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摄情志,抗战新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2
/ 2

调摄情志,抗战新冠

杨兰英

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 中西医结合科,四川自贡, 643000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由于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未知,医务人员、患者、普通民众都处于恐慌、焦虑、无助等不良情绪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身疾病。中医情志学说历史源远流长,深邃独特,可用于防治心身疾病,提高国民心身健康水平。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 精神心理健康 情志致病 情志养生

此次始发于2019年12月初,感染起源于湖北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简称新冠肺炎)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对整个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除了首当其冲的一线医务人员和新冠肺炎患者,还有医学隔离患者以及自我居家隔离的广大居民,其身心都面临不同程度的创伤,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在疫情蔓延的时期,全民都在关注“新冠肺炎实时动态”,每天不断上升的确诊、疑似病例以及新增死亡病例使国民的心理都处于应激状态。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正所谓“形神合一”,“形”是指形体,指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等有形结构,“神”指的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有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悲恐”。《灵枢·百病始生》有云“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湿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指出了情志不调可致脏腑功能失常而致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亦云“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节。”故情志调节不良将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身疾病。目前大家都处在对新冠肺炎的恐慌、焦虑、无助之中。这种情志失调的状态对大家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均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

  1.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民精神心理健康状况

马楷轩、张燚德等[1]通过对123名隔离人员的生理心理状况调查,发现隔离人员生理职能、社会功能和一般健康状况较好,但精神健康明显下降。担心自己染上新冠病毒而不能治愈,担心自己家人患病等,对未来持消极态度,且原本生活秩序被打乱,预定计划无法落实,无所适从等,均加剧了个体的精神压力和不适感,致使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下降。周小东[2]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各个群体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情感及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周小东[3]还发现部分患者受大众传媒、群体认知、对某些疾病的认识局限性,加之自身认知定势的影响,认为没有生存的希望,失去治疗信心,甚至继发悲伤、压抑、抑郁的负面情绪,出现不配合甚至拒绝医疗干预的行为;个别患者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梅俊华、张琦等[4]对70例感染组医务人员睡眠状况进行了评估,PSQI总均分为14.00±3.874,其中,睡眠质量所占分值最高。提示感染医护人员的睡眠受到了影响。进一步采用相关分析提示感染组医务人员SCL-90中躯体化及总分、抑郁、恐怖情绪因子分、PHQ-15总分、SDS、PCL-C总分与PSQI上除催眠药物、睡眠时间、睡眠效率以外的其他几个维度均呈显著相关(P<0.05)。通过对疫区一线被感染医务人员心理及睡眠状态的评测,提示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障碍及应激障碍,且睡眠情况也受到影响。

  1. 情志致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心在志为喜,喜伤心;肝在志为怒,怒伤肝;脾在志为思,思伤脾;肺在志为忧,忧伤肺;肾在志为恐,恐伤肾。故七情过极会影响脏腑功能。如《灵枢·本神》“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清代王士雄曰:“ 肺主一身之表,肝主一身之里。五气之感皆从肺入,七情之病必由肝起。”除此之外,情志不调会造成气机升降失调,正如《素问·举痛论篇》云:“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以及《素问·举痛论篇》云:“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黄帝内经》中常将气血相提并论,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二者在生理上相互资生,病理上彼此影响。《黄帝内经·灵枢·口问篇》云:“大惊卒恐,则气血分离,阴阳破散。”最终导致形神俱病,如《彭祖摄生养性论》云 :”积怵不已,则魂神伤矣;愤怒不已,则魄神散矣;喜怒过多,神不归定;憎爱无定,神不守形;汲取而欲,神则烦,切切所思,神则败。” 严重者致阴阳逆乱,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体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1. 情志养生

