运用现代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总结现行预决算公开的经验,整合资源,建立统一的预决算公开信息平台。将公司预决算报告、预算执行情况、“三公”经费预决算等可以公开的信息全部汇总于统一信息平台上公开,保证信息公开的权威性,公众查阅的便利性,不断提高财政预决算信息公开的水平。

4.3健全“三公”经费监督机制

加大监督机制。可采取聘用第三方机构的方式,在预算提交前,对预算草案进行初步审核;预算执行中,抽查预算执行情况,从而做到监督由程序性向实质性转变。加大财政监督。财政部门及时跟踪了解部门“三公”经费预算执行情况,结合年初部门报送的绩效目标,采取重点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三公”经费使用结果和支出效益开展跟踪监控和绩效评价,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单位以后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凡违法违纪使用财政资金的单位和个人,一经发现,追回已拨款项,情节严重的要向社会公告,构成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进行处理。

加大审计监督。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在经济责任、预算执行、财务收支审计等审计调查过程中,将“三公”经费支出总体情况作为重点审计项目。重点挖掘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违纪违法行为,在“其他商品服务支出”中是否隐含“三公”支出,是否向下属单位转嫁“三公”支出,是否存在“三公”经费之名套取资金,“三公”经费财务管理手续是否完善,财务报销审核审批程序是否严格,是否存在超预算、超标准、超范围公务接待,是否存在报销单据附件不齐全,是否存在虚列支出的现象。通过审计,向纪检监察部门提交腐败问题线索,向被审计单位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督促相关部门建章立制,提高部门财务和“三公”经费管理水平。

4.结束语

本文就“三公”经费进行研究,查找和分析了“三公”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了完善“三公”经费管理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对公司深化财政管理改革、提高预算管理水平等方面提供一些有益参考,着力打造作风建设新气象。

参考文献

1.徐艳晴.美国“三公经费”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中国行政管理,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