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下对广西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7
/ 4

新发展理念下对广西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研究

文如霜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规划院,南宁, 530000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对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的严峻形势,为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助力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发展理念。为此,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在十八届五中全会被首次写入国家五年规划。十九大报告中还特别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本文通过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底线思维、科学地从生态修复、产业引导、国土综合整治等方面,深入探索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产业引导、生态修复和国土综合整治

1.背景概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境遭到破坏,环境问题越发凸显,“雾霾围城”、“黑臭水体”频发,水土流失、土地利用效益建设进程不断加快,“边污染,边治理”、“先污染后治理”甚至“只污染、不治理”成为不少地方发展道路上的寻常现象,这种长期以破坏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导致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平衡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生态环低、“环境赤字”也越来越严重,水生态、土壤生态、大气生态都存在严重的污染问题,生态系统退化的现状让人触目惊心。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统一国土空间通途管制,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粗放式发展方式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方式,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前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手。国家从多方面对生态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出台了一系列决策部署,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做好顶层设计,提供技术指引、完善监管体系和法律保障等积极措施。

2.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历程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是减少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和解决环境问题。“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在1972年斯德哥尔摩开展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中提出了,中国逐渐把自己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与国际同步化,并发布中央文件的若干规定,成为中国环境保护上迈出的历史性的一步。为了让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更快提上日程1978年,中国将环境保护写入宪法。发展不一定就是要以破化生态和谐为代价,在人民保护环境意识的逐渐觉醒下,1992年,中央发布“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明确在经济发展战略中统筹考虑环境保护问题。2012年十八大,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为达到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在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出了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新发展理念,并提出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2018年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提出,国土综合整治要全面加强,实施综合整治重大工程,发挥国土综合整治在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中的重要平台作用,促进自然生态保护修复。2019年,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3.生态文明建设实施路径

3.1转变发展思路,贯彻新发展理念

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提倡绿色生产,发展智能制造,以创新为核心,以信息技术、高科技装备、高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领域为重点,推动生产结构调整,更加强调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提升国土参与宏观调控、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能力,实施差别化的引导调控政策,进一步提升国土开发质量和效率。

3.1.1 强调绿色生产,提升可持续发展

广西经济发展始终强调绿色发展,生态环境质量保持较好。广西不断深入推进行业绿色改造升级,加大对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投入,提升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绿色开发水平。推进产业链绿色发展,对产业园区实施生态化改造,促进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构建绿低碳环保以及高效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近年来,广西每万元工业总产值消费能源、单位工业产出工业废水排放量、单位工业产出工业废气排放量持续下降,进一步提升绿色发展新优势。2006年到2017年,广西绿色发展指数从1.08提升到了17.4,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为了进一步发展绿色生产,广西政府需要:(1)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鼓励发展绿色制造业,强化绿色监管。(2)建立相关政策、制度、法律法规引导企业和人民进行绿色生产和消费,制定相关奖惩机制,加大对企业节能减排的监管力度和执法力度,对企业引进高科技设备给与政策上的扶持。推行新能源政策以倒逼企业以节能减排为目的提高工业生产工艺水平,改革生产方式,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开发绿色产品,实现绿色少污染,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3)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大力推进水源工程和节水工程建设,实现资源循环。(4)社会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开展相应的绿色宣传、绿色出行等行动。

3.1.2 突出创新驱动,构建创新体系

(1)科技创新

创新是对于生态文明的建设、管理和监管的推手,坚持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不动摇,积极利用“5G技术”、云科技、“互联网+”,不断深化两化融合,对于绿色生产、生活等方面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应用到工业上,能做到精细化生产,创新的科技能根据需要生产出特定的产品,降低环境的污染。通过创新的科技,增加了对生态环境的监控手段,通过一张图平台的建设,和对遥感技术、卫星技术和神经网络等技术的应用,为生态红线、基本农田红线、建设用地红线以及相关图斑和信息进行实施监测,使得管理更为便捷和有效。广西近年始终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体制改革、资源优化、人才引进等进行多方面试点,对企业的科研支持力度经一部增强。企业内部研究经费与发展经费的投入比例,专利申请数,研发人员数量都稳步提升。

