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模式下配网调控一体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2
/ 2

智能电网模式下配网调控一体化研究

相莹萍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河津市供电公司 山西 河津 043300

摘要: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智能电网已经成为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方向。而在智能电网环境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则是确保电网的可靠运行,达到配网调度与监控一体化管理的可行模式。本文就智能电网环境下配网调控一体化的原则和配网调度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并对配网调控一体化的实现做相关介绍。

关键词:智能电网;配网调控;一体化

智能电网模式对提高电力电网管理效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智能电网模式已成为电网发展的大趋势。但就目前的智能电网来看,在监控和调度相互配合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电网调控一体化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建立完善的配电调控一体化安全体系,可促进两者之间的相互配合,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浪费,充分发挥了智能电网的优势。

1 电力调控一体化简述

电力调控一体化,就是将电力调控与监控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智能化、自动化操作。其工作主要分为调控与运维两部分。调控,由专业调控人员进行操作,对设备进行遥控操作及监督等;运维,由专业运维人员进行操作,对设备进行检查、巡视、日常维护等。电力调控一体化能够实现对电力控制系统的调控,进而提升电力调控信息化水平,建立完善的电网监控与维护管理体系。在以往模式中,电网运维、监控、调度工作的负责部门为电网调度中心,需要承担繁重的工作任务,经常出现责任不明的情况,严重降低了工作效率及员工的积极性。电力调控一体化具备的特征如下:其一,具备较高的安全性能。电力调控一体化能够实现数据传输安全可靠,金额提升工作效率。其二,为地区智能电网的发展提供样本。

2 配网调控一体化的现状

2.1 电网管理有很大的局限性

近年来,国家和城市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工业发展更为迅速,需要的电能越来越多,对于城市电网的架设已经由架空线向电缆的模式发展,逐步实现电缆化。当然,截止到目前,几乎所有的配电网络还是由传统的单个输电线混搭配合使用,造成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无法直观、系统的进行把控,管理的内容趋向复杂化,需要分别对电缆、线路等进行管理,有时候会造成管理人员应接不暇。因为现在大部分的企业还在沿用传统的管理制度,运用的方法也相对落后,也没有对现有资源进行协调、整合,所以目前的企业,迫切需要利用智能电力调控一体化的机制,对原有模式进行更新,从粗放型模式向集约型转化。

2.2 配网自动化信息展示方式需要进一步优化

在目前的配网自动化系统中,站端所对上送信息的处理方式存在着分类不明,主次不分等问题。这就使得在事故情况下,关键信息与次要信息一同大批量上送,干扰了调度运行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准确及时地判断电网故障,影响事故的及时处理。因此,配网自动化系统的信息展示方式应该做适当优化,使其对站端上送信息进行分类、分级显示,对检修传动设备做相应的信息屏蔽处理。同时,系统要分窗口显示事故信息、异常信息等,以使调度运行人员既能减轻日常工作量又能在事故情况下迅速判断信息。

2.3 缺乏健全配网管理模式

我国大力建设电网后,电网覆盖范围得到不断扩大,配网工作取得明显进步。在目前阶段,我国已逐步实现电缆化配网管理以及单条馈路混合模式。在该模式下,就需要多个部门间相互协作与配合,例如:电缆部门、架空线管理部门等,从而使配网管理工作的复杂程度增加。而在实际工作中,为了能够避免出现该现象,仍旧使用分散式配网管理模式,各个部门间各自管理、各司其职。虽然有效避免了管理复杂程度,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难以确保管理高效性,导致数据信息混乱甚至缺乏准确性。

3 智能电网背景下配网调度一体化的对策

3.1 提升电网软件系统智能化程度

智能电网的建设大大提高了电网系统的信息传输能力,为电力的生产、输送、配网等工作环节都提供了信息支持。但是电网监测与用电信息的增加也提升了电网软件系统的工作量,对于软件系统的数据运算处理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多数电网单位使用的软件系统的智能化程度还较低,大数据处理及机器学习等高级算法的应用还比较少,一些核心数据的处理算法设计还较为落后,在处理大量数据时效率过低,无法满足智能电网的作业要求,因此对于电网的软件系统进行智能化升级也是推进电网配网调度一体化工作中的重点内容。

