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所致关节僵硬开展本体感觉训练治疗的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5
/ 2

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所致关节僵硬开展本体感觉训练治疗的疗效分析

蔡树焓

四川省成都市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 四川 成都市 610041

【摘要】目的:观察本体感觉训练在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所致关节僵硬中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者共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本体感觉训练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3.02%)显著高于对照组(72.09%)(P<0.05);治疗后研究组LKSS、AROM、BBS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结论:本体感觉训练可显著提高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致关节僵硬患者临床疗效,改善其膝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及平衡能力,可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膝关节周围骨折;关节僵硬;本体感觉训练

膝关节骨折为骨科常见及易发骨折类型,以运动损伤及外伤为主要致病因,因骨折较复杂,保守治疗无法达到理想效果,故临床多给予此类患者手术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者多因长时间固定致肌肉萎缩、关节粘连及本体感觉降低等多种膝关节功能障碍,对其下肢功能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严重的影响[1]。临床发现提高术后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传统康复训练对患者关节活动度及患膝周围肌群力量虽有一定改善作用,但无法有效增加其膝关节稳定性,由此提高再损伤发生率。研究发现,为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关节僵硬患者开展本体感觉训练可显著促进其膝关节功能恢复。鉴于此,本研究针对我院收治的86例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实施本体感觉训练,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者共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3例),研究组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23~56(39.75±6.84)岁,骨折类型:胫骨近段骨折11例,股骨干骨折19例,股骨髁骨折13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25~60(43.21±7.15)岁,骨折类型:胫骨近段骨折10例,股骨干骨折21例,股骨髁骨折1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膝关节功能牵引、关节松动术、中药熏蒸及肌肉训练等,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本体感觉训练,具体方法如下:①神经肌肉促进训练(PNF):帮助患者取仰卧位,对其患侧下肢进行D2屈曲模式的等张组合训练及拮抗肌翻转训练,在仰卧位状态下患膝行屈肌及放松训练,20min/次,1次/d,6d/周;②平衡垫训练:指导患者背靠墙站立于软垫上,并将瑞士球放于患者身体及墙壁间,上肢屈肘并将瑞士球环抱胸前,双足分开与肩同宽,并在耐受范围内进行下蹲训练,每次下蹲保持10s,20min/d,6次/周,软垫由绿色过渡至蓝色-黑色,随着患者功能改善情况,训练时由双腿站立逐步转变为患侧腿站立;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MOTOmed):帮助患者取坐位,将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调整为下肢模式,并调节适宜阻力,对患者进行膝关节功能训练,正想训练频率为1次/d,10min/次,反向训练频率为1次/d,20min/次。

1.3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膝关节功能及关节活动度均恢复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膝关节功能及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n×100%。②膝关节功能:采用膝关节功能评分量表(LKSS)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评分越高表示患者膝关节功能越强;关节活动度:采用关节活动度评分量表(AROM)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情况,评分越高,表示患者关节活动功能恢复越高;平衡能力:采用平衡量表(BBS)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平衡能力改善情况,该量表评分与膝关节功能呈正相关。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行x2检验;计量资料以(5f602a188f8ba_html_eaf34a41c400f7ec.gif )表示,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3.02%、72.09%,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研究组

43

25(58.14)

15(34.88)

3(6.98)

40(93.02)

对照组

43

14(32.56)

17(39.53)

12(27.91)

31(72.09)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KSS、AROM、BB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LKSS、AROM、BBS评分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LKSS、AROM、BBS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KSS、AROM、BBS评分比较(5f602a188f8ba_html_eaf34a41c400f7ec.gif ,分)

组别

n

时间

LKSS

AROM

BBS

研究组

43

治疗前

37.85±3.22

61.52±5.18

30.52±6.35

治疗后

90.57±2.12①②

118.06±2.30①②

53.18±3.10①②

对照组

43

治疗前

36.42±3.41

61.78±4.96

31.46±5.66

治疗后

72.68±2.58

96.47±3.11

41.25±4.35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1. 讨论

膝关节周围骨折后患者因原发损伤、手术治疗及术后长时间制动,易损坏其关节结构及附属装置,引发关节内肿胀、出血、挛缩、渗出、关节僵硬及关节囊粘连等,致其出现膝关节疼痛、稳定性降低及关节活动受限等诸多功能障碍,对患者正常膝关节活动及日常生活影响较大。传统康复训练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改善患膝稳定性及灵活度,但因传统康复训练稳定系较差,故患者膝关节控制效果难以保障[2]

本体感觉指关节、肌、腱等器官在不同状态下出现的感觉,亦称作深部感觉。本研究中PNF训练通过皮肤接触、牵张反射、言语及视觉反馈、挤压及牵引等方式,通过等张等技术相融合,由此刺激患者膝关节高尔基器、环层小体等本体感受器官,以此提高神经肌肉反射控制能力,改善膝关节控制稳定性及能力;平衡垫训练可显著增加患者不稳定性,促进患者膝关节逐步适应多种情况,增加其动态稳定性及平衡功能;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通过运动方向的改善,适宜调整阻力与训练速度,可有效提高患者患膝位置觉及运动觉[3]。通过本研究结果发现,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3.02%)显著高于对照组(72.09%),治疗后研究组LKSS、AROM、BBS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表明本体感觉训练可显著提高膝关节周围骨折致关节僵硬患者临床疗效,并显著改善其膝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及平衡能力,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4]

参考文献

[1]王新烨,王冰,郭杏芳,等.本体感觉训练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所致关节僵硬患者康复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8,18(2):330-333.

[2]肖立,张田,李华,等.本体感觉训练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关节僵硬患者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31):69.

[3]杨琳. 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的康复护理研究[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8, 021(006):641-644.

[4]张鑫, 刘波, 刘辉,等. 本体感觉训练配合关节粘连传统松解术在踝关节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8, 40(012):942-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