(2)制度创新

创新完善相关水、土地管理等项目管理制度、政策和法律法规。

水体治理方面:①南宁市政府率先采用 PPP 方式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那考河流域,项目总投资 11.90 亿元,该项目是国内首个实施并投入运营的城市水环境流域综合治理 PPP 项目。经过全流域改造,原本水体黑臭的那考河,已形成“长治久清、鱼翔浅底”的生态环境。该项目治理成果得到国家环保部督查组的高度评价,先后入选国家财政部第二批PPP 项目和国家发改委第二批 PPP 项目典型案例、住建部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案例集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为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治理、 PPP 模式建设的样本。项目建成后两年间接待慕名而来的参观考察人员 179 批次、5000 余人次。②通过搭建跨部门联动智慧水务信息平台,进一步完善以河长制为主导的长效机制,推行“厂-网-河(湖)”一体化运维模式,提质增效,激活存量,助力黑臭水体治理,实现水质明显提升;同时通过建立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政策与制度、充分发挥河长制在黑臭水体整治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建立长效机制,增强百姓幸福感。

土地管理方面:通过创新工业用地管理模式,以集约化、精细化发展代替粗放式发展,统筹考虑产业、土地、用地规划,划定工业区块,通过梳理并优化调整工业区块布局,进一步加强对工业用地的管理:

①工业集群发展:将新增工业用地限制在工业区块内,便于控制工业用地规模;

②全方面控制工业用地:以集约化、精细化思维统筹考虑工业区块的分类梳理,形成科学合理的工业布局基本格局。

(3)产业结构创新

①鼓励大胆探索和创新,建立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步伐,引导由第二产业为主导向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的转变,形成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轮驱动”的发展格局。如将农业、服务业也纳入实体经济的范畴,实现三产协调发展;从社会、空间、生态、城乡统筹等角度制定用地布局策略体系,从最重要的土地和空间资源入手,挖掘土地潜力,针对不同类型的功能区提出城镇村发展定位及规模控制指标。

②以生态质量为前提发展现代农业

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向生态经济转型。重点打造一批集休闲、度假、示范、推广位一体的农业综合区,通过构建主导产业示范园+特色农业精品园的模式,带动周边农业发展。

③大力推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

加快道路、交通等公共设施建设,改善新区商贸物流、旅游和餐饮酒店业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新区的近郊优势,围绕“生态、绿色、共享”主题,以生态新城、休闲新城、旅游新城为目标,大力推进以红色旅游、生态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3.2加强生态修复与国土综合整治项目的开展

3.2.1国土空间整治与生态修复的关系辨析

(1)两者目标一致、互依互进

国土空间整治主要针对空间格局失序、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开展整治;生态修复主要针对生态系统结构调整、功能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尽管以往工作两者侧重的空间略有不同,国土空间整治主要侧重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生态修复则主要侧重生态空间,但当前新时代、新背景、新理念下,两者目标均为全域综合整治、全系统生态修复。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土空间整治和生态修复是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2)两者理念相同、措施相近

国土空间整治与生态修复均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基本准则,以“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为重要理念开展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两者均需要充分集成整合各部门资金与相关政策,都是对山、陆地水域和海洋以及土地进行保护、修复和综合治理。

另外,无论是国土整治还是生态修复,都是在短期内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等实施工程措施等人为干扰活动,这些工程措施要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以生态措施和自然恢复为主,在设置后能保证生态系统结构的合理性、功能的良好性和生态过程的完整性。

(3)两者思路相同、框架一致

国土空间整治与生态修复均立足于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着眼于生态系统良好的结构、功能和过程,研究分析生态系统演变规律、识别主要问题;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生态系统服务评价,对生态修复与国土综合整治的重点区域、目标任务、重大工程布局、保障机制等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实现点、线、面整治修复的叠加效应。

3.2.2 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理念

科学开展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需要坚持一下六个理念: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理念、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理念、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理念

3.2.3 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重点内容

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其主要目的是针对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压力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频发,自然资源退化与污染等问题,加快构建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加强生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提高国土空间的生态承载能力与自然恢复能力。

(1)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研究,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划方法研究,综合运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价值估算、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多尺度生态网络构建、多情景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等技术方法,科学划定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区、洪水调蓄与滞洪区、水土流失区、自然地质灾害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各类空间,确定生态修复重点区域,构建多尺度生态网络与多情景生态安全格局,促进国土空间生态格局优化,确保修复区域生态系统的安全和稳定。

(2)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问题辨识研究,准确把握存在的主要问题

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大问题识别方法研究,综合应用RS、GIS、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手段,通过对生态系统各要素生态功能的长期动态监测,准确把握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存在的重大问题,并进一步厘清生态要素之间、系统之间协同发挥生态功能的作用机理,科学确定生态修复的关键生态要素和重点区域,实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整体性、完整性,进而形成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重要问题识别应遵循的工作程序、研究方法、组织方式、专业评估和结论判断等行业规范。

