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微公益行为透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4
/ 2

大学生微公益行为透视

吕婧 杨淑萍

辽宁师范大学

摘要:本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微时代,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型网络社交平台逐渐代替了传统的媒介。微时代下微公益兴起,为大学生参与德育实践提供了新的途径。大学生微公益行为既有助于大学生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又能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参与。但当前大学生微公益行为仍存在一些乱象和误区,使微公益的德育价值无法充分实现,消解了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的积极性。针对这些乱象和误区,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微公益行为;德育价值

进入微时代以来,我国的社会公益慈善模式正从传统的动员模式、保守的资源聚合模式向全民自主参与模式和更开放的资源组织模式转变,微公益这种自下而上的公益模式正快速发展开来。[1]以微博、微信和公益网站等为媒介的微公益活动也在学校中流行起来,并受到大学生的认可与欢迎。

一、微公益的内涵及特征

所谓微公益是借助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从微不足道的小事出发,将自己的关怀感受和体验理解付诸于社会实践当中,自发参与以达到积少成多效果的一种平民公益行为。对于微公益这一新兴的公益模式,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这种公益形式主要通过网络这一媒介来开展和宣传,任何一个人,只要有联网的电子设备,就可以成为一项公益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二是微公益着眼于微,只要帮助有需要的人,无论事情大小、贡献多少,都可以作为微公益的活动。

微公益作为一种全新的公益模式,具有与传统公益活动显著差别的独特性。一是微公益的参与门槛较低,是一种平民化、大众化的公益事业。传统公益活动的参与者大多数为社会上层人士,进入门槛过高,普通人难以参与其中。大学生作为求学的学生,日常花销大部分依赖于父母,没有收入来源,在参与传统的公益活动时会在财力和地位上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微公益是伴随新媒体出现的,只要有网络,任何人都可以力所能及地尽一份力,既可以捐款捐物,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关注和转发参与其中,将自己的爱心传递下去。二是微公益信息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微公益信息的发布和传播主要依靠网络基础上的新媒体,人们可以将信息以文字、图片、视频等为载体发布在网上,使社会各界协同合作并付诸行动,展开公益救助。这种信息共享的速度与效率是对传统公益的创新和突破。同时以网络为媒介的参与方式也可以让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较少的大学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自行参与微公益,向社会表达自己的责任意识,传递善意,力所能及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二、大学生微公益行为的德育价值

我国与其他国家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同,在大学以前,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很少有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即使参加也会因为没有合适的方式方法而无法达到原先的德育目标效果,具有形式化特点。而微公益凭借其门槛低、大众化等特性成为适合大学生的公益活动,是大学生参与社会、表现善意和提供善举的一种积极的、健康的德育途径。

(一)有助于大学生培育和践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德育素养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价值观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他们可以对身边发生的人和事有自己的看法并不断形成自己待人处事准则。正确的价值观对大学生的道德成长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而微公益的内涵中存在的与我国的主流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有利于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自觉遵守,指导自身的道德行为。微公益中的“不以善小而不为”的内涵让大学生明白一件小事当中都蕴含着助人为乐的思想。通过参与微公益活动,从小事做起,点滴积累,大学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自我价值,得到精神满足,而且能从公益的角度重新对道德标准、责任心、无私奉献精神进行认知,完成对自身道德要求和思想教育水平的提升,提高了自身的道德素养,同时也有利于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2]另外,大学生参与微公益,利用网络这一媒介帮助别人,以其自身的志愿服务特性和无私利他的理念,引领当代社会的价值观方向,维护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所以,微公益活动凭借广泛的参与度、正能量的弘扬以及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可以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社会参与,提高道德实践能力

微公益把复杂的公益活动转变到简单的网络操作,这样能够在增加载体和宣传方式的基础上,保证更多的人了解到微公益活动,投入到微公益活动中去。同时也能够有效调动人们参与公益事业的积极性,改善了社会中人群道德意识下滑的现象,对于增强人们社会责任感有着积极地作用。[3]大学生微公益行为,不会占用大学生过多的学习时间,只需要在浏览朋友圈、微博或其他网页时顺便转发和关注就可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参与。通过微公益这一发展平台,大学生帮助了别人,传递了自己的一份爱心,体验到了帮到别人时所产生的获得感、自豪感,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感觉到自己作为社会一份子的真实存在,内心深处油然而生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感,和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另外,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时,可以接触到实际的德育问题,并在德育实践中形成科学的、理性的知识体系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大学生微公益行为的误区

近年来,微公益迅速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对于实现其德育价值,提高学生德育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乱象和误区,阻碍了微公益有效全面的发展。

(一)大学生对于微公益缺乏全面认识

目前随着微公益的兴起,大部分大学生知道了微公益这一公益新模式,能够以科学的态度认同和支持微公益的开展,并踊跃参加,但是仍有一些大学生对于微公益一无所知。此外,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对微公益有误解和偏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有的大学生认为微公益活动形式化严重,人们只是机械性地转发,而忽视了其所传递需要帮助的信息,在这一认识的影响下,大学生认为微公益行为无法达到自己预想的效果,参与积极性不高;二是有的大学生认为微公益活动只着眼于解决微小简单的有关生活的问题,对于一些宏观层面的问题,如道德、生活环境等毫无意义,觉得微小的公益行为无法凝聚成足以改变社会现状的力量;三是有的大学生将微公益活动与传统公益等同,他们对于微公益的内涵与运行机制不够了解,更不了解高校微公益活动的目标和精神,对于微公益活动缺乏全面认识,仍认为做公益必须捐钱捐物,只有有物质性的贡献才算公益活动。

(二)微公益形式单一,延续力不足

微公益的出现和发展为大学生参与公益行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途径,但是由于微公益仍在发展中,形式比较单一。现在微公益主要运行模式是在一些平台或软件上发布一些求助信息,大学生看见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与进来,通过捐款或者是转发让更多的人能够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种模式简单易操作,参与门槛低,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学生的关注和认可,但是长期采取这一种模式会使还尚不定性的大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丧失刚开始参与时的新鲜感和热情,难以坚持下去。另外,微公益是自发参与的,没有相关的制度和规则约束以及部分大学生自身微公益理念淡薄,大学生在参与微公益时随心所欲,可以轻易退出,导致高校微公益活动人员流动频繁,进而影响微公益活动的策划和开展,实践主体和实践活动延续力不足。

参考文献

1[?]杨钊.“微公益”的缘起、问题及发展建议研究[J].发展研究,2013(11):113-115.

2[?] 刘玉花,尹玉力.微公益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山西科技,2016,31(06):131-133.

3[?] 杜露阳 . 大学生志愿服务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研究—— 以河南农业大学应用科技学院为例 [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05):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