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温针灸的临床疗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8
/ 2

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温针灸的临床疗效

姜易群

哈尔滨嘉润医院康复科,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150500

摘 要目的:针对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温针灸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收集60例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有关资料,随机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取针灸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采取温针灸治疗方法。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量表和面部残疾指数评分、免疫细胞水平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面神经功能量表和面部残疾指数身体与社会评分相比较存在的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P>0. 05),治疗后在面神经功能量表和面部残疾指数社会评分方面,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低(P<0.05),在面部残疾指数躯体评分方面,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高(P<0.05)。在治疗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高(P<0.05)。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IgA、IgG、IgM等免疫细胞水平,存在的差异无统计意义(P>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低(P<0.05)。结论: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温针灸治疗方法可使患者面部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免疫能力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比较明显。

关键词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温针灸;临床疗效

1. 前言

面瘫主要是因患者面部表情肌群产生运动功能障碍,进而引发口眼歪斜等临床症状表现。中医辨证施治理论独特,可结合面瘫患者症候的不同表现采取有针对性地治疗措施,以实现良好疗效。本研究针对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温针灸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了初步探讨。

2. 资料与方法

2.1 患者资料

收集2016年9月—2018 年9月期间的60例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有关资料,随机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中有17例男患者,13例患者,患者年龄在22—67岁之间,平均年龄(41.3±2.2)岁。病程在1天—6个月之间,平均病程(37.1±4.3)天。观察组中有16例男患者,14例患者,患者年龄在20—66岁之间,平均年龄(40.8±2.1)岁。病程在1天—5个月之间,平均病程(35.2±3.4)天。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存在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针灸方法进行治疗,应用1.5寸30号毫针对患者患侧下关穴、翳风穴进行直刺,应用1.5寸30号毫针沿皮浅刺攒竹、地仓、太阳、丝竹空、阳白、迎香、颊车穴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捻转留针半小时,每日治疗1次,持续10天。观察组患者采用温针灸方法进行治疗,与对照组患者采用相同的取穴、取针及针法,得气后将2厘米艾灸条放置在针柄位置点燃。

2.3 指标观察

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量表和面部残疾指数评分进行比较,将面部功能分为I—VI 级6个等级,患者越低等级表明具有越正常的面部功能。面部残疾指数分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两部分,越高的躯体功能评分表明越正常的功能,越低的社会功能评分表明越正常的功能。

对患者疗效果的判定标准:患者恢复对称的双侧额纹皱纹、鼻唇沟,恢复正常蹙眉与闭眼,口角在鼓腮时不漏气,齿颊间进食时不存在食物残渣,无口角歪斜,恢复正常面部表情的患者为痊愈。患者基本对称双侧额皱纹与鼻唇沟,眼不能完全闭合,口角在鼓腮时不漏气,齿颊间进食时不存在食物残渣,口角在笑时略不对称的患者为显效。患者减轻双侧额皱纹与鼻唇沟歪斜程度,眼不能完全闭合,口角在鼓腮时减轻漏气程度,齿颊间进食时食物残渣有少量,口角笑时减轻不对称程度的患者为有效。没有减轻或加重症状的患者为无效。治疗前后抽取3毫升的患者空腹静脉血检测IgA、IgG及IgM等免疫细胞水平。

2.4 统计分析

应用数据处理软件SPSS 19.0对患者有关数据进行处理,采用X2检验方法,采用百分率形式表示患者计数资料,应用t检验方法,采用(X±S)形式表示患者计量资料,P<0.05表明患者有关数据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3.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面神经功能量表和面部残疾指数身体与社会评分相比较存在的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P>0. 05),治疗后在面神经功能量表和面部残疾指数社会评分方面,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低(P<0.05),在面部残疾指数躯体评分方面,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高(P<0.05)。在治疗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高(P<0.05)。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IgA、IgG、IgM等免疫细胞水平,存在的差异无统计意义(P>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低(P<0.05)。

4. 讨论

温针灸是结合针灸与艾灸的中医治疗方法,利用施针将艾灸药性向穴位中传入,使艾灸和针灸充分发挥疗效。温针灸可使患者面部神经功能有效改善,实现良好疗效。风寒型周围性面瘫与经络不通、血瘀及寒气等具有一定的关系,针灸可利用穴位对患者气血运行进行刺激调节,使经络疏通,气血得到调节。艾灸具有散寒祛风,经脉温通功效。温针灸相结合基于针灸疗效,利用艾灸热力将患者面部毛细血管扩张,使其血液循环得到改善,面部水肿、炎症及缺血等症状得到有效缓解,进而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5. 结语

总之,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温针灸治疗方法可使患者面部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免疫能力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比较明显。

参考文献:

[1] 梁冰雪,汪慧平,林培挺等.傅杰英教授“因时配穴”针灸调体法临床应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5

[2] 吴宏达,孙燕,李玉堂.温针灸结合傍刺下关穴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9.10

[3] 裴秋萍,郝文黔,彭华容等.生物反馈疗法结合温针灸治疗感音神经性耳鸣的临床护理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9.5

[4] 彭鹏鸣,王蓉娣.温针灸、手法松解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原发性冻结肩[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8.21

[5] 周舒心,叶强.针灸对中风面瘫面神经功能、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8.11

作者简介:

姜易群(1977-),男,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针灸,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及偏瘫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