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供水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2
/ 2

城市供水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初探

卢丹

四川明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 遂宁 629000

摘要:本文立足于城市供水安全应急保障体系的现状,从法规政策、工程技术、体系构建等方面提出对策,力求通过构建应急保障体系,促进城市供水的健康高效。

关键词:城市供水;应急保障;体系构建

引言:现阶段,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城市对水资源的使用量和需求量不断增加,不但要确保城市正常供水,还要做好非常供水的准备。在非常态状态下,常规供水量不足或者受阻中断,此时可快速启用应急系统确保城市供水安全,还要在法规、政策与技术等方面进行优化完善,构建出丰富完善的供水系统。

  1. 城市供水安全应急保障体系现状

1.1相关法规与政策存在缺陷

现阶段,我国在供水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面向常规供水,包括输配水系统、水源保护等等,对于非常态供水的法规与政策不够完善,仍然存在缺陷,对供水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视度不足,各相关部门的协调性、配合性缺失,未形成政府部门领导,相关部门与社会多方力度共同参与的防范体系,常常在问题出现后才引起政府关注,采用临时动员的方式解决,未对整个供水系统的安全进行汇总,在应急保障体系中没有将供水企业放在主体地位,甚至未纳入到公共安全防范体系之中。

1.2工程技术水平较低

受历史和经济两种因素的影响,在当前城市供水系统构建中,忽视供水安全问题,工程技术水平较低,现行的供水系统设计中有些仍存在安全缺陷,例如,对技术和经济较好的水源产生强烈依赖,使我国许多城市成为单一水源城市,在无形中增加了非常态供水保障难度。除此以外,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工艺设计、事故抢险等多个方面,同样会对城市供水安全产生较大影响。

1.3应急保障体系不健全

在以往对安全供水模式的研究中,主要是在传统安全供水模式下实施的,但在“9·11”事件发生后,美国提出“非传统安全”理念,该理念的内涵丰富,以该理念为背景的安全供水成为其重要内容。现阶段,我国水资源的总量日渐不足,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且具有较强的不可预见性,产生严重后果,由于受传统安全供水模式影响,应急保障体系不健全,与现实需求不相适应,可见建立健全应用保障体系成为市政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1]

  1. 城市供水安全应急保障体系的构建

2.1完善相关法规与政策

在现行的《城市供水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中,将应急供水相关内容加入其中,可弥补法规和政策层面缺失问题。由政府牵头,组建专门的应急指挥机构,针对技术、物资与人员等构建保障系统,落实重大事件报告、值班与处理制度,形成有效的应急救援机制,采取统一指挥、协调和应急供水方案。在应急供水秩序方面,应注意在满足生产生活用水的基础上再生产,在充分利用地表水的基础上,再对地下水进行调取和使用。在应急供水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生活用水进行限制,或采用分区轮流供水的方式,使供水压力得以缓解,供水效率得到显著提高。此外,还应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结合供水紧张程度,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供水价格进行调整,尤其是在应急供水过程中,供水企业可根据情况适当的提高水价[2]

2.2提高工程技术水平

2.2.1丰富城市水源地

供水系统在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不但要确保水源在水质与水量方面符合标准,且水源地也不可过于单一,应丰富城市水源地,提高水厂水源地的独立性这样当某个水源质量发生改变后,剩余水厂仍可正常或者超符合供水,与实际需求相符合,以免出现大面积停水情况。此外,还要考虑到水源地的经济性问题,对于经济性较差的水源来说,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还可采用分质供水措施,在正常供水情况下,可用来改善和提高水质,在应急状态下可确保饮水安全;还应重视地下水井的开采工作,当发生事故时,可采用地下水补充生活用水。为了确保在非常状态下有效供水,选用地下水水源的用户也应对外供水,实现全市在供水方面的统一调度与管理。

2.2.2应急深度处理工艺

国内外研究显示,将受到污染的水源经过混凝、沉淀和过滤等方式进行处理后,可将水中20%—30%的有机物去除,由于溶解性有机物仍然存在,阻碍交替稳定性的破坏,但对于常规工艺来说,对原水中杂物的去除效果也在显著降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如若采用深度处理工艺对水厂进行处理,在符合城市需求的情况下,水厂建设成本势必随之提升。为了确保应急需求得到满足,可在部分水厂建设中采用深度处理设备,包括预臭氧、臭氧活性炭与常规处理方式相结合,可在水源受到污染后将水厂从常规处理转变为深度处理,而上述工艺对现有水巷的改造难度较小,成本不会过大,供水安全应急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2.2.3强化应急输配水管网建设

