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导睡眠监测联合睡眠质量指数对脑卒中后睡眠 -觉醒障碍的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2
/ 3

多导睡眠监测联合睡眠质量指数对脑卒中后睡眠 -觉醒障碍的临床应用

潘青 谢永亮 彭海峰(通讯作者)

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湖南 411100

【摘要】目的:分析多导睡眠监测联合睡眠质量指数对脑卒中后睡眠-觉醒障碍的临床应用

效果。方法:研究阶段为2015年1月~2018年12月,共纳入研究对象79例,均为脑卒中后睡眠-觉醒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睡眠质量指数检测,观察组采取多导睡眠监测联合睡眠质量指数,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PSQI评分(8.62±2.59)分低于对照组PSQI评分(10.98±2.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睡眠潜伏期明显低于对照组,快速眼动睡眠潜伏期、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觉醒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后睡眠-觉醒障碍患者采用PSQI量表联合多导睡眠图为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有价值参考,对患者预后改善有重要帮助,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多导睡眠监测;睡眠质量指数;脑卒中后睡眠-觉醒障碍;效果

脑卒中是一种脑血管突发意外疾病,因大脑里面的血管突然发生破裂出血或因血管堵塞导致大脑缺血、缺氧。有数据显示,50%-70%脑卒中患者存在与水面相关的呼吸障碍[1]。脑卒中后睡眠-觉醒障碍患者会出现入睡困难、睡眠颠倒、睡眠维持障碍等。通过对脑卒中后睡眠-觉醒障碍进行早期诊断,对治疗方案的确定,预后的改善有重要帮助。本文研究共筛选出79例脑卒中后睡眠-觉醒障碍患者开展临床诊断分析,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该院收治的79例脑卒中后睡眠-觉醒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5年1月~2018年12月),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人员组成:有男性患者21例,有女性患者18例,年龄43~81(60.36±4.59)岁,病程1-9(3.46±1.51)年。观察组40例,人员组成:有男性患者24例,有女性患者16例,年龄47~84(59.86±5.03)岁,病程1-7(3.39±1.41)年。两组数据可公平对比(P>0.05)。研究已得到伦理委员会批准。

(1)纳入标准:①结合临床病史、症状、实验室检查确诊脑卒中后睡眠-觉醒障碍;②年龄35至85周岁之间;③神志清,意识清楚,具有良好的理解沟通能力;④心肺功能稳定。

(2)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心、脑、肺等脏器疾患者;②伴有严重认知障碍(简易认知状态检查表<27分)者;③四肢瘫痪、偏瘫者;④依从性差,无法随访及复诊患者。

1.2方法

针对进入对照组的患者,使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调查问卷进行测评,了解患者的睡眠质量以及睡眠情况。

针对筛选进入观察组的患者,在使用与对照组相同的PSQI调查问卷测评的基础上,联合多导睡眠监测,使用的脑电图导联采用C3/A2、C4/A2、C3、C4部位使用火棉胶固定,再使用3M纸胶布进行再一次固定,确保整个监测过程中电极接触良好。将肌电图的电极放置在颏部,将眼电图的电极放置在两眼外眦1cm处使用3M纸胶布固定。奖对胸腹运动的检测固定再胸腹部剑突位置,针对动脉血氧的监测固定在患者右手食指,针对口鼻气流的监测则直接固定再鼻孔处。

开展本次调查问卷与监测的操作人员均接受专业的训练,符合本次项目研究标准。

1.3观察指标

使用PSQI量表,总分范围为0~21,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对多导睡眠图进行观察,对睡眠进程(睡眠潜伏期、快速眼动睡眠潜伏期、睡眠总时间)、睡眠持续(睡眠效率、觉醒次数)进行对比分析。睡眠潜伏期计算方式为开始记录至睡眠出现的时间。快速眼动睡眠潜伏期计算方式为入睡后第一次快动眼出现时间。睡眠总时间计算方式为睡眠期时间减去觉醒时间。睡眠效率计算方式为总睡眠时间除以总记录时间。觉醒次数为睡眠期间出现觉醒次数的总次数。

