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把握小学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具体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1
/ 4

全面把握小学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具体策略

熊宏祥

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七里坪镇桃源中心小学校 620364

摘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牢牢把握这一基本特点,将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训练与学习生活紧密联系,并将其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中淡化语文学习的应试性,突出其工具性,感悟其人文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人文性;工具性;实践 ;能力训练

前言: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能力检测手段的单一已经影响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学生在情感表达,沟通交流,组织计划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农村语文教育还具有单纯注重学生检测成绩倾向,侧重于学生阅读解题和习作的技术训练,让语文学习和学生自身生活脱节,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识有较大的局限性,降低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甚至对语文学科学习产生厌倦。这种倾向已经开始偏离了语文的课程特点。

将语文的各种能力训练融入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将语文教学与学生学习生活有机结合,可以改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不断认识自我,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契合学生实际的能力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进行已经近二十年,其间《语文课程标准》颁布,2011年修订。课程标准对总体目标与内容说明是:“语文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性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从语文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语文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是互为促进的一个有机整体。但是当前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评价机制与方法却没有跟上,导致教学效果评价相对滞后和缺失。

对学生评价以量化分数为主。上级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考核,学校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考评,都是以学生考试分数为主。教师与家长关心较多,分量较重的也是学生的考试成绩。

对学生能力评估重视不够。能力训练虽然重要,但是在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方面却重视不足,导致学生能力训练不成体系,缺乏连续性。有很多能力训练因为量化性检测不到,因而缺失。

纵观教改近二十年来,语文检测内容和方式虽然有了较大的改变,方式和方法也较多,但在检测手段与检测内容上却改变不大。检测手段还是以书面试卷考试为主,检测内容主要以默读、理解、写作为主。而朗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却少有有效评价手段。这就导致语文教学重点是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为目的,而忽略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培养。语文课堂的人文性展现不足导致课堂活跃性大幅降低,语文的工具性也歧化为应试性,语文课堂就很容易变成为考试而进行的针对性训练,课堂显得枯燥就很正常了。

我在近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对如何提高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进行不断思考,在义务教育的各个阶段都进行了实践探索,发现契合学生实际的能力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培养有极大的帮助。

二、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结合学生和教师实际情况,进行灵活有效的语文能力训练。

(一)将工整的书写贯穿小学阶段每一天。

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一种将实用性和艺术性深层结合的文字。写一手漂亮的汉字成了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逐步形成自身的艺术修养要贯穿小学写字教学的全程。

小学一二年级以识字写字教学为主,因识字写字任务较重,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保护孩子识字写字积极性非常重要。将孩子识字和写字的错字纠正与写字习惯结合,注重识字和写字的效率和积极性保护。

我具体做法是,在必要的书写练习中发现学生的书写错误,针对错误进行纠错练习。如学生的笔划、笔顺错误纠正,形近字区分,多笔画字的结构分解等。重点是在每一次书写训练中达到多重目标,减少重复训练带来的厌烦情绪,尽量让孩子在每一次训练中都有多重收获,并要有容错之心,要看到学生的进步,维护和增强孩子写字的积极性。

三四年级的识字量在一二年级基础上稍有降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可以试着让孩子按照一二年级的方法自己选择要书写的内容,教师主要检查学生书写是否工整和美观。

这一阶段,教师要着重训练学生书写时的专注度,将学生平时书写一般的作业和认真专注时的作业进行对比,指导学生专注书写,提升学生写字的自信心,初步学习观察临摹字帖。

坚持每天一页,每页只有五十字左右的书写练习,节假日都不放弃,将之形成习惯。

五六年级识字量进一步减少,而学生的书写工整性和美观度均在加强,在长期坚持下,认真书写已经开始逐步形成一种习惯。教师每天还是必须坚持指导和批改,并将之也固化为一种习惯。

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写字训练中,除了语文教材要求的书写展示综合性学习之外,还可以指导学生每学期组织一次或两次书写展示活动,不评奖,每位同学都要参加。让每个同学感受的自己的进步。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将工整的书写训练贯穿到小学阶段的每一天,所有目标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美观和专注,在良好的书写习惯培养过程中,学生的作业错误率呈下降趋势,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提高。

