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鸿彬语文阅读教学课例的特色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4
/ 4

宁鸿彬语文阅读教学课例的特色研究

瞿银娴

陕西师范大学

[摘要]宁鸿彬老师是老一代语文教育实践者个改革家的代表之一,研究其语文教育思想可以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及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提供借鉴意义。本文以宁鸿彬老师典型的三个课例作为例子,尝试在学理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研究其阅读课堂教学的特色,以便获得一些对当今教育者有实践意义的启示。

[关键词] 宁鸿彬 语文阅读教学 课例研究

宁鸿彬老师的语文教学方法经历以下的培育过程:从完成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的教学到交给学生一套阅读、质疑、分析思考的方法。这表明宁老师的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且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具有生长性,并且注重教学的时序性和系统性。本文将以宁鸿彬老师的三个经典课例:《皇帝的新装》、《七根火柴》、《中国石拱桥》为例,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视角探究宁老师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特色。

  1. 教学内容具有生长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的学科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宁鸿彬认为,注重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和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和根本任务。而语文教材或一篇篇的文本是教师教会学生学习阅读和表达的的一个个范文。

宁鸿彬老师教学设计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总是从训练学生的能力上着想,注重实用,讲求实际,取消了一切无效的教学活动,完全摆脱了程式化的倾向,“讲”为“练”服务,为“练”而架设桥梁,铺设道路。1

  1. 注重“语文双基”,落实词语教学

知识和能力目标凸显语文的“工具性”,落实它依靠不同语境的反复训练,语言操作行为达到熟练、牢固乃至巧妙的程度,才能转化成语言习惯,成为语言直觉。2因此,想要学生熟练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就需要教师注重反复的训练。宁老师通过切实制定并执行丰富的训练活动,最终达到让学生扎实掌握语言的目标。他在讲读时就注意做到多项内容、多种形式、多种时机、多方指导、多次反复,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文学常识多次反复

在阅读教学中,宁老师会选择重要的文学常识让学生在反复中牢记。比如,一些文学作品中比较重要的作家,宁老师不仅每讲到一节新课会反复强调要掌握哪些内容,而且还会抓住某一作者的“五要点”即名、时、地、评、作,引导学生梳理并掌握。名,即名称;时,即时间、时代;地,即国家、地点;评,即评价;作,即作品。通过对作家这五个要点的梳理与概括,能较为有效地帮助学生识记与掌握琐碎的知识点,构建知识框架。

2.字词句段和标点的教学

1)初次朗读中疏通字、词、句、段

宁老师一般会在介绍作者的基本信息后安排朗读环节,按座位让学生轮流“通读课文”,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之后会和学生一起明确需要重点关注的字音。例如,宁老师在课例《中国石拱桥》要求学生朗读,以便整体感知全文,并纠正了学生“匀称”的读音,然后从学生的发言中抓住“独一无二”的运用,结合具体语境给予学生指导。这样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的基础字、词的掌握,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更快浏览全文,筛选有用信息。

2)精读时揣摩关键词语、标点符号背后的意义

精读的过程就是重点品析语言的过程。宁老师善于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标点符号去理解课文背后的意蕴。在课例《七根火柴》中,宁老师让学生通过对文中“同志——”破折号的作用、“蹒跚”的词义分析去理解无名战士“奄奄一息”的身体状况;接着挑出“一张一翕”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词义,明白无名战士“献火”的原因是把整体利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重要。精读时宁老师善于引导品析重点字词、标点符号的做法,巧妙地将语文知识的学习和人物情感精神的学习融合在一起。

3.三项“常规训练”

为了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宁老师一般会在课前十分钟进行三项“常规训练”:朗读训练、讲说与听记训练和以卡片为工具进行基础知识的巩固练习。

宁鸿彬老师经过不断探究、完善,首创了“卡片辅助教学法”,即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点,变口头表达形式为文字图片形式的一种辅助性的直观教学方法。以卡片为工具进行基础知识巩固练习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对学过的词语、新词进行复习,以便巩固学生的记忆。通过卡片复习、练习,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将零散的时间利用起来,有效地辅助学生分散复习。

4.分析课文的进程中落实语文知识点

“教师要善于借助教材,以教材为例,向学生灵活地传授各种语文基础知识”,宁老师会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讲解语文基础知识点。

