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古诗”帆,行好“古文”船——浅谈部编版小古文教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4
/ 2

巧借“古诗”帆,行好“古文”船——浅谈部编版小古文教学策略

许巧玲

厦门市同安区大同中心小学

【摘要】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小学部编教材中增加了多篇短小精练、浅显易懂的小古文。不仅篇目增加了,而且起始年级往前推移到中段。小古文该如何教?本文拟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借鉴古诗学习方法,浅谈部编版小古文在教学中可采取的策略。

【关键词】小古文 古诗 策略

在小学教学中,古文曾是一块较少涉及的领域。伴随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学经典渐渐重返舞台,古文进入小学部编教材的篇目也逐渐增多。其中,以一些短小精练、浅显易懂的小古文为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中可以看出,古文的学习在丰厚小学生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积淀,提高文化品味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2019年小学语文教材的改革变化,我们发现第一篇小古文在三年级上册就已经出现,而人教版在五下才出现一篇《杨氏之子》。那么对于刚进入三年级就要接触小古文的孩子们,我们应该怎样教给他们呢?经典诵读推广人李振村老师曾说:“教得简单再简单些,读得充分再充分些,学得好玩再好玩些”。循着这样的理念,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在古文和古诗教学中搭起一座桥,从古诗教学的“通诗句,读节奏、图文结合会诗意、延伸课外累诗文”这些方法中进行提炼,转化运用到古文教学,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下面,笔者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浅谈在古文教学中可采取的古今激趣、涵咏悟情、读演结合、学法互迁的四种教学策略。

一、古今对比味引领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小古文产生兴趣了,他们便愿意推开这扇大门。因此,要把兴趣放在小学生学习古文的首位。课堂上可以通过古今对比,引导学生探究古今语言的异同,激发其兴趣,发现古文的内涵与韵味。在教学《司马光》这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做的: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接触了第一篇小古文《司马光》,今天让我们继续回到古代学堂,学习这篇小古文。其实,这篇古文的内容我们在平时已经读过了,那就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你们瞧,一篇小古文变成了一个故事。

在这个环节,先引入大家耳熟能详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告诉学生一篇小古文变成了一个长长的故事,以游戏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快速地找出类似于“群儿戏于庭”这句话在故事里对应的句子。在古今对比中,学生会发现小古文语言的奇妙之处:将现代文中的长句子变成短词语,更为简练。以游戏导入,古今对比,在趣味性的学习中亲近小古文,不仅可以降低学生在后续学习中突破文中关键词汇的难度,也可以帮助学生明白古文在表达上更加巧妙的特点。

二、潜心涵咏入境悟情

小古文和古诗一样,遣词造句很是凝练,和现代文相比,更富有节奏。因此,让学生走进小古文的方法很简单,一是读,二是读,三还是读。而课程标准总目标中也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小古文的教学和古诗教学一样,应以读为本。通过多形式的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入境悟情。基于这一点考虑,笔者认为可以从师生范读、学生自读、默读品悟、熟读成诵这四个方面来落实。

(一)师生范读

相比于古诗中每句字数较少且相同的情况,古文因句子长短不一而显得更为复杂。虽说学生明白读古文和古诗一样要有停顿、读出节奏,但他们对何时停顿、重音、语速等都不了解,这时教师范读就尤为重要了。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请学生先试读,在试读中一遍遍纠正,最后落实到“教师带读,学生跟读”易错词句上面。在读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字正腔圆,并学着读出停顿,读好节奏。例如,《杨氏之子》里有一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停顿学生一直读不好,笔者便一次又一次地领读。而教师的领读是有方法的:在教学前要提醒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在老师停顿、重音、语气变化的地方标上记号,以便在后续的自读中能读出韵味,突破难点。当学生已经能够读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个停顿时,他们在后续的学习中便能较好地知道“禽”指的是“鸟类”而非“家禽”。

(二)学生自读

学习小古文的一个关键过程便是自读感悟。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学习小古文的方法并让其尝试,也是内化和累积的主要过程。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先分享自己已经明白的字词,并谈谈是如何知道的。由于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已有一二十首古诗的学习积累,在古诗中可以运用的“看注释、观插图、扩词法、猜一猜”等一连串小法宝也同样适用于古文学习。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用上这些小法宝突破未解的疑难词句,并不困难,也可以提高他们学习古文的信心。