(二)将倾听训练成一种习惯

倾听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口语交际中要求学生要“学会倾听”,每一学段都有具体要求。

第一学段:“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第二学段:“学会认真倾听,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第三学段:“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第四学段:“耐心专注的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如果将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倾听能力肯定能得到极大提升,也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

可是学生倾听能力的检测和评价却不能做到标准化。既能体现标准化又便于操作的评价方式莫过于书面检测。而书面检测对于倾听能力和述说能力来说却又是很难具体落实的。这就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倾听和述说能力评价很随机,很感性。检测体系的缺失,倾听能力训练不能直接转化为具体的分数,倾听能力训练的课堂教学就容易沦为课程标准中的表述了。

学生的倾听能力和表述能力是两条相关的动态曲线,总体来说,学生的倾听能力是弱于述说能力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表达的欲望也会逐渐降低,如果再忽视了学生倾听能力的训练,语文课堂将成为表面寂静而内心云游于物外的语文课堂。所以,我们的课堂要提高学生倾听的专注度,同时要呵护和激发学生表述的欲望和能力,将倾听能力训练固化为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的灵魂就是尊重和理解。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以下方式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

1、通过朗读模式的变化训练学生倾听专注度。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形式有齐读、轮读、分角色朗读、个别抽读等。在朗读过程中,为了检测学生是否在认真阅读,我会在任何时候打断朗读过程,抽个别同学接着朗读的断点读下去。特别是在抽个别同学朗读时,老师会突然抽到其他同学,要求顺着这位同学的断点读下去。因而个别同学在朗读时,其他同学必须认真倾听,必须专注,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2、通过复述同学发言内容锻炼倾听能力。

课堂提问是检验课堂内容是否掌握的一个必要手段。单一的一问一答或一问齐答还是课堂教学主要的反馈机制,其出发点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师的教学内容,如果掌握了或是绝大部分的学生掌握了就可以进入下一教学步骤。

单一的反馈不能带来活跃的课堂,多元的反馈和迁延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并使得课堂容量增大。

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有学生回答时老师应该尽可能要求学生回答“为什么”,而不只是“是什么”,这样可以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为下一步的学生倾听能力训练做好准备。

接下来,教师可以不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而是抽一位学生来复述前一位学生的发言,如果复述的学生没有认真倾听,就肯定抓不住主要内容。当复述的学生复述完后可以让其自行请一位同学评价自己复述是否正确或基本正确,如果得到肯定,老师可以追问复述的同学对于答案的评价,是否正确?为什么?这时课堂便转为两位同学的交流了。老师只是引导者。

当课堂主体真正转变为学生时,学生的专注度是会提升的。当对学生的评价不是简单的来源于老师的是或否,对或错,而是来源于学生和同伴的为什么时,这种评价是学生自己由内而外产生的自我认同,无论正确还是错误都会促进自我认同而不是打击自我。

这样便会促进学生自信心的提高。在自我内动力的驱使下,学生会更乐于去认真倾听。

3、通过复述小组讨论内容训练倾听能力。

小组讨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而为了让讨论有效的进行下去,讨论还是要讲一定的形式和程序的,而过度的注重形式和程序又会使讨论形式僵化,从而使讨论广度和深度不足。学生只是在形式上完成了讨论,但是效果却很差。而通过复述本组讨论内容可以在有效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养成注重讨论广度和深度的良好习惯。并逐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在小组反馈环节,教师有时有意识地忽略所谓的“答案”,或者 “准确的答案”。而将注意力放在学生是否认真倾听组员的发言,是否抓住了主要内容上。因为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认真听,仔细听,是有效交流的基础。只有有效交流才能迸发思想的火花,只有将外在事物与自己认识结合,才能完成知识的积累与消化,学生才算真正成长。

所以,在交流汇报环节,老师有意识的穿插询问学生本组同学的发言内容,询问其倾向于同意谁的意见,反对谁的意见,或者是小组中某一同学的发言分别有什么优缺点等。这样就能潜移默化的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