例如在《皇帝的新装》中,宁老师用三个主问题:“给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加修饰语”、“用一个字概括故事情节”、“分析除了小孩子之外,其他人受骗的原因是什么”,3教给了学生阅读童话类作品时如何领会人物形象、梳理故事情节、挖掘童话深刻寓意等知识点,以及如何将主要人物和相关人物、情节勾连起来去发现童话的寓意。同样,在《七根火柴》中,宁老师则注重如何让学生以行文线索为切入点去串联起故事情节和重点人物,从而水到渠成地了解作者及作品的主要意图。

  1. 以”教材为例子”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与方法

教会学生探索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方法是宁老师阅读课堂的主要内容。4

宁老师综合前人“口诵心惟”、“观书先须熟读”、“继以精思”“然后有得”等读书经验,认为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就是“熟读——质疑——解疑——总结——运用”的基本读书过程。其中,“有疑——解疑——总结”就是精思的过程。

因此,要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探索如何学习语文,找到学习语文的规律和方法,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自己在参与课堂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知识、智力、能力的增长与发展,这也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

二、教学方法具有时序化

宁老师的教学实践十分注重教学方法及其相应的时机。为此他认为要做到语文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具体方法的操作过程要时序化;

(一)语文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过程要时序化

宁老师认为语文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运用是语文学习的主要目的,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时要注意一些方式方法,提早明确学习要求、指导学习方法时要步骤化、时序化等。

1.明确学习要求

明确学习要求是指教师要把关于某项任务的要求或者标准具体明确地告诉学生,使学生按此标准或者要求在心中或者实践中作为长期严格要求自己的尺度。5例如,在三项常规训练中的听记训练中,宁老师就对台下记录的同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听的过程中,要尽量抓要点记录而非照搬原文;在汇报的过程中,要能够根据自己的记录语句连贯通顺地复述出来。在教师长期的要求、指导、监督下,学生就会养成认真听和记录的学习习惯,那么理解和表达能力自然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2.指导学习方法要时序化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一套具有可操作行的步骤。宁老师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很多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包括认知规律、记忆规律、注意规律等。针对学生学生学习了大量的词语但在习作中却不会运用的问题,宁老师认为主要由课堂对词语理解不透彻,课下没有意识运用造成的,因此他认为得牢牢抓住理解、记忆、运用三个环节去强化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

  1. 词语“理解”采用语境释义法

理解就是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个词语本来的意思以及它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而不是对于注释的死记硬背。人的认识发展过程一般是从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的,宁老师一般会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入手,从学生的回答中探讨词语的本义,然后再结合特定的语境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让学生养成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词语的意识和习惯。比如在《皇帝的新装》中,宁老师抓取分析了“骇人听闻”这个词语的语境意义让学生体会皇帝受骗的心理及原因的过程,展开了学生和皇帝心灵的对话。

  1. 记忆”采用“卡片辅助教学法”

宁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去设计教学方法,他汲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规律,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如: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有效提高感知效果,呈活动状态的感知较静止状态更易感知等,由此首创了运用卡片来辅助语文教学的方法。在讲授新课时,卡片对于重点词语的学习更具有简洁、高效、实用的特点,运用直观的的对象便于激发学生进行意义识记的学习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多重感官功能,最终达到意义识记的目的。如宁老师将“赴”和“仆”分别写在两张卡片上,让学生区分“前赴后继”和“前仆后继”,再对“前仆后记”的意义和“前赴后继”的意义进行辨析,以真正理解词语的意思。卡片辅助教学法不仅可以灵活的运用,便于讲解,可随意变化,更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复习巩固,这对多媒体教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二)具体方法的实践操作过程要时序化

宁老师认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是语文学科的立足点”。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指点学生,要交给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探究所学文章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素养的方法。

1.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行成于思,思生于疑。敢于质疑,是学生独立思考的标志。宁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教学中善于交给学生质疑的各种方法。

  1. 查异法

查异法指将文本中不同于常规、常情的内容找出来,然后就异常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方法,这也是质疑的基础和关键。查异的关键是明白何处有“异”,比如出现下列情况:需要略写的地方作者详写、文本中出现的不合段义的地方、没必要写却着重描写的地方等等。这也是分析和解读文本的重点。

  1. 探求法

探求法就是阅读的时候根据文本关键词句的表面意义,对文章详情、原委的写法提出问题。包括:根据原因探求发展和结局、根据结果探求原因、通过作品语言和情节内容探求作者写作思路等等。宁老师在《皇帝的新装》就充分运用了根据结果探求原因的寻求原委法,用主问题“为什么所有人都受骗了,只有一个小孩子没有受骗”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寻找原因。

2.教会学生分析理解的方法

语文文本的阅读很重要的就是要会分析理解文本,教师就需要交给学生分析、理解文本的方法,才能让学生真正穿透表面的语言文字进入作品内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1. 提要法