(三)默读品悟

开口读能帮助学生读出小古文的节奏和韵味,而默读则可以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小古文助力。“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是《司马光》所在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受此启发,笔者认为在古文教学时可以借助默读拐杖,从质疑问难、圈圈画画、想象画面入手,引导学生品悟古文。

方法一:质疑问难

默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在默读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那将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带着什么问题默读呢?开始研读时,可以带着预习时的疑问来读,也可以带着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方法二:圈圈画画

我们知道,阅读既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又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默读的时候,读到一些重要的地方可以圈一圈,画一画,甚至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样,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就更加深刻。在体会“司马光聪明、冷静”的时候,笔者让孩子再次进入古文,默读课文,用铅笔在文中找一找,把体现出司马光聪明、冷静的地方圈画出来。借助“众、弃、击”这些词,多数学生能再次感受到司马光的聪明和冷静,而这正是圈圈画画的魅力所在。

方法三:想象画面

默读想象画面,是我们在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听着音乐,跟随着老师的情境渲染,学生脑海中能浮现出一幅幅画面,不少人不仅能说得精彩,更扩写出了一篇篇佳作。古诗能这样做,古文当然也能。这个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古文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因此,在古文教学中我们要继续用好“想象画面”这个抓手。

默读时教室里的一片寂静是课堂上最真最美的时刻。在默读静思中想象古文画面,是沐浴在文本之中,和文本一起呼吸、一起感叹、一起喜怒哀乐的有效方法。应注意的是在默读过后,应鼓励学生将脑海里无声的画面用有声的语言讲出来、写下来,这样才能实现读说写结合。

(四)熟读成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评价建议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因此,背诵不但是学习古诗的方式,也是学习小古文的方式和方向。背诵的方法有很多,对于小古文的背诵落实,笔者认为和古诗一样,水到渠成最为合适。我们发现,在古诗教学中学生往往课未结束就已经能把古诗背下来。这是因为在师生范读、学生自读、默读品悟的基础上孩子已经有了很多读的实践,而在这过程中,又穿插指名读、齐读、表演读、配乐读,这些都可以为最后的熟读成诵服务。在一遍遍多形式的读中,学生自然而然就熟记诵读出来。因此,在小古文教学中也应如此,教师在前面的教学便要有意识地进行渗透,以达到最后的水到渠成。

三、读演结合情趣共生

相比于古诗的含蓄,古文更具有情节性。采用读演相结合的策略进行小古文教学,不仅能够降低教学难度,还能促进情趣共生。在此过程中,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得到了激发,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再次巩固小古文的背诵。因此,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尝试。如在《司马光》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个环节:

师:孩子们,你们能把故事背下来,也能模仿着把故事精彩地讲下去,这可真不错!现在,谁想来演演这个故事呢?

问题一抛出,孩子的积极性纷纷被调动,争相尝试。在表演中,一个孩子拿着古书,学着小书生摇头晃脑。一群儿童欢闹于庭,互相追逐,将“戏于庭”表演得淋漓尽致 。此时,重要的人物司马光“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前面还害怕惊慌散作一团的儿童纷纷返回,为司马光和得救的孩子高兴欢呼。通过表演,学生不仅可以将小古文的内容熟记于心,还能将文字的想象与情趣品味到位,可谓一举两得。

四、总结学法迁移运用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一般会进行课外延伸,丰富学生的积累。如教完《望庐山瀑布》后笔者推荐学生读描写庐山的《题西林壁》,感受不同作者笔下庐山的不同风光。古诗可以这样做,古文当然也可以。受其启发,笔者在《司马光》教学的最后安排同样短小精练、浅显易懂的小古文《孔融让梨》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收获。让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方法读古文、解问题,在实践中增强学生学习古文的自信心和兴趣,也让学生在收获成功的喜悦中亲近小古文。

五、结语

小古文该如何教?笔者认为应站在学生的视角,巧妙借助古诗已有的学习经验,轻松转变,降低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古代语言魅力,只有学生享受小古文的学习过程,才能充分领略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并为今后古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王绥锋.浅谈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

(3):90.

[3]柳文娟.兴趣为贵 积累为重 诵读为本——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体会[J]. 辽宁教育,2010年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