4、请同学对自己的发言做出评论,并进行答辩。相互促进倾听能力的提高。

学生发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内容,可以要求学生自己请人对其发言做出点评。点评内容可以包括发言时的仪态、声音、动作、表情、内容的全面性、内容的条理性、重点等等。学生针对点评内容马上做出反馈。这样就让课堂有了听、说、思、辩有机融合的环节。

(三)述说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做乐观、积极、自信、鲜活的自我。

语文课程标准小学阶段对口语交际中说的能力培养要求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

1、说普通话。

2、复述和转述。

3、讲述自己的见闻、说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参加讨论,发表自己意见。

4、与人交谈要注意态度,讲礼貌,尊重理解对方,注意对象、场合。

5、语言表达要生动、具体,抓重点、有条理。展现语言的优美。

6、表达要有自信,乐于参与交流,敢于表达意见。

具体要求分学段呈梯度随年级增长螺旋式上升,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加强,要求逐步提高。

如果说前几部分的要求是技术层面对标准的阐述的话,最后一点就是从学生心理层面提出需要以何种态度去逐步提高。而这一要求从一年级开始就非常明确,并贯穿口语交际的始终。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学生以何种态度去参与口语交际过程非常重要。我们可以说学生参与口语交际过程的态度和心理决定了学生能力训练的效果。

从义务教育初始阶段开始,教师有意识的呵护并逐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自信、勇敢的心理素养,就一定能营造出轻松快乐的语文学习氛围。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素养和学生语文能力培养是互相促进的相关因素,二者呈正相关的关系。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除了在倾听能力训练中穿插的述说交流而外,我还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学生说的能力培养。

1、让每位同学走上讲台,让自己成为全班的焦点。

有很多时候我们看别人在台上侃侃而谈,我们会在台下评头论足,有时点头赞叹,有时不屑一顾,感觉很轻松。

之所以我们作为观众觉得很轻松是我们将注意力一会儿放在发言人谈论的内容上,有时又转移到发言人的仪态上,一会儿可能又留意起其神态等等。作为观众,我们觉得很轻松。

如果角色转换,一个人将自己的思想或意见在大众之前展示,并希望获得别人认同时,这个人肯定会思考内容是否全面,自己仪态是否大方,自己声音是否洪亮,自己表情是否生动,自己能否获得大的认同等,所有这一切因素都会压在一个人身上,直面大众注视的眼神时,每个人都会有巨大的压力的。

因而,让自己成为大众焦点,绝对是一种能力,是一种需要不断挑战自我的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能滋生自信的能力,是一种能不断认识自我的能力,也是不断获得团队认同的一种能力。

所以让每一位学生走上讲台,让自己成为全班的焦点,非常重要。

让每一位同学必须成为全班的焦点,去直面压力,是营造轻松快乐语文学习氛围的必要条件。因为这是帮助学生找到自信迈出的第一步。

具体做法:

上台:对上台步伐,步态,身姿,呼吸,动作均有具体要求。

直面:抬头,眼神直面全班同学,从左至右,又从右到左平静扫视同学眼神。

说:从说出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班级开始,逐步自增要说的内容。

谢:谢谢大家让我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风采。

下台:鞠躬,转身,平稳步伐回到自己座位。安静坐下。

长期坚持,直到学生能坦然直面全班学生。

需要加以说明的答案和发言,请同学到讲台上直面全班同学回答和说明。有时需马上解答下面同学问询或质疑。并要有说服力,是否满意有质询和质疑者判断。

2、将每天的第一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述说自己的见闻和喜怒哀乐。

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时会走入一个误区:将绝大部分注意力放在优美的经典上,却忽略了生活。将经典作品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本是无可厚非的,也绝对是必要的。我们必须花时间去学习经典,感受经典。但是我们不能和生活脱节。我们的语文课堂不能变成只是对经典的精细解读和膜拜的象牙塔。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质上是成长的过程,脱离生活的语文学习绝对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脱离生活的语文课堂可以精彩但绝对会缺少灵动,只有注入生命成长元素的语文课堂才能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展现出来。所以述说自己的生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每天第一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讲述自己生活的人员组成是全覆盖的,每人必须参加。参与机制可以非常灵活,可以是轮流,可以是随机,视具体情况而定。无论哪一种方式,都必须要有准备,准备可以促进观察和思考,这就是组织的过程。

