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还给学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1
/ 2

把课堂还给学生

肖敬

重庆市 巫溪县镇泉中心 小学校 405800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的本质是组织学生学习,让学生亲自去参与。教师作为一个引领者,就应该指导学生如何去学,大胆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亲自体会学习的过程,感受学习的快乐。通过给学生创造紧迫感、分析错误的原因、恰到好处的点拨、精妙简要的提问,这样的课堂学生才成为了真正的主人,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关键词】:有效课堂 学习兴趣 自主探索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关键在于要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孩子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亲自去参与,感受其间的苦与乐,这应该是一个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办法。

素质教育,力求实效。可是,很多老师上公开课时,书声朗朗,掌声四起,热闹非凡,老师和孩子都忙得不亦乐乎。五彩缤纷的课件将课堂装扮得枝繁叶茂。一节课下来,太多的叹言:时间不够啊!设计的内容没讲完!老师讲得很好,就是学生配合得不好!

老师讲?学生配合?足以看出,教师处于完全的控制地位,学生只是被动配合,毫无参与可言。可见,这位老师主宰课堂里的一切,尽其所能地把自己设计的内容讲完,活脱脱的“课霸”。如此课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遗憾,这样的老师没有弄懂根本----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

一次偶然,我有幸聆听过沙区树人小学邓伦玉老师执教的《将相和》,让我再次领悟到语文课堂的真谛。一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这样的:

一、给课堂一些紧迫,还学生积极进取的锐意

【片段实录1】

师:孩子们,给你们1分钟时间,请记住这些生词怎么写(生自主识记)。

师:我们一起来听写,我想请孩子来念。被我请到的孩子,选一个你认为最难写的词,当你读准确词语的读音之后,我们就开始写(指名念词语,生听写)。

师:孩子们,请看大屏幕,自己批改,正确的打上“V”,请将错的改正,并再练习写一遍(生订正)。

【反思】

部分老师常规性的教法:老师领读,学生跟班。然后再抽生检查认读。至于听写,放在第二课时或更后。今天这节课,同样是一堂公开课,老师规定学生在1分钟内熟记,然后听写。学生有一种紧迫感,此时没有朗朗书声,孩子们都在积极学习,他们很清楚,不认真学就会落在别人后边。日积月累,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这样,学生自学积极性更大,效率更高。也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突显了出来。

二、给错误一个理由,还学生推敲揣摩的耐性

【片段实录2】

师:出示小练习(选字填空:壁 璧 完 归赵 中西合 半 江山)(生独立完成)

师:孩子们,你能将你的错误谈谈吗?

生1:我把“中西合璧”的“璧”弄错了,以为跟“墙壁”的“壁”有关。

师:你怎么理解“中西”?

生1:中国和西方的文化。

师:这个词语比喻中国和外国的好东西合到一块。“璧”,引申为好东西。

师:你怎么理解“壁”呢?

生1:与土有关,比如墙壁。

师:也与疆土有关。

【反思】

孩子们能够坦诚地讲出自己如此做题的理由,透明错误的原因。老师有的放矢的加以引导,在师生反复推敲揣摩之后,这份经过琢磨的愉悦,能给孩子带了成功感。同时,孩子们猛然间一定会明白: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还得更有一点耐性才行。这种耐性,能更好地促使孩子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自主探究。

三、给迷茫一些点拨,还学生柳暗花明的蹊径

【片段实录3】

师:孩子们,请看课后习题:“默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给每个故事加上小标题。”(生快速浏览课文。)

师:你们给故事加上了什么小标题?

生: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

师:谁能说说“会见”的含义?

生1:有“接见”的意思。

生2:双方事先有约定。

生3:彼此都很友好。

师:故事里的秦王和赵王相遇,很友好吗?

生:很紧张,很危险。

师:所以用“会见”显然不合适,我们改为“渑池之会”更准确些。

师:孩子们,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生读文思考。)

师:请看题目,《将相和》,重点理解“和”字,三个小故事里,哪个故事讲述他们和好了?

生1:“负荆请罪”之后,廉颇和蔺相如和好了。

生2:“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后,他们俩才闹不和。

【反思】

“哪个故事讲述他们和好了?”这一问,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很快就点击到了目标。老师精心设计的这个问题,达到了“挈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课堂中不仅学生心情激荡,思绪飞扬,连听课老师也猛然顿悟。

当时的课堂,孩子们很迷茫,不知从何说起。当邓老师用问题一牵引,孩子们忽然心头一亮,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兴奋。精辟的课堂提问,就是孩子们在“柳暗”之时寻求“花明”又一村的蹊径。

四、给思维一个支点,还学生披文入情的顿悟

【片段实录4】

师:孩子们,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你最担心什么?(生再读文本。)

生1:我担心蔺相如斗不过秦王,送给秦国和氏璧,却换不回十五座城。

生2:我担心蔺相如真的撞碎了和氏璧。

生3:我担心秦王会杀了蔺相如。

师:孩子们,故事的情节之所以这么精彩,是因为作者能抓住你们的心。你们所担心的,就是故事里的矛盾冲突点。

师:你们能试着去找找《草船借箭》里的矛盾冲突点吗?(生读文本并汇报)。

师:作者在写小说的时候,就是在利用这一个个矛盾冲突点,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反思】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老师仅用一句话——“你在担心什么?”激励很多孩子自告奋勇地汇报自读课文后的体验。可见,教师在课堂上的精妙简要的提问,可以促发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包括知识、能力、方法甚至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内的可用性资源。高尔基曾形象地说:巧妙的提问,不是蜜,却能粘住一切。它能催化学生的灵性,萌发灵感。

听完了这堂课,我如沐春风,受益匪浅。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应该使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之内去尊重、体验。如果能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探索的天空,学生不再是木讷的、让别人牵着走的,而是带着探究的好奇、伴着成功的喜悦学习的,这样的课堂才高效!

邓老师的课再次点击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堂课很安静,并非拥有想象中的那份“精彩”。但是她却百分之百的以孩子为课堂宗旨,真正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真正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

她告诉我们:在学校教室这个舞台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教师要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树立其学习自信心。

回顾很多语文课,短短40分钟,老师滔滔不绝,学生被动接受,强制坐听,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到底掌握没有?谁也不清楚。这节课如果学无所获,老师的讲解便无端地折磨了孩子40分钟。长此下去,太漫长了,是该改改了。

搜索那一次次的教学改革,无论锁定什么名字,无论怎么轰轰烈烈,无论采取什么方式,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难道这还不能让“课霸”警醒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