3.1 精神内守

首先,疫情当前,我们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积极正面的应对。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响应号召,严格遵守隔离制度,做好隔离隔离防护工作。作为一名临床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依然是守则;作为一名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作为普通公民,则应该做好自我隔离。《素问·上古天真论》有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即清心寡欲,保持平和的心态,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就能摆脱精神环境因素的困扰,则脏腑气机条达,从而避免疾病的发生。

3.2 移精变气(怡情怡性)

其次,《素问·移精变气论篇》云:“黄帝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即通过语言、行动、舞蹈等方式,转移病人对于病痛的注意力,形成精神内守的良好状态,通过调动病人的积极心理而实现治愈疾病的效果[5]。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民都在居家隔离,每天负面新闻较多,此时对于防范手段欠缺,心理应对方法不成熟,性格有弱点,甚至具有一定神经质倾向的人就更容易出现焦虑、恐惧。此时,需怡情怡性。可以选择一些短期能有成效的事情学习,或者延伸、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最近流行的做菜、电饭锅蒸蛋糕、学习一门乐器、舞蹈等,通过转移注意力,以达到纠正病理状态,调畅气机,调整脏腑功能。

3.3 情志相胜

再者,根据五行生克制化规律衍生了情志相胜的心理疗法。用一种情志活动去制约另一种情志活动刺激引起的疾病,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6],即以情胜情。中医经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有云:“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其中《儒门事亲· 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二十六》云:“悲可以治怒,以恻怆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忘此之言夺之。”总的来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进行自我调节,因势利导,宣泄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3.4顺意开导

顺势治疗是《内经》提出的重要治则,《素问·移精受气论篇》指出:“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即顺从患者的精神心理宜忌,满足其愿望。除此之外,还应进行言语开导,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及其性格特点,使用“三寸不烂之舌”,对病人进行启发和良性诱导,感同身受,换位思考,劝说解释,以消除病人的顾虑及心理障碍,达到配合治疗的目的。早在《灵枢·师传篇》有云:“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两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存存斋医话稿续集》中亦云:“无情之草木不能治有情之病,以难治之人,难治之病,须凭三寸之舌以治之。”均说明了顺意开导在情志调节中的重要作用。

3.5面对现实,接纳现实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云:“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要想避免不良的情绪刺激,就要面对现实,接纳现实。新型冠状病毒出现了,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一味地焦虑、恐慌只会增加身心负担,增加患病机率。面对疫情,我们要克服焦虑、恐慌等不良心态,保持心境的充实满足、心情的安静平和。适应因疫情而新产生的一切制度、规范、伦理等,这样才能渡过难关。

结语

在新冠肺炎流行的今天,整个社会都弥漫着消极、焦虑、恐慌的情绪,从一线医务人员、患者到普通民众,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身心问题。患者出现焦虑不安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救治的依从性;隔离人员精神健康水平下降,其睡眠质量和情绪状态均受到了较大程度影响;医务人员易出现创伤反应和人际冲突。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新冠肺炎流行播散的疫情期间,受到不良情绪刺激和情绪变动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要学会进行自我调摄。所以,在新冠肺炎期间,我们更应该戴好“心理口罩”。《黄帝内经》中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 记载:“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也。”可见情志调节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历代的养生学者和医家都普遍认为,对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的调摄是保养身心、却病延年的重要手段。通过调摄七情,可以对精神健康和机体免疫力起保护作用,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楷轩,张燚德,侯田雅,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隔离人员生理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临床医学,2020,27(1).

[2]周小东.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心理防线要点[J].解放军医药杂志,2020,32(2).1-2.

[3]周小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心理卫生研究[J].解放军医药杂志,2020,32(2).5-7.

[4]梅俊华,张琦,龚雪,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医护人员心理及睡眠状态分析[J].医药导报,2020.

[5]吕赛,张国霞.中医“神”与养生关系初探[J].湖南中医杂志,2013,29 (   6   ):97-103.

[6]谭从娥,王米渠,刘明,等.两种角度论情志相胜的心疗原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9):2589-2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