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伴焦虑抑郁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存质量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5
/ 3

心理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伴焦虑抑郁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存质量的影响

陈娜

上海市嘉定区安亭医院 上海 200000

摘要:目的 针对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伴焦虑抑郁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与生存质量的影响进行深入的探究分析。方法 本次研究采集我院收治的98例患者当做研究对象,并根据适当的方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各4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采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心理护理,三个月之后针对两组患者治疗之前与治疗之后的焦虑抑郁状态、依从性、生存质量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SAS与SDS评分、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治疗依从性、物质功能、生存质量等获得显著改善。结论 心理护理干预对于改善心衰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生存质量、治疗依从性等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心理护理;慢性心力衰竭;依从性;生存质量

前言:慢性心力衰竭属于心脏器质性或是功能性疾病损害心脏射血与充盈能力造成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研究表明心衰患者存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心理障碍,和心功能分级关联密切。现如今,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对心理因素在医疗中的重要地位进行了强调。本次研究针对确诊的慢性心衰患者在常规性综合护理条件下增强心理护理的观察,进而对心理护理对心衰伴焦虑抑郁患者治疗依从性㔿生存质量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7年11月到2019年6月采集我院确诊并收治的慢性心衰板焦虑抑郁患者共98例,其中男性患者59例,女性患者39例,年龄区间为55岁到82岁。严格依照美国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NYHA)标准,其中24例Ⅱ级患者,51例Ⅲ级患者,23例Ⅳ级患者。每一个患者入院次日晨都采取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实施测评。并采用适当的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量表评分等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

1.2干预方法

每一个患者入院之后都要采用常规性治疗,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采用常规护理的条件下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心理护理通常从下列几方面进行:其一,健康教育的开展,针对心衰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才能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让患者树立克服疾病的信心;其二,针对患者对治疗效果的评价情况定期的进行询问,有效提升其主动性,促使患者疾病的及时康复;其三,针对患者家属开展心衰知识的宣教,为患者及时调整心态提供帮助,进而增强治疗效果;其四,让家属积极的和患者交流沟通,提高治疗的资信;定期开展复查与治疗,争取早日的获得疾病的康复。

1.3观察指标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采取SAS与SDS实施评价;还要针对性的评价患者的饮食情况、遵医嘱服药情况、运动情况、定期检查等治疗依从性实施评价,一般分为:一是依从性较好,坚持长期遵医嘱实施规范性治疗;二是依从性中等,大部分时间都能够遵照医嘱进行治疗,少部分治疗行为不规范;三是依从性很差,无法长期坚持治疗或是中断治疗,通常无法遵照医嘱执行;利用生存质量评定问卷的形式及时测评患者的日常生存质量,而评定的内容通常要包含下列几方面:心理功能、物质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分别计算单项评分与生存质量总评分。

1.4统计学分析

本文研究采用的所有数据都是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展开分析。实验结果均是采用均数±标准差代表,差异性具备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抑郁状态的变化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SAS与SDS评分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通过护理干预之后的SAS与SDS评分呈现出显著的降低;而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评分显著降低,两者对比的差异性具备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所示。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SAS与SDS评分的变化

组别

对照组

观察组

SAS

干预前

55.78±8.15

50.14±7.83

干预后

46.02±7.24

37.34±8.16

SDS

干预前

52.28±7.03

49.14±8.22

干预后

44.14±7.63

37.72±8.52

2.2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护理前后治疗依从性的变化

观察组慢性心力衰竭伴焦虑抑郁患者护理的依从率为91.83%,明显高出对照组的77.55%,两组患者之间的比较具备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所示。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治疗依从性的变化

组别

对照组(n=49)

观察组(n=49)

依从性较好

21

26

依从性中等

17

19

依从性差

11

4

依从率(%)

77.55

91.83

2.3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分的变化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分并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采用护理干预以后,两组患者的心理功能、物质功能、躯体功能、生存质量、社会功能的总分均要高出干预之前,而观察组患者明显高出对照组,两组比较具备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疾病护理前后生存质量评分的变化

生存质量

对照组

观察组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社会功能

59.09±6.03

68.77±7.83

59.94±6.03

77.77±7.83

躯体功能

61.37±6.92

67.77±6.76

60.66±7.15

78.12±8.12

物质功能

61.22±7.07

67.01±7.62

59.88±7.41

76.98±8.74

心理功能

60.53±6.83

68.17±6.88

61.47±6.55

78.68±8.94

生存质量总评分

59.26±6.87

68.57±7.01

59.94±7.03

77.87±8.53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因为病情反复,治疗费用较高,还需要长期有人照顾等问题,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疾病的发病率较高。相关研究显示,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对心力衰竭的出现、发展与预后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若是长期出现焦虑等消极情绪,就会影响患者的疾病治疗,还会恐惧服药,无法正确看待疾病的治疗,治疗依从性不足,对治疗效果造成严重影响,导致心功能出现恶化,病情反复发生,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心理护理属于一项创新性护理模式,属于当前医学模式至关重要的组成,作为敏感度较高、安全有效、就满足卫生经济学的心衰辅助治疗措施。心理治疗和护理对预防并治疗疾病的作用逐渐给与高度重视,其调整了患者的不良心理,增强患者克服疾病的信心。心理护理的内容通常会结合作者的年龄、文化背景、心理需求、病情等适当的进行调整。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通过护理干预以后,SAS与SDS评分呈现出显著的降低,由此显示,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有效提升患者疾病治疗的依从性。不仅如此,心理护理干预三个月之后,两组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物质功能、生存质量、社会功能得以明显提升,由此代表,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提升心衰患者的生存质量。心理护理现已成为现代护理模式与护理程序中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患者带来全方位的健康服务评估,按照心衰患者的心理特征与病情等具体情况,建立个性化的护理计划,严格开展护理计划,利用客观的方式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进而实现降低患者的经济与思想负担,增强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尽可能减少再次入院的几率,增强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结论:

总的来讲,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加心理护理干预之后,可有效改善对疾病的错误认识,积极配合医生对疾病的治疗,有效提高治疗的有效性,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不仅如此,心理护理可有效缓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障碍,有效提升机体免疫力,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最大限度的避免出现并发症。本文的研究表明,针对慢性心理衰竭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心衰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的情况,提高疾病治疗的依从性,增强患者的心功能,并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备较好的临床治疗意义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梁丽娟.心理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负性情绪与心功能的影响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15):1958-1960.

[2]戴霞玲,马彩艳.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依从性及SAS、SDS评分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4):148-150+154.

[3]常晚山.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影响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05):661-662.

[4]曹平辉.综合护理在慢性心力衰竭伴焦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10):1908-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