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人文主义与儒教的关系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1
/ 2

林语堂人文主义与儒教的关系分析

刘善智

福建省 宁化第五中学

摘要:林语堂的小说既体现人文主义又反映了儒教思想,但其人文主义思想比中国式人文主义思想却有比较大的进步,前者很大一部分提倡“享受”,而后者则是连同自由的追求自己的理想也包括,享乐主义占小部分,更提倡对人生的追求。儒家思想所追求的“人”的思想,不过是天命以及源于天命而有的道德心性与生生不息的天道。儒家的这种思想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进步的异类思想,但是它却逃不出“天命”的范畴。林语堂把儒家思想的精神本质概括为入情入理的“人文主义”,即中国式的“人文主义”。

关键词:林语堂;人文主义 ;儒教

林语堂一方面受西方人文主义基督教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无法走出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圈子,且在中西文化的冲突融合过程中,对传统宗教思想产生了异于基督教的人文主义想法。这方面在对木兰形象的塑造时有独特的体现,木兰既是我国传统贤妻良母的代表,又吸收了西方先进的人文主义思想,可以说是对二者的融合。在《京华烟云》中到处弥漫着林语堂对充斥着“中国人文主义”的儒家思想的折服与钦佩,甚至是憧憬。

一、对孔子的评价

林语堂关于宗教的心灵之旅的第一站是儒教,对孔子的评价可以用“幽默”二字形容。林语堂曾经这样评价过孔子:“《论语》一书,很多他的幽默语,因为他的脚踏实地,说了很多入情入理的话。只惜前人理学气太厚,不曾懂得。”因为林语堂认为孔子不仅是幽默的,更是富有人文主义思想,只是自宋朝后就被封建理学所淹没。尤其是孔子对于他的门人全无架子,讲究平等,鼓励他的学生发挥自己所长,或出将入相或过自己理想中的生活,与林语堂人文主义思想可以说不谋而合。儒家思想是一种积极入仕的思想,它体现了当时广大仕子在政治上努力最求自己的理想,希望建功立业的渴盼,可以说是一种集体主义思想。儒家思想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君臣、父子应该服务于统治阶级巩固权力的需要,这是我们华夏传统文化的主线。

二、儒家“仁”的思想

在《京华烟云》中作者通过姚父和木兰所体现的儒家思想的一个思想轴承应该就是“仁”。“仁”是当时人们公认的做人的根本,曰:“仁者,人也。”其实,“仁”就是我们生命中善良而又睿智的一种体现,是人们当时为人处世的原则以及在政治上的一种理想。而京华烟云中,林语堂着重塑造“仁”的形象,例如姚家父女,这可以说是林语堂内心中关于人文主义的一种写照。

木兰无论是对亲人、朋友、佣人,还是情敌都处处表现出关心与宽恕,字里行间吐露着人文思想,可以说是儒家思想——“仁”在女主人公身上的缩影。她对丈夫,即使不是自己初衷所爱,也一样克尽为人妻的职责,把亲情灌注在他的身上,关心,体贴,温柔,而非怨恨冷漠,在时下可以说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具体说来她对父母尽孝,忠于自己的国家、民族,对丈夫宽容大方,对爱情充满感激和祝福。

三、中国习俗中的“家和”观念

我们中国的一些社会习俗对于多数外国人来说几乎是陌生的,和其余中国现代的作家相对比,林语堂的思想与传统的虽然有一定的距离,然而他对中国的习俗却了如指掌。他在《京华烟云》里采用了大量的叙述性描写,向读者一一展示了中国生动的生活画卷。小说里最具喜庆的场面描写,莫过于女主人公姚木兰的出嫁,整个婚礼涉及的习俗是最多的,我们选择其一来分析。木兰在结婚后的第三天,她作为新娘子,就必须得向曾家所有人“敬茶”,仆人除外,作为正式的见面,从祖母开始每个长辈都得在茶盘里放一件礼物,作为见面礼,可以是红包也可以是别的。在这一天增加会设午宴,招待前一日没有被招待过的客人;到了晚上又得单独设宴宴请新娘子的全家,这叫做“会亲戚”。这个习俗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家和”的观念,更是与作者心里所设想的人文主义相契合,是林语堂内心号召儒家思想与人文主义思想棱角磨合的期盼。

