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7
/ 2

工程力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郭凯

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局 , 陕西 西安 710000

摘要:工程力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既要准确把握市场对该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需求,更要考虑专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而以专业认证理念为指导来建设工程力学专业,可以明确教育基本标准、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发展改进方向,也可为高校在社会上建立比较客观公正的教育质量信誉度,为在校学生实现对知识、技能等需求提供保障,促进本专业的良性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工程力学;创新型人才

引言

工程力学是从基础理论课过渡到工程专业课的技术基础课,由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部分组成,具有理论严谨,逻辑性强的特点,包含抽象的力学概念、繁多的计算公式、大量的工程应用背景实例,学习过这门课的学生普遍反映“不好学”。通过对工科基础力学课程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试方式等方面进行新的尝试可以发现,随着不断探索、实践以及教学体系、内容、方法、手段等一整套先进的教学系统的不断完善,工科大学生的力学能力显著提高。实践表明,这些举措对力学类课程的教学适应新工课专业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价值。教学体制改革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工程力学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手段及方法都应进行相应的改革。基础力学教师需要思考如何上好工程力学课程,既让学生学起来觉得轻松,能得到理论知识的严格训练,又具备一定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1工程力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内容多、课时少,重理论、轻实践

工程力学是全校工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针对不同的专业有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该课程包括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其中理论部分占32-48课时,实验部分占8课时,包括理论力学的静力学和材料力学的有关内容。理论课程内容多,难度大,加之理论课时量压缩,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任务重、压力大。且实验课时较少,学生实验参与度不高,对实验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距离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有一定差距。

1.2实验内容陈旧

长久以来教学过程中,工程力学比较注重理论的系统性,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进入“理论知识学起来容易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的困境,理论学习又枯燥无味,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安排有实验课程去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但是所开设的实验课程内容又多偏重于验证性试验,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导致实验课程形式化、程序化,没有真正起到实验课程应有的教学目的。传统的工程力学实验主要以“拉、压、剪、扭、冲击”验证性实验为主,缺少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项目,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工程力学的实验课程安排比较机械化,开设的实验项目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效果。

1.3应试教育现象严重

很多工程力学专业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服务于应试教育,并不是教授给学生真正具有应用价值的内容,导致这些学生基本上都只会“纸上谈兵”,并不具备独自负责一个小型工程力学项目的能力。从工程力学专业的性质上来看,其属于应用型专业,应该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简单地给学生灌输一些理论知识。但实际上,工程力学专业教学工作应试教育现象比较严重,课堂教学有效性得不到保证。一般来说,人们在评价一个教师教学能力时,往往会从学生成绩入手,只要这些教师能够让学生取得高的分数,那么这些教师在别人眼中就是优秀的教师,其教学能力就是高。但是,这种片面的看法却给这些教师带来很大的教学压力,即使他们想教授给学生能够应用到实践中的知识,也会因为其对学生提高考试成绩没有用而放弃这种想法。所以,如果不能消除应试教育的影响,那么工程力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就很难得到改善。

2工程力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1强化工程意识,重视实验环节

在十三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求下,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素质能力教育。在目前的高校人才培养中,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大多数同学虽然具有较好的工程力学知识,但缺乏工程常识,导致理论与实际脱节,这一现状必须要得到有效的解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涌现了大量的工程技术课题,这些课题需要我们运用工程力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这就对学生的力学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理论基础,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设计并进行实验分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问题。为了能够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要把实验环节重视起来,通过实验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2创建“两双”平台,增强工业界在教育中的参与,实现真正的校企联盟

促进高校教育与工业企业界的联系、增强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是工程教育认证的一个主要目的。首先,创建校内、校外“双培养基地”平台,提高工程力学学生“知行”结合的能力。双培养基地是指校内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培养基地是以工程学习为主,侧重理论知识的储备,以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具有夯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多学科交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校外实习基地侧重实践教育,主要是学生到企业去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到企业的工程项目中去,并能结合生产实际做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其次,实行“双导师”制度,加强对学生理论研究及实践能力的双重指导。“双导师”,即校内学术导师和校外工程实践导师。校内学术导师以专业老师为主,主要是给学生进行理论、科研上的指导。通过让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学研究中来,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水平。校外工程实践导师主要是通过聘请企业优秀专家作为专业兼职教授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指导,提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及规划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获得社会认可。

2.3采用“互联网+”教学手段,拓展教学模式

诚然,优秀的板书言简意赅、提纲挈领,具有重点难点突出,便于形成知识框架,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引导学生学习思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等优点。但是工程力学课程知识体系的整体性特点,决定了在教学手段上,无法紧紧依靠单一的方式来达到教学技术效果的有限提升。对于工程力学教学,板书不可或缺。但是传统的“板书+PPT”教学组织形式已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泛在化和碎片化的学习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新人才需求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和改进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作为教师,更应该把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前沿,学会运用这些现代信息技术于课堂中。

结语

工程力学教改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专业教师需要适应新形势下工科力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下功夫。同时,教师应给学生比较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的力学竞赛,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不断进步、进取。

参考文献

[1]余寿文.工程力学办学的设问与刍议:多样性、目标、途径[J].力学与实践,2019(41):65.

[2]白坤朝,等.力学十年:现状与展望[J].力学进展,2019(49):599.

[3]马宏伟,张伟伟.新工科力学课程体系的几点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