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丹毒实施中医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及有效率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2
/ 4

下肢丹毒实施中医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及有效率评价

石春红 岳丽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 100010)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对下肢丹毒患者的应用效果。 方法:用“双色球抽取法”将我院50例下肢丹毒患者均匀分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临床护理路径,观察组实施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疾病复发率和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疾病复发率比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下肢丹毒患者应用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可缩短其治疗时间,减少疾病复发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下肢丹毒;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应用效果

前言:丹毒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其发病区域大多在面部及下肢。丹毒虽然有“毒”字为名,但却与病毒感染无关,主要是由β型溶血性链球菌等细菌侵染受损皮肤或粘膜而引发的化脓性炎症,具有发病急骤、病症典型、易反复发作的特点[1]。作为中国的一种历史渊远的医学类型,中医学内含多种绿色、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如耳穴埋豆、中药湿敷、穴位敷贴、针灸等,其操作可辨证进行调整,但需患者长期坚持方可见疗效,这就需要对患者实施全面优质的护理干预,以保障其治疗的有序性、规范性与延续性,进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改善预后[2]。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新型的具备计划性、科学性与执行性的护理模式,既能保障患者整体治疗流程的规范、有序开展,又能依据患者具体病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因而整体护理质量较高,有助于减少医学资源的浪费,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本次研究的重点为观察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对下肢丹毒患者的应用效果和价值,现将具体研究内容展开如下,请读者自行翻阅。

1 基础资料护理方法

    1. 基础资料

本次研究总共从我院血管外科收治的下肢丹毒住院患者中选择50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从2016年3月~2020年2月。本次研究分别设置了对照组和观察组两个研究组别,且每个组别患者人数规定为25例,通过“双色球抽取”(两种颜色分别为25个)的方法进行小组人员随机配对。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21-62(42.89±5.79)岁;病程1-15(3.87±1.13)d;发病位置:左下肢:右下肢:双下肢=10:11:4。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20-61(42.63±5.54)岁;病程1-16d(3.99±1.21)d;发病位置:左下肢:右下肢:双下肢=11:11:3。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对比,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所选患者均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内对于下肢丹毒的相关诊断标准,且经实验室等检查确诊;②所选患者均存在皮肤黏膜损伤或脚癣的病史;③所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的相关内容知情,并自主自愿配合有关治疗和护理。排除标准:①合并患有严重心、脑、肺、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造血功能障碍、恶性肿瘤、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②合并患有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等容易导致病灶区域缺血疾病的患者;③合并患有荨麻疹、银屑病等其他类型皮肤疾病的患者;④合并患有精神、认知或沟通等方面障碍的患者;⑤病情反复发作并已出现慢性皮损的患者;⑥属于过敏体质或对本次研究所用药物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⑦治疗依从性不高或中途脱落本研究的患者。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接受常规疗法,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取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包括:

  1. 成立临床护理路径小组:选取科室护士长与5名具备丰富护理经验和高度责任感的护理人员组成临床护理路径小组,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小组成员结合科室相关制度规章与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计划,并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加以改善。

  2. 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计划

①住院第1天:给患者及其家属简单介绍医院、科室、病房相关环境及规章制度、医护人员的资质、经验等基础信息;仔细询问患者过往病史、过敏史等信息,并协同完成各类基础检查;仔细评估患者的皮肤状态,并遵医嘱给予基础的皮肤护理(每日用5%聚维酮碘对疮面进行清洁消毒,并嘱咐患者尽量暴露水肿部位,并避免擦伤、挤压、剥脱创面);定时监测患者体温,并对发热患者进行对症处理。

②住院第2-7天:组长陪同主治医师每日查房了解病情恢复情况,护理人员在查房完毕后告知患者病情康复情况与相关治疗进度;遵医嘱继续开展相关基础护理、发热护理、疼痛护理等;密切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与皮肤改善情况,加强嘱咐患者相关注意事项。

③住院第8-13天:遵医嘱调整治疗药物,并在给药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药物反应;评估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对其开展相关的健康宣教与心理疏导工作,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依据患者病情康复情况指导并协助相关检查;科学评估患者的皮肤与疼痛症状,并鼓励患者适当下床活动。

④出院当天:在主治医师确认病情康复良好予以出院指示后,为患者有序完成相关出院手续;加强健康宣教力度,嘱咐患者出院后坚持服药,并定期回院复诊;对患者心理等健康状况再次进行评估,并给予相关调查表格填写。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应用中医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1. 成立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小组:选择科室护士长与5名具有丰富中医护理经验和高度责任感的护理人员组成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小组,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小组成员依据科室相关制度规章、患者具体情况和中医相关特色疗法制定中医临床护理路径计划,并在实际护理工作中不断完善。

  2. 实施中医临床护理路径计划(对照组有的不重复表述)

①住院第1天:加强患者的健康宣教工作,可通过健康宣教手册、视频、海报或“面对面”交谈等方式提高患者对疾病和治疗的认知度,并积极解答患者疑问,以消除患者顾虑和担忧;全面评估患者心理健康状态,对存在焦虑、不安、抑郁等负性情绪的患者可通过言语开导、情绪转移等方式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家属多加陪伴、安抚患者,定期开展相关病友交流活动,以病友现身说法来提高患者治疗积极性与依从性;遵医嘱给予相关中医特色疗法;加强患者皮肤护理,对水疱面积超过3cm的患者可遵医嘱给予疱液抽吸,并嘱咐患者避免摩擦、搔抓、磕碰,避免阳光直射皮肤等,以免引发再次感染。

