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鱼类疾病的预防措施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5
/ 2

养殖鱼类疾病的预防措施探析

陈皓 卢凯

汉江集团丹江口博远置业有限责任公司 湖北十堰 442700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极大地推动了鱼类养殖业的发展。淡水养殖就是用海水之外的淡水资源进行养殖。淡水养殖具有很多优势,其不但投资少,养殖品种灵活,而且淡水养殖生产比较稳定,风险比较小,并且养殖规模在鱼类养殖中占较大比例,因此具有比较成熟的淡水养殖方法与经验。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水产养殖效益在不断提高,但在养殖户获得良好效益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鱼类疾病问题,困扰着广大养殖户。甚至有些流行疾病给水产养殖业带来很大冲击,给养水产殖户造成严重损失。本文就养殖鱼类疾病的预防措施展开探讨。

关键词:淡水养殖;鱼类;疾病;预防措施

引言

近年来,人们对鱼类食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鱼类养殖业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但是由于鱼类养殖过程中,常易爆发各种鱼类疾病,并且通常不易被人们所察觉,诊断和治疗也存在较大难度,稍有不慎,就会大大降低鱼类产量,甚至还会造成毁灭性的损失。必须从鱼类养殖实际情况着手,采取“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措施,这样才能够防患于未然,降低鱼类养殖疾病的发生率。

1导致鱼类患疾病的因素

1.1水环境

鱼类依靠水生长发育,并且是重要的生存空间,所以水质的好坏就决定鱼类的健康状态,所以当氧含量以及pH值等出现异常变动时都会对鱼类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长时间的积累会导致水底的淤泥以及垃圾过多,进而无法为鱼类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导致鱼出现疾病的现象;对于鱼类而言,水的温度变化过大,就会导致鱼类无法适应水环境,出现疾病更甚者会导致死亡。

1.2人为因素的影响

(1)水域的污染。随着我国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污水及排放物,导致很多江河湖泊遭到污染,而这些污水破坏了鱼类的生存环境,是导致养殖鱼类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因为污水里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和各种微生物,而重金属和各种微生物都会对鱼的生存造成威胁。(2)非正常捕捞。水产养殖业的捕捞是按照一定方法和规则进行的,如果捕捞的方法不当,也会造成鱼的疾病和死亡。比如操作不慎或捕捞用具不合适,都会导致鱼类受伤,鱼类受伤后便给微生物以可乘之机,导致鱼类生病甚至死亡。(3)其它因素。水产养殖中导致鱼类生病或死亡的其他因素也很多,如放养的鱼种未消毒;投喂的饵料不足或变质、出现的病鱼、死鱼未及时捞出或处理以及使用带有病原的渔具等。

1.3自身因素

鱼类自身具有一定的免疫力,由于鱼类的种类重量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并非所有的有害微生物以及病原体对全部的鱼类产生影响,部分鱼类免疫力较强就不会产生疾病,而部分鱼类免疫力较弱,就会由于各种因素导致于死亡,鱼类身体所构成的部分对于有害微生物都具有一定的防御作用,当外界因素对于身体结构造成很大影响时,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鱼类免疫力下降。

2鱼类常见疾病

2.1细菌性烂鳃病

细菌性烂鳃病主要由鱼害粘球菌引起,一般是由鱼体与病原菌直接接触而引起的,尤其是鱼的鳃部遭到机械损伤后更易感染。本病的高发期为每年的4-11月、6-9月,细菌性烂鳃病危害草鱼、青鱼、鲢魚等多种淡水鱼,该病流行范围大,从种鱼到成鱼均可受害,流行的特点是28~35℃为该病的流行水温,而且水温越高越流行越严重,常引起大量死亡。发病后病鱼行动比较缓慢,反应迟钝,体色发黑,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病情严重的不吃食,并且离开魚群独游或漂浮水面。

2.2病毒性疾病

其中,最典型的是草鱼易发生血病,血病会导致草鱼部分区域充血,而且鱼体呈黑色,这种疾病的产生后治愈难度较高,会导致于大量的此种疾病的鱼类死亡,而且具有发病时长较短的特征,所以会进一步的降低治疗的几率。

