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1
/ 2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

吴平 薛武

肥城市中医医院 , 山东肥城 271600

摘要:目的:探讨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6月某院中医内科收治的患者95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n=47例)进行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n=48例)进行活血化瘀法治疗。分别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性。结果:研究组出现总有效患者46例,临床有效性为95.83%,对照组出现总有效患者38例,临床有效性为80.85%,研究组治疗有效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中医内科临床采用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案,可显著提升临床治疗有效性,达到治疗目的,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活血化瘀;中医内科;临床效果;应用价值

引言

活血化瘀,是一种用具有消散作用的、能攻逐体内瘀血的药物治疗瘀血的方法,适用范围很广,如瘀阻于心所致的胸痹心痛。长期的血液运行不畅会引起各种疾病,中医内科临床中应当及时采取较为科学、合理的方式治疗患者血瘀之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某院中医内科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患者中任意挑选95例为研究对象。排除恶性肿瘤、肝肾功能障碍、器质性疾病,以及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后,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选的95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有47例患者,男性25例,女性22例,年龄为24~80岁,平均为(58.63±6.52)岁,病程1~15年,平均为(6.08±0.72)年;研究组有48例患者,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龄为25~79岁,平均为(58.74±6.38)岁,病程1~14年,平均为(6.13±0.84)年。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未构成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头痛患者给予西比灵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30003)5mg口服,1次/d,治疗30d;胃痛患者给予彼司克胶囊(广东彼迪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3977)20mg口服,2次/d,治疗30d;胸痹患者给予吸氧治疗,1~2L/min,每天6h~8h;心悸患者给予心得安(广州白云山光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0393)5mg口服,2次/d,治疗30d。

1.2.2研究组

给予研究组活血化瘀法治疗。如遇头痛患者,应给予通窍活血汤治疗,具体拟方为:川红花8g、白芷8g、白芍8g、桃仁8g、川芎9g、地龙9g;如遇胸痹患者,应给予血府逐瘀汤治疗,具体拟方为:川芎30g、黄芪30g、牛膝20g、人参20g、桔梗15g、赤芍12g、当归12g、红花10g、柴胡10g、降香10g、生地黄10g、桃仁10g、郁金6g、枳壳6g;对于腹痛患者,给予少腹逐瘀汤,可活血、化瘀、止痛,处方:小茴香(炒)7粒、干姜(炒)0.6g、延胡索3g、没药(研)6g、当归9g、川芎6g、官桂3g、赤芍6g、蒲黄9g、五灵脂(炒)6g;对于妇科炎症,给予温经汤、桂枝加芍药汤、龙胆泻肝汤等,温经、通络、止痛。;如遇心悸患者,应给予理气通络汤治疗,具体拟方为:丹参24g、生地黄12g、当归12g、川芎12g、赤芍12g、桃仁12g、红花6g。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开具对症药方,去药方中的诸药,加水熬煮,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温服。连用4周;存在胸闷胸痛的,使用柴胡疏肝散,处方:丹参、香附、川芎、柴胡等,清水中泡30min后煎煮,早晚两次口服,每次200mL;存在心悸的,使用活血化瘀汤,药方组成:当归、赤芍、丹参、桃仁、赤芍等,清水中泡1h后煎煮,早晚两次口服,每次250mL。

1.3统计学分析

组间检验运算以统计学软件包(版本:SPSS20.0)进行辅助,对应执行t检验、χ2检验用以开展计量、计数资料的检验,对应以(±s)、(n)%表示计量、计数资料数据,当P<0.05即表明数值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活血化瘀法治疗后,研究组有显效患者32例,有效患者14例,无效患者2例,有效性为95.83%(46/48);经常规西药治疗后,对照组有显效患者20例,有效患者18例,无效患者9例,有效性为80.85%(38/47),研究组临床治疗有效性明显高于对照组(x2=5.206,P=0.022),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血瘀证是中医临床常见病,造成这种症状的主要原因是血液出经络后运行不畅,导致经络内外血瘀,导致血瘀,导致病理产物在身体某一部位积聚,导致疾病的发生。主要症状是头痛。腹痛、腹痛、心悸、胸闷等症状与血瘀证密切相关。血瘀与气滞可以互相引起和影响,或者同时又是一种疾病,导致气滞与血瘀证或血瘀与气滞证,通常称为气滞证。血瘀可与痰热结合形成疾病,是血瘀痰证和血瘀热证。血瘀证临床上主要被分为两类,一种是肺、腑血瘀证,导致血瘀证;另一种是经络血瘀证,导致血瘀证的出现。中医活血化瘀法是治疗血瘀证的一种特殊方法。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出现总有效患者46例,临床有效性为95.83%,对照组出现总有效患者38例,临床有效性为80.85%,研究组治疗有效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数据,进一步证实了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治疗中的运用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常规西医治疗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不良症状,控制病情发展,但会产生诸多的药物副作用,增加患者的耐药性,同时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活血化瘀法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症状,进一步分析患者的发病原因,并据此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选取对症的中草药,拟定恰当、合理的治病药方,帮助患者改善血运能力,增强患者的身体免疫力,有效散结祛瘀,实现治疗目的。因此,与常规西医治疗相比,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更为安全有效。

综上所述,在中医内科临床采用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案,可显著提升临床治疗有效性,达到治疗目的,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徐青菁.黄力教授活血化瘀三法在临床中的应用[J].环球中医药,2018,11(11):1728-1730.

[2]雷新霞,王志国,赵汉青.浅谈活血化瘀法、通经活络法与软坚散结法[J].中医学报,2018,33(05):793-795.

[3]王润民.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的临床治疗应用探讨[J].心理月刊,2019,(9):181.

[4]孙乙源.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应用疗效观察分析[J].医药卫生(文摘版),2019,(03):354.

[5]万海燕.浅析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95):18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