②住院第2-7天:遵医嘱开展对应中医护理措施,对出现周围皮肤瘙痒、疱液渗出或水疱糜烂的患者,每日进行中药湿敷,每次敷药时间为4-6h,注意用药后观察皮肤有无过敏反应,如有过敏反应及时停药;对出现下肢肿胀、疼痛、渗液较多的患者,可进行中药溻渍治疗,注意溻渍药液的温度不要太高,保持在35-39℃之间,以免烫伤患者;密切关注患者下肢肿胀情况,则可将抬高的患肢平放于床上。

③住院8-13天:根据患者康复情况遵医嘱执行相关中医护理操作,例如穴位按摩(取合谷穴、曲池穴、大椎穴等穴位进行按摩,方法为泻法,每日2次)、中药外涂(将科室自制中药外涂方剂均匀涂抹于患处,每日2次)、中药溻渍(主要针对局部红肿有明显减退的患者,可每日进行1次)等;针对未溃期且有足癣的患者,可睡前泡脚以促进其疮面恢复,每晚睡前将白醋加温至30℃,并浸至患处即可,泡脚时间约为半小时。

④出院当天:加强患者的健康宣教力度,重点讲述出院后遵医嘱持续进行中药溻渍、敷贴、外涂等治疗的重要性,注意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防止复发,嘱咐其定期回院复诊;确认患者联系方式,以便后续随访了解病情康复情况。

1.3 观察与评估指标

1.3.1 临床治疗有效率对比

可分为无效、好转与痊愈3种情况,其中无效指患者经过治疗后全身症状与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均未明显改善,甚至有部分症状进一步加重;好转指患者经过治疗后全身症状基本消失,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有明显改善;痊愈指患者经过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全身症状完全消失,局部症状基本消退,血常规检查结果恢复正常[4]。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的例数)/总例数×100%。

1.3.2 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对比

1.3.3 不良反应发生率、疾病复发率和护理满意度对比

疾病复发率通过对两组患者随访半年得出,护理满意度通过本院自制调查问卷表得出。

1.4 统计学

此次研究收集到的所有数据均输入数据库并经由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其中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属于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通过t实施检验;临床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疾病复发率、护理满意度属于计数资料,用(%)表示并通过卡方实施检验,所得p值若低于0.05,则表示两组资料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有效率对比

表1可见,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临床治疗有效率对比[n(%)]

组名

例数

无效

好转

痊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n=25

6(24.00)

12(48.00)

7(28.00)

19(76.00)

观察组

n=25

1(4.00)

19(76.00)

5(20.00)

24(96.00)

卡方

-

-

-

-

4.153

P

-

-

-

-

0.042

2.2 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对比

表2可见,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

表2: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对比(`x±s)

组名

例数

临床症状改善时间(d)

住院时间(d)

对照组

n=25

13.58±3.69

17.87±5.36

观察组

n=25

11.21±3.16

14.34±5.11

T

-

2.439

2.383

P

-

0.018

0.021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疾病复发率和护理满意度对比

表3可见,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疾病复发率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3:不良反应发生率、疾病复发率和护理满意度对比[n(%)]

组名

例数

不良反应发生率

疾病复发率

护理满意度

对照组

n=25

3(12.00)

6(24.00)

20(80.00)

观察组

n=25

1(4.00)

1(4.00)

24(96.00)

卡方

-

1.087

4.153

3.030

P

-

0.297

0.042

0.082

3 讨论

丹毒患者一般在发病前会有明显的全身不适、恶心、寒战等表现,随后会在局部皮肤出现界限清楚的鲜红片状红肿,且稍微隆起,压之褪色,并可迅速朝四周扩散,此外,皮损表面会有水疱出现,且患者自觉有烧灼疼痛感,个别患者伴有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5]。该病常于原发位置反复发作,也称之为复发性丹毒,随病程的延长可引发慢性淋巴水肿,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在中医看来,丹毒的发生与外感风热、湿邪、火毒侵体有关,机体长期遭受湿、火毒气而造成经络阻塞、气血不通,若处理不当或治疗不彻底,将会导致疾病反复发作,大大增加患者的治疗痛苦,影响其预后质量[6]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展开一系列规范有序护理操作的护理模式,可根据患者病情康复情况而随时进行完善,因此有助于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7]。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是对常规临床护理路径的补充与完善,通过辩证施护的方式来保障患者获得生理乃至心理的舒适与满意,既能促进护患关系友好建立,又能辩证实施多种中医特色疗法来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因而总体治疗效果更加突出[8]。由本文研究结果可知,虽然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对比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更高,住院时间更短,且疾病复发率更低,提示我们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更利于提高患者的远期疗效,帮助其改善生活质量。

总而言之,对下肢丹毒患者应用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可提高其康复速度,并减少疾病复发的概率,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Tang N Z , Du H , Chen S P . Lower limb erysipelas complicated with pulmonary embolism: A case report[J]. Academic Journal of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2014, 35(4):462-463.

[2]赵伟丽.中医辅助护理对下肢丹毒疗效和炎症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8,6(34):139-139.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41.

[4]赵玉娟,蔡少峰.中药封包联合红光疗法治疗下肢丹毒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中医药导报,2013,19(2):125-126.

[5]杨红云.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对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疗效及血糖水平、体质指数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20,33(1):136-139.

[6]史兰辉,张玉珍,刘凤,朱梅,严思敏,李景春.中医特色护理辅助临床护理路径对下肢丹毒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15):1695-1697.

[7]Yang L , Liu J J .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 in standard management of advanced schistosomiasis patients with splenomegaly][J]. Chinese Journal of Schistosomiasis Control, 2013, 25(2):184-186.

[8]周芝.下肢丹毒实施中医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14):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