在学生参与过程中,肯定有偷懒的人,也有敷衍的人。没有准备好的同学可以申请延期,但必须上台面对同学们的质询,详细解释申请延期的原因,并约定下次参与的具体时间。

其实学生在认真解释的过程中已经在述说生活了,只不过将述说的形式不着痕迹的转变成了事件而已。当语文课堂教学能不着痕迹、有目的利用事件,语文课堂建构将显得灵活而生动,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将更有效。

教师截取一小段时间只是和全班同学一起构建了一个平台,并保证这个平台的维持一定的长久性。这个平台很自由,喜怒哀乐、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意见吐槽,建议计划皆是题材。教师慢慢引导学生对学生发表的意见、观点、内容等从生动性、完整性、条理性、严谨性、主次性、思想性等方面去客观评价,并当面说出来。当语文课堂教学能不着痕迹、有目的利用乃至创造事件,语文课堂建构将显得灵活而生动,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将更有效。

3、组织每周一节课的新闻发布会,每人都必须轮流担任主持人、编导、撰稿人、审稿人。

当学生能坦然上台,能记录自己的生活,能发表自己的观点,能提出自己合理的建议,开始试着客观的评价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了。而班上的新闻发布会不失为一个有趣的方式。

发布会分小组独立组织,负责发布会的小组分工明确,互相帮助。从形式编排到稿件编审、修改等要求必须清楚具体可操作。

未负责组织的组别人员有提供新闻稿件的义务和责任,小组长负责监督。

小组轮流担任评论,负责对发布组的发言人、稿件、组织形式及效率等进行综合评价,并于发布会结束派代表上台点评。

孩子们可以关注国内外大事,身边社会新闻,校园生活、褒扬优点、批评不足等等。

经过实践,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自信心等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四)学习记录生活,表达情感。

学生的语文能力训练和培养是一个系统的长期工程。学生能力培养要求也必须是呈梯度螺旋上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班级具体情况进行规划,做到总体把握,根据实际灵活进行,不要落入碎片化的窠臼。

在学生自信、完整、生动、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同时,一定要开始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将说和写紧密结合,互相促进。

1、尝试从一句话开始记录自己的生活,表达最想表达的内容或情感。

2、尝试用生动具体的语言再现自己的生活,让别人真切感受自己情感,并发表看法。

3、用生动具体的语言向同学传达自己的所见所闻。

4、用思辨的语言表达和支撑自己的观点。

写作能力历来都是语文考试的重点,各种能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不管什么方法,只要不违反教育教学规律,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有帮助,我们采用就行了。

学生记录的生活片段,老师如果注意收集保存,在一定阶段将之整理成册,打印成书,作为班级同学学习成果在班里长期展示和借鉴,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极大帮助。

(五)在语文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埋下博古通今,家国情怀的终身学习的种子,不断滋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博古通今不是说要让小学生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做一个知识渊博的人。让小学生成为知识渊博的人只是不现实的。但把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作为一种理想,一种追求,就绝对不是笑话,而是一种使命。

作为教师的终极目标,是希望学生在健康成长的历程中,能从中华五千多年灿烂文明中吸取营养,热爱自己的文化,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家园,强大自己的国家,并将这种情感和愿望转换为一种使命,一种需要终身为之努力的情怀。这就是文化的传承。

三、结语

教师虽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摒弃功利,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脱离功利性的语文教学,才是最贴近实际的语文教学,才是最能体现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特点的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决定了其是能力培养与思想塑造紧密结合的一门课程,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地”。因而我们要努力摒弃语文教学的功利性,将目光放得长远些,将视野开阔些。从全面的基础能力培养入手,就一定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真正将我们的语文课堂变为快乐课堂,助孩子们的璀璨人生在中华文明的滋润下扬帆起航。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责任编辑:张洪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

2014年8月第28次印刷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