(3)开展规划设计研究,制定工程设计指南

基于景观生态学、保护与修复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等相关原理,针对不同地貌阶梯生态修复、不同生态修复工程类型,开展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生态修复的规划设计,实现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的有机融合,形成景观格局优化、土地资源最佳利用、生态承载能力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规划设计方法,丰富生态修复最佳设计范例和技术组装方案,推进“生命共同体”理念的落地实施,进而科学制定生态修复工程设计指南。

3.2.4实施保障

(1)法律保障

1)加快国土综合整治法制建设步伐

建立以法律法规为中心,建立适应国家社会经济需求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适时启动相关国土空间规划条例的制订工作,确保空间规划管理全面纳入法制轨道,并及时调整不符合规划要求的政策法规。严格按《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土地复垦条例》等法规实施国土整治,进一步完善《关于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等配套政策体系,制定国土空间整治和生态修复项目的年度计划和相关管理办法。

2)强化重点领域政策法规制定

明确对三区三线的划定,对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保持底线思维,加强对建设项目用地管控和生态修复的要求,健全利益补偿机制。加强对存量工业用地转型、存量用地挖潜等重要项目的监管力度,建立功能融合发展、土地复合利用的开发机制。

3)完善法定程序流程

健全依法决策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贯穿规划编制、实施、管理全过程的空间规划体系,制定空间规划法规,强化各县(区)和部门在空间上实现政策的统筹协同。

(2)加强项目管护

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项目建设完成后,各部门要进一步落实后续管护工作,确保补充耕地发挥农业生产效用、生态修复区恢复生态功能。同时,发改、农业、自然资源、林业、生态环境、财政等部门要加强日常指导、巡查,组织修缮破损基础配套设施、监测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情况,及时纠正非法建设占用耕地、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3)科技管理

1)完善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技术标准体系

建立市县国土空间信息平台,整合自然资源、经济社会、空间规划等相关数据,形成国土空间规划大数据体系。制定市县国土空间规划与各专项规划、各层级规划之间的数据对接方式,确保规划数据的无缝衔接。对国土空间规划数据进行实时更新和动态维护,保障国土空间规划信息的准确有效,实现全覆盖的国土空间管理。此外,当前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面临着技术发展比较落后、体系不够完善、单项技术多但整合技术少等问题,破解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技术困局的重要措施就是构建技术标准体系,将单一的技术整合为一套适用的技术标准体系。

2)建立监测预警系统。

建立市县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监测指标体系,利用国土空间信息平台,设计构建横向协调、纵向联动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系统,建立监测预警长效机制。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定期评估机制。建立常态化城乡规划体检评估机制,自然资源部门会同发展改革、生态环境、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等部门定期评估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主要目标、空间布局、重大工程及项目等各项指标执行情况,以及县(区)对市级规划的落实情况。参照评估结果,对生态修复与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工作的实施和管理进行修正。

(5)社会监督

1)扩大公众参与范围和深度。

参与主体不仅包括规划涉及到的政府部门,还应当包括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中的各相关利益群体等。政府通过政务信息公开等网络平台,建立与民众沟通交流的渠道,对社会公众进行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规划相关知识的普及,实现问计于民和增加公众参与度的目的,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加到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中来,尤其是要让整治与修复项目所在地的居民(村民)参与到项目的全过程,项目选址阶段应充分征求当地居民(村民)的意见和建议,项目实施阶段应组织当地居民(村民)对施工质量进行监督,项目完工之后,应充分调动当地居民(村民)的积极性,让居民(村民)自觉对项目进行日常管护,确保各类设施功能的正常发挥。

2)建立和完善规划公示制度。

将整治与修复规划、调整、年度计划和竣工项目评价等有关信息向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公开。推行信息公开,完善公告制度,增加信息透明度,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将稽查、检查、督查和考核评价结果等有关信息定期向社会发布,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4.展望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也积极投身于 “爱护环境,共建生态文明”的“全民热潮”中,逐渐把“绿色”融入日常生活当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我们相信,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在社会主义制度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尝试和更新,会逐步将生态文明建设逐渐吸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发展布局中来,最终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5.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Z].中发〔2018〕1号.

[2] 董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8.

[3] 任建兰.从生态环境保护到生态文明建设:四十年的回顾与展望[J].山东大学学报,2018. [4] 胡文耀.以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研究[J].中国商论.2018,23:145-146.

[5] 周宏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进程[J].天津日报,2018.

[6] 姚燕.新中国对生态建设的认识和实践[J].当代中国研究,2018(10).

[7] 张人仁, 李婧雯.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J]. 文化产业, 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