提要法就是抓住一篇文章的核心或者主干的方法。常用的具体做法有归纳、概括。拿到一篇文章时,首先要弄清楚每段讲了什么,并让学生用简单的关键词句进行概括,最后再将每段归纳出来的意思合并起开,就可以找到文章的主旨和核心。提要法是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一种文本解读的方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1. 分解法

分解法就是对一篇文章的某个部分或者某几部分,采取纵向、横向、多向三种分解方法进行层层递进地拆分,就可以明白作者的写作方法及写作意图。纵向分解就是以每个段落的层次开始分解,最终理解整个文章;横向分解就是针对一个具有多个因素构成的事物时,就对这几个因素同时进行分析,以便获得全面的认识;多向分解就是纵向分解和横向分解的综合。

宁老师在课例《中国石拱桥》针对问题:“为什么将中国石拱桥只举例赵州桥和卢州桥这个两个例子,而不是其他例子,也不是一个例子也不是三个例子呢?”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宁老师用了横向分解的方法,将这两个例子分开来看:一是从二者跟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来看,二者都具备中国石拱桥的三个特征;二是从构成看,二者就不同了,赵州桥是独拱桥的代表,卢沟桥是联拱的代表,而二者又刚好是中国石拱桥的两类代表;三是从各自特色来看,二者又是同类桥中最有特色的。

  1. 剖析法

剖析法指如何通过分析作者的表达方式、语言风格等表面形式,以便理解作者最后的思想感情的方法。宁老师在《皇帝的新装》中就抓住了两个骗子给皇帝做新装却成功了这个事实引导学生明白故事背后的道理;《七根火柴》的教学设计就抓住了”需火”“献火”“送火”的写作思路弄清了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无名战士的奉献精神。

3.“五引四善”教会学生探究的方法

宁鸿彬老师为了锻炼学生分析、表达、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注重启发诱导,做到了“五引四善”。

  1. 五引”

一是引导学生归纳共性,即引导学生从几篇相似的文章中分析归纳出较为有效的观念和学习思路。二是引导学生分析典型,即引导学生从一篇或一类文章中分析典型的语文知识、方法等,做到触雷旁通,如通过《中国石拱桥》的讲解就引导学生总结出了说明文中的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应该如何分析、运用;三是引导学生比较异同,即让学生分析不同的人、事、物中的共同点、不同点。四是引导学生总结实践过程和思维过程,即着眼于学生学习过程的总结,而不仅仅是交给学生生硬的结论。五是引导学生发展已知,即引导学生善于从已知的旧知中推出新知。

  1. 四善”

宁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十分注意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他认为教师不仅不能缺位,反而要加强教师的作用,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因此,宁老师认为教师要有意识做到“四个善于”:其一是善于创造探究的知识环境,即教师要用心挑选、设计阅读材料,创造一个安全的探究氛围;其二是善于提出明确具体的研究目标;其三是善于指导学生问题解决的方法,即教师要及时在学生的疑难之处给予方法的指导,而不在灌输知识;其四是善于帮助学生梳理规律和进行总结,即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认识过程梳理成科学化的、条理化的规律和结论。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进行结论的灌输,当学生有总结的意识和能力时,教师要及时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7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刘晋生.精心设计、精讲精练的典范——特级教师宁鸿彬初中语文教学经验的研究[J]. 语文教学通讯,1996(11):12-14.

[3]闫文波.守住底线 回归本真——试从宁鸿彬《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看教学目标的落实[J]. 大众文艺,2016(15):238.

[4]俞万所.一堂好课的阅读历程——读宁鸿彬老师《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J]. 中学语文教学,2009(02):15-18.

[5]何浏漪.宁鸿彬经典课例研究——以《皇帝的新装》为例[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5(09):35-36.

[6]张灵均.借鉴“宁氏教学三原则”,指导学生做学习主人[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10):56-59.

[7]何以聪.宁鸿彬《七根火柴》教学实录[J]. 中学语文教学,1996(01):28-30.

[8]杨改红.宁鸿彬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课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11.刘晋生.精心设计、精讲精练的典范——特级教师宁鸿彬初中语文教学经验的研究[J]. 语文教学通讯,1996(11):12-14.

22.闫文波.守住底线 回归本真——试从宁鸿彬《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看教学目标的落实[J]. 大众文艺,2016(15):238.

33.俞万所.一堂好课的阅读历程——读宁鸿彬老师《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J]. 中学语文教学,2009(02):15-18.

44.杨改红.宁鸿彬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课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5.同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