在应急保障体系建设中,应坚持多水系连接、多水库串联、地上和地下水联调的原则,加速应急输配水管网建设,使城市供水安全得到显著提升。将城市各大水厂中的供水管网都互相联通起来,为水厂出水补充和调度提供便利。在正常供水状态下,单项阀门处于闭合状态,当出现紧急情况时,可开启单向阀门,实现联网供水。例如,在南京市政水厂运行中,以长江水作为水源,当长江水受到污染时,可将输水管道插入到周边一些湖泊、水库中,此时如若专门为应急供水而构建系统,不但投资成本较高,且使用范围也十分有限。对此,应对河道进行整治,生态景观进行建设,在现有水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输水,这样做不但可使维护成本有效降低,还可通过封闭管理的方式,将水质受污染的概率降到最低

[3]

2.3健全应急保障体系

应急保障体系的内容多样,如下表2所示。

2 健全应急保障体系

项目

内容

编制供水应急预案

职责分工、多部门参与

完善应急指挥系统

根据应急监测中得出的信息,对事件进行动态的监视和跟踪,制定最佳方案

构建信息发布机制

将供水危机的信息与对策公布于众,获得广大用户的理解与支持,

构建供水风险评价机制

危机特点、性质与规律等进行评价

构建应急技术支撑系统

依靠计算机网络的作用和优势,构建交流平台

(1)编制供水应急预案。在预案制定方面应体现出职责分工、多部门参与等体制。当出现供水事故时,抢险救灾应发挥城管、消防、卫生、环保与供电等多个部门的力量,根据不同的应急类型,制定出最佳供水分配方案。当城市水资源严重短缺时,采用控制性供水方式,最大限度的确保对国民经济影响较大的部门正常供水,针对其他部门采取定时定量供水方案,应急供水的优先级别分别为:一是生活用水,二是满足生产用水,三是满足农业用水;

(2)完善应急指挥系统。在对城市供水危机进行处理时,关键在于高效、权威的核心指挥系统,当出现非常供水情况时,应急指挥领导小组与相关专家应立即实施供水处理工作,根据应急监测中得出的信息,对事件进行动态的监视和跟踪,从而选出应急供水的最佳方案;

(3)构建信息发布机制。为了对供水危机进行有效解决,应将重心放置在新的社会合作机制层面,利用社会信任与团结,共同战胜危机。对此,可将供水危机的信息与对策公布于众,获得广大用户的理解与支持,维持社会稳定,只有让广大用户知晓真实信息,将用户看成危机解决的依靠力量,使政府与公众之间构建互信机制,才能够使供水危机得到有效的化解;

(4)构建供水风险评价机制。在非常供水危机的预防和管理过程中,应对各类潜在的供水风险进行评估,如危机特点、性质与规律等等。在应急保障体系中将预警性能充分体现出来,对于可能出现的多种突发情况、薄弱环节等进行全面的检查与评估,才可有针对性的制定出解决对策,预防和减少供水危机的发生,确保供水保障方案的准确性[4]

(5)构建应急技术支撑系统。对于城市应急供水系统来说,应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其中,在此基础上构建应急支撑系统,依靠计算机网络的作用和优势,发挥通信网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将接报警系统为中心,形成GIS地理信息系统,当出现非常态情况时,能够实时指挥调度,实现资源共享,为管理和决策人员提供交流的平台,提高应急决策的科学性。

结论:综上所述,为了确保城市正常供水,应积极构建供水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并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发挥先进技术与系统的作用和优势,保障广大人民生产生活的用水需求。

参考文献:

[1]刘俊, 俞国平. 我国城市供水系统安全保障及应急体系建设的探讨[J]. 交通与港航, 2019, 23(6):1-3.

[2]王郑, 王祝来, 张勇, 等. 城市供水安全应急保障体系研究[J]. 灾害学, 2018, 21(2):106-109.

[3]赵志江, 于淑娟. 城市应急供水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8, 16(7):725-726.

[4]刘云涛, 曲红, 赵文秀. 哈尔滨市城市供水安全应急预案选择[J].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7, 35(1):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