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项目中土地平整工程设计技术的应用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5
/ 2

土地整治项目中土地平整工程设计技术的应用探讨

莫树山 

身份证号: 45223119710714****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日益扩大,占用耕地现象不可避免的发生,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耕地数量减少矛盾日益突出,为具体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确保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现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相辅相成。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土地整治项目中土地平整工程设计技术的应用探讨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整治项目;土地平整;工程设计技术;应用探讨

引言

对土地进行整治,应进行全面的规划,并做好相关的研究调查工作。在准确的调查基础上,对土地的内部结构全面进行探究、摸索,把土地的用途进行分类。并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政策法规,对土地进行综合治理。这项治理工作的重心一定要将土地的使用效益为中心,将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保证土地有效治理工作在全国实施范围不断扩大。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理土地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护好生态环保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对土地资源的平均需求量非常大。进行土地治理,已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这也是我国发展的内在要求,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生活。

1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的思想原则

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是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同时也是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的主要出发点,在实际管理中,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能有效提升土地使用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现阶段,我国对土地整治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在实际管理中,要保证土地整治项目管理质量,还需坚持耕地占补平衡原则、集约挖潜原则、数量质量生态并重原则;此外当前土地整治项目的开发还应实现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同时实现土地整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结合,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

2土地治理中现存的主要问题

2.1整治管理周期较长

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具有管理周期长、管理过程一次性的特征[2]。从土地整治项目开始,工作人员会将整个项目划分为若干个阶段,这些阶段组成了一个更长的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周期。现阶段,大多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的周期都维持在1年~2年,较强的管理周期使得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有限监督,影响了土地项目管理措施的规范性和标准性;此外,在整个管理周期内,土地整治项目管理还存在管理人员流失、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管理变革缺乏设计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土地资源整治管理不全面,遗留了较多的管理弊病。

2.2农田建设混凝土化,破坏农村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资金投入力度也显著增加。为了浇灌方便,在农田水渠建设中大量使用混凝土;为了运输方便,很多农田道路也被实施硬化。农田建设混凝土化,一方面,破坏了农村生态平衡,影响了农田水循环能力,导致部分农田积水情况严重,反而增加了农业管理负担;另一方面,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在农田道路沟渠中本来生长着各种各样的生物,蒲公英、车前草以及婆婆丁等植物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农田建设混凝土化导致植物多样性被破坏,间接影响到动物的食物来源等,最终破坏了农田生物多样性,违背了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初心。

2.3群众参与力度不够

群众参与不足,项目管理不符合实际情况是影响土地整治项目管理质量的重要因素。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土地政治管理项目起步较晚,其尚处于持续发展阶段,国家土地资源整治项目管理的政策宣传较少、法律建设不足,这使得土地资源整治管理缺乏群众基础,群众参与度不高。此外,相关管理缺乏一定的应用技术,其在项目管理初期未能和群众进行有效沟通,这使得项目建设的可行性不足,在建设中,一些工程会占用农业耕地,群众不理解、不支持,阻碍了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影响了土地整治管理质量。

2土地整治项目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2.1注重土地整治中生态景观建设和对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

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中应用生态整治技术,需要注重土地整治中生态景观建设和对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合理规划农村住宅用地、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以及农田耕地,设立相对明显的界限并做好监督和管理,限期对农田内的住宅进行拆除并做好安置工作,恢复农田耕地并利用生态整治技术恢复土地的生产能力。在我国矿区,需要对土地进行回填和复垦,着力推进农村生态景观的建设[3]。这样一来,能够有效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农村生态系统循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3.2做好项目开工动员工作,强化公众参与和支持

土地整治能够促进农业生产条件完善、改善生产环境、增加耕地面积,对此农民一方面希望开展土地整治,但又因项目周期长、涉及面广更关注眼前利益而不考虑长远利益,部分群众不配合或是设法阻拦,对项目实施带来不利影响,也造成了实施方与农民群众的矛盾和对立。这一矛盾是项目实施过程中最多、最棘手、最难解决的问题,如何调动农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土地整治项目是关键,有效化解矛盾,获得农民的理解和支持,将会使项目建设一路绿灯,从而提高施工效率,保证施工进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做好项目开工前的动员和宣传工作,加强公众参与和支持是顺利实施土地整治项目的必要前提,对后期项目的顺利实施也具有重要作用。

3.3维护生物与景观和谐生长

土地治理中保护好生态环境,就必须保持各种物种的平衡发展和景观的多样性。在此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出台保护各种生物、动物物种的法律法规,并加大执行力度。改善各个生态物种的保护机制,让保护过程更加有效、具体、完善。目前,我国治理土地的时候,对各个物种的多样性保护十分欠缺,且执行在很多法律条款当中。由于各个相关部门只关注自己的当前利益,没有注重横向联系,因此,法律法规执行中受到了很多阻碍。如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强制立法和执法。2)创建合理、有效、广泛的影响评价机制。多年来,我国土地治理工作都缺乏针对性的、合理的影响评价标准,导致在许多地区土地治理的时候环保问题都欠考虑。

3.4加强土地整治项目周期管理

针对土地整治项目周期较长的问题,应实现其全生命周期的动态化管理。一方面,在土地整治项目立项阶段,应合理的对工程项目进行阶段划分,确保各个阶段实施的衔接性;另一方面,创新管理机制,在实际管理中,解决人员流失问题,并从经济、质量、社会人文、生态等方面进行土地整治的关系协调,确保管理变革设计的科学性、合理。

结束语

土地整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项目实施为项目区增加耕地面积,改善耕作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地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基于此,我国未来的土地治理工作应该朝着系统化、科学化、生态化的方向迈进,只有保证生态和谐发展、整体规划、统筹推进,才能获得生态平衡、人民得实惠、城乡和谐发展的多赢效果。

参考文献

[1]朱高峰,唐祥云.基于“互联网+”的土地整治模式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8,57(21):40-45.

[2]李朦,刘红瑛,张恩继.基于多指标的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8):208-211.

[3].抓实全域土地整治助推美丽乡村建设[J].浙江国土资源,2018(10):41-42.

[4]王沁霞.浅谈审计实践中发现的土地整治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华北国土资源,2018(05):90-91.

[5]常莹华,柴海珍,魏丽慧.土地整治项目的变更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甘肃科技,2018,34(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