3.2 建立管理标准

智能电网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属于系统工程,对此要建立管理模式以及标准,以提高电网系统的可操作性,同时提高电网的互换性。在建设配网调控一体化时,要基于灵活的原则,基于绿色电力要求,完善系统架构,确保电网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电网系统主要分为主网与配网,若系统中任何环节出了故障,均会造成一定的损失与影响,因此在建设时,要确保主网系统中设备的性能,基于相关标准。为了能够实现在线监测设备,实现在线线路选择,配电调控一体化基于GIS系统,建设能够智能升级的SCADA系统,不仅实现了在线设备运行监控,还能够实现调控,提高了配网调控一体化管理效率。

3.3 做好电网数据的统计工作

智能电网是一个结构极其复杂的系统,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输电线路、变电设备、用电设备。要提高调控一体化的性能,需要对电网的各个部分进行有效的统计。对此可以利用具备电子地图的地理信息平台。做好各类资源的整合,将整个供电网络图形化,提高可视性,从而提高工作人员进行调配工作的准确性。做好电网数据信息的更新工作,做到有新设备、新的电网加入时能够及时更新信息。配网调控系统可以与GIS系统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形象的地理信息对电网信息进行管理,避免信息管理工作中的盲区。此,管理系统可以设立对外开放的平台,及时了解调控范围内的用电单位变更情况。

4 配网调控一体化的实现

4.1 配网自动化建设

配网自动化是智能配电网实现的基础,智能配电网为配网自动化建设指明了方向,配网调控一体化是智能配电网实现的必需手段,智能配电网整体建设思路,在建设坚强配电网网架的基础上,通过一次设备自动化、终端智能化,和分布式储能、分布式电源的接入实现配电网络智能化,同时实现对配电网的数字化描述,包括基于拓扑的配电网络、配电设备(参数、状态、特性等)、分布式电源、分布式储能等静态数字化描述,以及基于配电网的监测、运行与控制动态数字化描述实现配网自动化功能。

4.2 信息系统的集成

在现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设并统筹实现PMS、GIS、OMS、ERP之间的集成,各系统之间通过数据中心实现信息共享。不断扩充PMS等系统的应用功能,实现信息化对生产管理的强劲支撑,健全了电网精益化管理的信息平台。同时,加强PMS、GIS等系统在配网中的应用,统一设备图形与台帐、以及设备运行、检修管理等工作流程,使配电设备管理、运行管理等实现统一的信息化管理,规范了业务人员生产作业过程,提升了生产管理的标准化和精益化水平。

4.3 接入分布式电源

基于智能电网,建设配网调控一体化,接入分布式电源以及储能,能够促使电力生产实现节能环保。我国制定的发展清洁能源战略,对电力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现智能电网建设时,还需要提高电力生产的环保性以及绿色性,实现节能减排,进而有效保护环境。分布式电源与储能的接入,能够实现变电站并网运行与检测等,同时能够实现调控一体化,促进智能电网发展。但是分布式储能的接入,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对电网系统运行有着较大的影响,对电力系统的运行要求较高,而且储能的接入,可能会造成设备故障率增加,还需要不断加强研究。

5 结语

智能电网模式下配网调控一体化是保障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前提,应当在经济发展中对电力系统改造与升级进行加强重视。近年来,随着智能化不断发展与完善,在各大领域中已得到广泛应用,有效实现与推动了我国电力系统智能化、现代化发展。基于智能化电网模式下,对配网调控一体化工作加强监督与管理,能够在最大限度上避免出现配网调控事故,最终实现电力系统稳定、持续运作,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泓.智能电网背景下的企业电网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7,(12):19-20.

[2]侯丽.智能电网的电力调控一体化探讨[J].科技风,2018(31):150.

[3]宋成良.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分析及其决策性建议[J].通讯世界,2018(04):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