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政课德育渗透路径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4
/ 2

高中思政课德育渗透路径探析

穆庆田

山东省日照市莒县文心高级中学 276500

【摘要】:进行德育教育是思政课教学中新课改的新要求。本文通过导学案的设计、小组合作模式的建立、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路径入手,在致力于打造高效课堂的过程中,结合学生实际以课本原有知识为切入口不断拓展深化运用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与教学规律把德育教育渗透于政治课堂教学中,效果显著。

【关键词】:高中思政课 路径 高效课堂 德育教育 

《中学德育大纲》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在诸途径中居于特殊重要地位,它以课程教学为主要形式,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武装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由此可知,思想政治课与德育教育密不可分,思政课在某种程度上应该也是一门德育课,两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在思政课上进行德育渗透效果是最显著的也是最好的,有利于发挥其德育的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新时代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政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渗透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总体成效差强人意,一方面为应对高考,把成绩作为高考的首要和重要目标,对学生进行的道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存在缺失,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观念、理想信念教育的引导还有很多不足存在偏差。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修完高中课程内容又能在学习中使德育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在致力于打造高效课堂的过程中,通过导学案的设计、小组合作模式的建立、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路径入手,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一、精心设计的导学案是德育渗透的前提和基础

导学案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对德育功能在思政课上的发挥有重要影响,甚至起到关键作用,因此良好的导学案设计帮助学生弄清思政课学习的意义,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创设具体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习趣味,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导学案的设计不仅要体现高效课堂要求,更要有助于德育教育的顺利实施,好的导学案设计要建构起科学合理教学三维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团结合作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导学案设计不仅要体现设计的层次性,同时在内容的处理上要做到通俗化、生动化和形象化。通过生活化情景与学与教,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斗志,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更有利于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实施,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小组合作模式的建立是思政课实施德育教育的保障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有效实现形式,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成败,也会影响思政课德育教学效果。小组合作模式的建立能拉近学生互助合作的距离,有助于打造具有亲和力的课堂,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为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提供了顺利实施的良好平台。

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也需要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学习小组评价机制的建立能对学生有驱动力,让学生清楚什么是应该努力的方向,通过评价机制使学生明白什么行为是能得到肯定的,什么是值得认可的,不断在评价机制运用中激发他们的才华,还能通过评价加强小组的合作意识,促进思政课德育教育效果实施进度,加速德育渗透的进度,更好的融入学生成长中。学习小组评价机制应该包括自我评价、组内互评、教师点评,重点评价的是内容、参与性、亮点、思路、态度、情感等。教师点评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表扬、祝贺、授予荣誉称号、赠送纪念品等。通过评价机制使学生们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培养合作意识,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了对他们的思想道德的教育水平。

三、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思政课进行德育渗透的关键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过分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培养学生考高分的能力,把考试分数,升学率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轻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孩子的重要性。在高效课堂的教学中应该改变这种现象,应该两手都要抓,做到齐头并进,既要让学生成功,也要让学生成才,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不仅是升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健康成长。因此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才能更好的进行德育渗透,使之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贯穿始终,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作用,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让教育回归本来。教师应及时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变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指导者和服务者。

四、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德育教育是新路径

思政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产生厌烦的心理,如果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加上德育教育很可能让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要想思政课堂上一直进行德育教育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要改变教学策略,而社会实践就是为德育教育开辟了新的德育渗透路径。德育教育从课堂拓展到社会实践中进行效果显著。可以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进行例如抗日纪念馆,参观博物馆,参加社区公益劳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等将抽象的德育教育生动化、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在亲自体验中加深了德育感悟,体会的更加真切,熏陶的更加到位,使德育渗透于无形之中,效果更加显著。

思政课中进行德育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念。只要我们遵循德育渗透的规律,掌握德育教育方法,分析学生成长规律,抓住德育渗透的特点,实施恰当的德育渗透模式,相信一定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丁钢.教育与日常实践[J].《教育研究》(北京),2004 (2)

[2]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刘敏.浅析《文化生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12) 

[7]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版

[8]林佳全.浅谈中学《思想政治》德育功能的发挥.[N].科教文汇,2008.01

[9]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