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护理流程对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2
/ 4

优化护理流程对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影响分析

匡智美

湖南省益阳市人民医院 413000

【摘要】目的:分析优化护理流程对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5月到2019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从中抽选出80例患者,以简单随机法分成:对照组、观察组,一组40例。其中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实施优化护理流程,对比两组患者救治时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分诊时间、转诊时间、接诊至溶栓时间均早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对比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值<0.05。救治后观察组脑梗死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性比较:P<0.05。结论:优化护理流程能够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救治效果,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患者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优化护理流程;脑梗死;静脉溶栓;影响效果

急性脑梗塞属于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又被称为急性缺血性卒中,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病,该疾病具有较大的危害性,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较大的威胁。对于脑梗死患者而言,及时有效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有助于降低致死率、致残率,并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因此优化的静脉溶栓流程能够为患者提供积极有效的治疗手段[1-2]。为了进一步了解优化护理流程在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中的应用价值,在本文中,针对本院2018年5月到2019年5月间收治脑梗死患者展开研究,以下是详细内容。

1 资料、方法

1.1 资料

在2018年5月到2019年5月间,选择本院收治8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简单随机法将80例脑梗死患者分成:对照组、观察组,一组40例。所有患者均知晓并且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此次研究内容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许可。

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范围:58~78岁,平均(65.6±4.6)岁,病程1~6h,平均(4.3±0.4)h;

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范围:59~79岁,平均(65.7±4.7)岁,病程1~6h,平均(4.1±0.5)h。

将上述两组脑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带入统计学处理,组间差异性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80例脑梗死患者均采取注射用重组人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进行急性溶栓处理,使用剂量为0.9(mg/kg)[3-4]。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取优化护理流程,具体方法为:

成立优化护理流程小组 由科室护士长、护理组长以及参与优化护理流程的工作人员参与到脑梗死患者溶栓急救护理中,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后,结合临床实际工作,小组成员相互讨论,制定优化护理流程内容,展开理论与操作。

优化护理流程 接诊时,一旦患者被确诊为脑梗死,则必须按照溶栓绿色通道规范护理流程,护理人员需要在最短时间内采集标本,做好血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凝血功能检查,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需要做到先急救后挂号为原则,做好评估分诊、溶栓准备,确认符合溶栓指征后立即进行评估、分诊、溶栓准备等。当确认符合溶栓指征以后,立即启动静脉溶栓护理流程[5]

建立静脉通道 及时开通静脉通道开始溶栓治疗,溶栓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生命指征、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脑疝征象、过敏性休克等,及时备好吸痰机、输液泵、吸氧机等抢救工具,如果患者存在生命危急征象,则需要及时协助医生进行抢救,并联系CT/MRI室进行脑影像扫描,观察颅内血管,确定有无缺血半暗带、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测定患者体重等,并及时向医生报道患者病情变化,保证溶栓效果良好。

溶栓护理 护理人员需留意患者病情发展、心率、呼吸、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仔细询问患者是否存在头部疼痛,患者血压应严格控制在180/100mmHg,尽量减少由于脑出血、脑水肿引起血压上升。如果患者一旦出现高血压则需要及时采取温和的降压药物进行治疗,在治疗时需要密切注意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并注意并发症、不良反应等。

⑤溶栓后护理 在进行溶栓以后,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如果患者存在严重的头痛、呕吐、血压升高等情况,需要积极进行CT检查,并减少脑出血发生,优质护理后对患者进行凝血四项、肝肾功能检查,做好患者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1.3 观察指标

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护理前后NIHS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临床疗效。

NIHSS评分标准[6]:0~1分正常或近乎正常;1~4分轻度卒中/小卒中;5~15分中度卒中;15~20分中度-重度卒中;21~42分重度卒中。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小于20分表示完全残疾,日常生活需要依赖他人;21~40分表示重度功能障碍;41~60分表示中度功能障碍;>60分表示良好;100分表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高,无需依赖他人。临床疗效根据患者康复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100%-无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以(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以(5f5c7b4f1bec2_html_76945532fbbdc04b.gif ±S)表示计量资料,差异性采用t检验。将所得结果均带入SPPS23.0版中,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脑梗死患者护理效果 观察组脑梗死患者的分诊时间、转诊时间、接诊至溶栓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P<0.05(详细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脑梗死患者救治效果(5f5c7b4f1bec2_html_76945532fbbdc04b.gif ±S min)