2.3细菌性败血症

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原体是嗜水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此病是鱼类中危害最重、流行最广、周期最长的流行病,细菌性败血症也是殃及的鱼类品种最多、死亡率最高的一种恶性疾病。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养殖密度过大导致水质恶化造成的,由于水质恶化致使营养失调导致鱼的免疫功能下降而引起发病,此外近亲繁殖也是诱发此病的重要原因。细菌性败血症流行的水温在9~36℃,发病严重时段是水温持续在28℃以上,5-9月份为该病暴发的高峰期。细菌性败血症危害极大,一旦暴发流行,3~5天内可造成鱼类大批死亡。细菌性败血症早期表现为病鱼的口腔、颌部、眼眶等部位轻度充血。随着病情发展,充血逐渐加剧,随后出现鳃丝肿胀,鳃灰白色,末端腐烂;腹部膨大红肿、肌肉眼眶周围呈出血症状。

3鱼类常见疾病的治疗措施

3.1定期清淤和清塘消毒

要按养殖周期对养殖池塘定期进行清淤和清塘消毒。一般清塘方时排干池水,日晒7d~10d,再清除池底部分淤泥,为保持养殖池塘有一定的肥度,清塘时要保留15cm~20cm厚的淤泥,然后用100kg/亩~150kg/亩的生石灰化浆后全池均匀泼洒,或用15kg/亩~20kg/亩的漂白粉全池泼洒,以杀灭病原微生物以及野杂鱼等。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池塘底质特性,也可选用鱼藤精、茶粕、过硫酸氰钾等药物消毒,通常情况下,不建议带水消毒,因为这样无法清除池塘底部淤泥,清塘效果不是很理想,也不利于水质的长期保持。

3.2水质的维护

具体进行水质维护时,一般应采用降氨调水法,用200倍稀释液,水深1m状态下,应按照1.0~1.5kg/667m2的标准对全池进行泼洒,这样能够使水质嫩爽。同时,应每隔10d左右使用利生素和降硝净水王进行全池泼洒,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使水质保持稳定,从而使池塘的生产力得到提高。还要定期对全池泼洒生石灰水,及时给鱼塘更换新水。为了确保水体中氧分充足,可以在鱼塘中适当使用一定量的增氧剂。

3.3科学的喂养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立一个科学的喂养方案是非常必要的,所以要根据种类以及生长时期的不同,选择不同剂量的营养摄入。政府要对养殖行业进行大力的支持,将先进的技术引入养殖人员手中,并且针对养殖人员落后的喂养方式进行更正,以更加科学的喂养模式来保证鱼类的健康成长。

3.4增氧机增氧及换水注意事项

机器增氧最好用池塘底部微孔增氧。池塘底部微孔增氧时,微气流由底部上升,使得池水增氧更均匀;压缩气流深入池塘底部,上升流程长,溶入水体的量也更大,增氧效果会更好;但在池塘底部所布置的充气盘或气管要合理,每亩池塘所配备的增氧动力要适宜,一般以0.2kw/亩为宜。换水前要对外源水进行水质检测,外源水要符合养殖用水标准,防止外源水含毒害物质,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换水时以少量多次为宜,避免因大换水引起养殖水体理化因子变动过大,鱼体不适产生“应激”反应;换水后最好不要进行养殖水体的药物消毒,消毒药物的无选择性消杀作用会严重破坏养殖水体的微生态,药物本身也会给鱼类造成“应激”;当养殖鱼类处于“应激”或发病状态时,采用药物消毒,还会直接加剧鱼类“应激”,甚至造成大量死亡。

3.5中草药治疗

中草药治疗副作用较小,但是中草药治疗具有治疗时间长,成本高的特点,所以会降低养殖人员的经济效益。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中草药领域发生了质的变化,将中草药以合剂的方式呈现,能够给养殖人员带来极大的便利,而且进一步的提高了药效。

结语

总之,养殖鱼类的疾病应以预防为主,切忌治疗疾病,药物治疗养殖鱼类疾病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即浪费了大量的财力,还污染了水质,产生鱼体隐性“应激”。只要认真做好日常的预防工作,就能达到防病的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唐黎标.淡水养殖鱼类几种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J].渔业致富指南,2018(06):59-60.

[2]丁恒平,陈美.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J].乡村科技,2018(01):82.

[3]张金峰,丁绍昆.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J].乡村科技,2019(03):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