1.4统计学分析

利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归类、整理、排序、统计和分析。运用Epidata3.0进行数据录入,SPSS19.0进行统计处理分析。根据资料性质和分布,选择均数、率、构成比等指标进行统计描述。

2.结果

2.1两组PSQI评分比较(表1)

观察组PSQI评分(8.62±2.59)分低于对照组PSQI评分(10.98±2.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PSQI评分比较

组别

例数

PSQI评分(分)

对照组

39

10.98±2.67

观察组

40

8.62±2.59

t

8.006

P

<0.05

2.2两组睡眠进程、睡眠结构比较(表2)

观察组睡眠潜伏期明显低于对照组,快速眼动睡眠潜伏期、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觉醒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睡眠进程、睡眠结构比较

组别

例数

睡眠进程(h)

睡眠维持

睡眠潜伏期

快速眼动睡眠潜伏期

睡眠总时间

睡眠效率

觉醒次数

对照组

39

41.32±12.06

120.69±73.48

326.97±40.19

65.76±2.96

4.16±0.37

观察组

40

20.36±10.01

210.67±85.32

420.96±46.77

85.43±3.37

2.16±0.43

t

9.662

7.021

8.625

4.636

8.002

P

<0.05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临床有研究显示,脑卒中发生后3-4个月,脑卒中睡眠障碍的发病率最高,一般持续时间达到10个月[2]。通过实现对脑卒中后睡眠-觉醒障碍的早期诊断,对患者积极开展治疗、改善预后有重要帮助。

PSQI量表是一种评估睡眠质量的调查问卷表,其具有良好的信度以及反应度[3]。该量表能够评定患者最近30天内的睡眠质量,问卷中包括9个自评和5个他评条目,其中涉及到对患者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性、习惯性睡眠效率、睡眠紊乱等的评估。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PSQI评分(8.62±2.59)分低于对照组PSQI评分(10.98±2.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QI量表其中包括了对患者自身睡眠情况的主观评估,而主观评估会因每一个个体的差异性而存在明显差别,可能会对患者睡眠质量的评估存在偏差。

轻度睡眠障碍者会感觉易疲劳、情绪低落或激惹、体重增加、视物模糊等,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甚至增加猝死风险[4]。多导睡眠监测主要是对患者的睡眠结构、睡眠效率等指标进行监测,能够有效了解患者的睡眠情况[5]。对于脑卒中后睡眠-觉醒障碍,实现正确诊断、及早治疗十分关键。目前最常用的客观诊断方法就是采用多导睡眠监测[6]。多导睡眠监测是持续同步记录睡眠中的生物电变化和生理活动,进行睡眠医学研究和睡眠疾病诊断的技术,目前已成为睡眠医学研究和科研领域最常见的核心技术[7]。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睡眠潜伏期明显低于对照组,快速眼动睡眠潜伏期、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觉醒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导睡眠监测为诊断慢性失眠障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焦虑抑郁伴睡眠障碍、内科疾病(脑梗死、帕金森等)伴发睡眠障碍等提供了诊断依据和治疗指导。

综上所述,针对脑卒中后睡眠-觉醒障碍患者采用PSQI量表联合多导睡眠图为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有价值参考,对患者预后改善有重要帮助,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献.黄连温胆汤联合酸枣仁汤对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疗效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9,36(02):206-207.

[2]邓介华,温艳,林文.脑卒中并发睡眠障碍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及神经递质表达的变化研究[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9(03):269-271.

[3]张放,满玉红,姚刚,于挺敏.脑卒中部位与睡眠障碍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05):23-26.

[4]李庆兵,李凌鑫,罗才贵.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中医理论探析[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8(01):20-21.

[5]王璞,周佩洋,张贵斌.养血清脑颗粒联合艾司唑仑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疗效及对血清5-HT、BDNF水平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03):318-321.

[6]杨华荣.多导睡眠监测联合睡眠质量指数对脑卒中后睡眠-觉醒障碍的临床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23):5665-5667.

[7]庄文锦,范玲燕,曹永成.光照联合音乐治疗卒中后睡眠-觉醒障碍的疗效分析[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8,5(10):1178-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