四、中国式“人文主义”思想

当时的林语堂对儒家思想的精髓作出这样的总结:儒家的思想是代表一种理性的社会理想,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之基础,以个人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之根抵,最为耐人深思之特点是在取消政治与伦理之间的差异。因此,儒教的三纲领 (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均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把人放在一定的伦理政治关系中来考察,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寄托于一整套的道德规范之中,这是林语堂所总结出的儒家思想的精义。可以得出,林语堂从儒家思想中所发掘出的中国人的“人文主义”思想,实际上是儒教中人本思想的体现,仁、义、理、智等道德观念代表的是儒家以人为本的思想。从而也形成了林语堂式的人文主义思想的特征。就是以人和人生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只关心人和人生,没有其他虚无因素,探究怎样才能够获得人生的幸福和快乐,所有的理论以真实的人生、人生实践和人生感悟为基础。

在林语堂的一生中,即使生活条件再辛苦,他都始终把追求幸福快乐的人生当成是崇高的人生追求,而且努力去追求,从不放弃。他认为“人生是多么不确定,吾们倘或知道什么是以满足吾们,便紧紧抓住它,有如暴风雨的黑夜,慈母之紧紧抱住她的爱子”。这也在《京华烟云》中对木兰逃难过程中勇敢、坚强、善良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们觉得看到的不只是一个姚木兰,而是千千万万艰苦奋斗的人。林语堂曾不止一次的说到孔子、陶渊明等思想家,对他们作出高度的评价。孔子的一生可以说是坎坷的,有时候需要学生来接济,但是孔子却没有厌世,他之所以会辞官,是因为政治主张得不到实施且政敌的百般阻挠,然而各种困难都阻止不了孔子追求幸福人生,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他很讲究食物的质量,不吃次质食物,甚至不吃切的不均匀的肉,且提倡饮食要求精……然而林语堂对此却十分敬佩。孔子承认“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但是并不以“禁欲”来维护“天理”,且还强调“几希”的本质,即人要活得有人样,应该自由、随心,对现实生活努力追求,这才是人生活的目的。同时,林语堂认为此类思想就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从而将这些作为中国式人文主义思想的精义加以弘扬。这也为《京华烟云》所阐释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五、精神上的理想

由于生活对人们来说是个虚无缥缈的传说以至于人们对现实生活倍加珍惜。应对人生的态度大多是享尽各种生活乐趣,尽量不让自己留下遗憾。林语堂说:“一切中国哲学家不知不觉中认为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要怎样去享受人生?谁最会享受人生?从而,中国式人文主义思想是一种以生活为本位的人生哲学观,既提倡人们在世时应好好地享受物质生活以及精神上应该让自己得到满足,且提倡人们对生活应该随时悠闲地享乐,对人生的消遣不应只停留在纸醉金迷的享受,而是应该进行艺术的消遣,让自己整个身心得到充分的满足。这在《京华烟云》中林语堂对曾孙孲的塑造上得到充分体现,把他的富贵公子的享乐主义描述得极为深刻,也体现了时下中国上层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现状。然而林语堂的人文主义思想比中国式人文主义思想却有比较大的进步,前者很大一部分提倡“享受”,而后者则是连同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也包括,享乐主义占小部分,更提倡对人生的追求,但是高质量生活水平对林语堂来说却是可有可无,应该说《京华烟云》的人文主义思想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理想。

参考文献:

  1. 张芸.林语堂宗教文化思想论[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05.

  2. 张惠平.从《京华烟云》解读林语堂宗教文化思想[J].文学教育(上),2013(11):78-79.

  3. 刘勇、杨志.论林语堂的宗教文化思想与文学创作[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04):1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