组别

例数

分诊时间

转诊时间

接诊至溶栓时间

对照组

40

4.68±0.75

45.81±4.57

67.30±5.60

观察组

40

2.54±0.41

30.27±3.29

54.15±6.71

卡方值

——

15.834

17.454

9.516

P值

——

0.000

0.000

0.000

2.2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NIHSS评分 开展护理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开展护理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对比:P<0.05(详细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NIHSS评分(5f5c7b4f1bec2_html_76945532fbbdc04b.gif ±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NIHSS

治疗后NIHSS

t

P

对照组

40

18.63±1.53

14.20±1.48

13.162

0.000

观察组

40

18.70±1.27

10.74±1.30

27.701

0.000

t

——

0.223

11.109

——

——

P

——

0.824

0.000

——

——

2.3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数据对比:P值<0.05(详细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n/%)

组别

牙龈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

尿路出血

脑出血

齿龈出血

不良反应发生

对照组

3(7.50)

3(7.50)

2(5.00)

1(2.50)

3(7.50)

12(30.00)

观察组

1(2.50)

1(2.50)

1(2.50)

0(0.00)

0(0.00)

3(7.50)

卡方值

——

——

——

——

——

6.6462

P值

——

——

——

——

——

0.0099

2.4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00%,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0%,数据对比:P<0.05(详细见表4)。

表4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40

21(52.50)

11(27.50)

8(20.00)

32(80.00)

观察组

40

25(62.50)

13(32.50)

2(5.00)

38(95.00)

卡方值

——

——

——

——

4.1143

P值

——

——

——

——

0.0425

3 讨论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进步,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明显增加[7]。脑梗死作为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供血突然中断导致,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给患者生命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8]。静脉溶栓治疗是脑梗死的主要手段,但是静脉溶栓时间窗会影响到静脉溶栓治疗效果,因此想要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优化静脉溶栓护理流程十分必要[9]

常规的护理工作流程往往都是由某一护士单独制定,缺乏共同认可标准护理流程,而且一个人往往无法标准化实现护理时间,受到精力、能力的限制,导致脑梗死溶栓治疗护理质量下降。但是优化护理流程则是由具备专业医护技术经验小组人员共同讨论、制订良好的护理服务模式。

优化静脉溶栓护理流程通过制定护理模式,使得溶栓时间能够秩序性展开,能够使得溶栓护理工作操作时间短,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使得护理人员工作流程更加简便、快速。该护理模式以阶段性时间进行量化管理,支持多位护理人员在同一时间内,展开多个部位、项目的有序工作,从而积极减少检查、抢救、转运时间,为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争取宝贵的时间。优化静脉溶栓护理模式通过提前准备好检查所需物品,提供治疗或抢救药品,缩短检查时间,以最快速度准备溶栓治疗,能够尽量降低血栓部位脑损伤程度,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对患者治疗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荐[10]

在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实施优化护理流程后,其分诊时间、转诊时间均缩短,而且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性对比:P值<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性对比:P值<0.05。

综上所述,优化静脉溶栓护理流程,有助于提高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病情,积极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彭庆荣.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救治率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35):143-144.

[2]张园园,张婷婷,徐子奇,任智宇.医护合作溶栓微信群在卒中溶栓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5,13(31):3157-3159.

[3]王爱霞,郭园丽,郭丽娜,高远,李博,刘杰.追踪方法学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24(29):3540-3543.

[4]魏玉辉,李小勤,施耀方.预检分诊信息系统结合预挂号新模式在急性脑卒中绿色通道构建中的应用[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8,28(3):356-357.

[5]李楠.优化缺血性卒中绿色通道流程对院内无缝衔接急救模式的临床研究[J].中国卒中杂志,2017,12(8):696-700.

[6]李瑞莉.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7,8(12):59-60.

[7]常红,杨莘,吉训明,宋海庆,马青峰,苏林霞,赵艺皓,梁潇.急性缺血性脑卒申患者溶栓治疗院内延误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26):3746-3749.

[8]蓝小玲.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质量及生活能力的改善作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7,8(20):66-67.

[9]李倩楠.优化护理流程对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探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8):61-61.

[10]苏丽娜.优化护理流程对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8,29(9):1158-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