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液及其方法的持续改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2
/ 2

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液及其方法的持续改进

杨雪艳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目的:比较气管切开患者脱机后3种气道湿化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气管切开脱机后行气道湿化的150例患者,按1:1:1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采用注射器间断气道湿化法,B组采用输液器持续点滴湿化法,C组采用微量泵持续点滴湿化法,比较三组效果。结果:B、C两组在湿化效果、肺部感染率、气道黏膜出血率及节约护理操作时间上明显优于A组,而C组在均匀湿化效果及节约护理操作时间上更优于B组。结论:微量泵气道滴药湿化可有效达到气道湿化效果,并发症少,效果明显优于注射器间断湿化,同时解决了输液器持续给药湿化法的缺陷。

神经内科的危重患者都伴随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舌根后坠,咳嗽反射、吞咽功能及呼吸功能减弱或丧失。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和治疗的常见的方法,但手术会破坏了人工气道完整性,呼吸道正常的湿化、降温、过滤及咳嗽功能消失,防御功能减弱,进而增加肺部感染、低氧血症甚至窒息等并发症风险。因此,充分、及时的气道湿化是防止和减少并发症,保持呼吸道通畅、抢救生命的关键。本次研究旨是比较三种气道湿化法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前瞻、开放性病例对照研究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5月-2020年4月神经内科住院的危重患者(诊断分别为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重症肌无力、癫痫、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均接受了气管切开处置。

1.2 分组方法 采用PASS15.0软件,按非劣效性比较原则,生成A、B、C三组随机数字,每组分配病例数为1:1:1。

1.2.1 常规处理 遵医嘱给予三组患者:吸氧、定时翻身叩背、按需电动吸痰、口腔护理、抗感染、定时测体温等常规处理。

1.2.2 A组: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进行注射器间断气道湿化法:我科在2019年之前均采用最传统的基础湿化液(0.9%生理盐水50ml),注射器去掉针头,每隔1-2h即每次吸痰前沿气管套管壁缓慢注入3-5ml,24小时内滴注完。

B组: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首先将传统湿化液(0.9%生理盐水)改为0.45%氯化钠溶液50ml(0.9%生理盐水25ml+注射用水25ml配制),方法是采用输液器持续湿化法,将配置好的0.45%氯化钠溶液接输液器按静脉输液法排气,剪去头皮针头,将头皮针软管插入气管套管内并固定,1滴/2min,24小时内滴注完。

C组: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使用微量泵持续湿化,将湿化液(0.45%氯化钠溶液50ml)用50ml注射器抽吸,连接延长管,延长管另一端插入气管套管内3-4cm,用微量泵恒速泵入湿化液,常规速度为2-3ml/h,24小时内泵完。

1.2.3 疗效评价标准

(1)主要疗效指标: 3组的气道湿化效果(包括气道内痰痂数、痰液粘稠度、痰量、吸痰5min后的血氧饱和度)。其中,痰液粘稠度有Ⅰ度(稀痰)、Ⅱ度(中度粘痰)、Ⅲ度(重度粘痰)三种。

(2)次要疗效指标: 3组的肺部感染率(体温变化、抗生素使用天数)及气道粘膜出血率;3组的护理操作时间。

2.结果

2.1 共纳入150例气道切开患者,每组各50例,上述患者均为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无脱落病例。

表1: 3组气道湿化主要疗效对比分析

组别

n(例)

痰液粘稠度(例)

气道内痰痂数(n/d)

痰量(ml/d)

SpO2(%)

I

Ⅲ度

A组

50

14

19

17

12

72+18

90+2

B组

50

18

22

10

7

62+8

92+3

C组

50

26

18

6

1

36+12

97+3

p

<0.05

<0.05

<0.05

表2:3组气道湿化效次要疗效对比分析

组别

n(例)

肺部感染发生率

(%)

气道粘膜出血率(%)

护理操作时间(min/n‧d)

A组

50

22

8

72

B组

50

12

4

36

C组

50

2

0

8

p

<0.05

<0.05

观察结果表明,B 、C两组使用的湿化液及方法在湿化效果、肺部感染发生率、操作方便性(节约时间)上明显优于A组,而C组在湿化效果(均匀)及操作方便上更优于B组。

3.讨论

本研究对气道切开的神经系统疾病住院患者进行前瞻性对照观察,发现给予持续气道湿化后,有助于减少气道结痂,降低气道感染率,为增加湿化效率、减少护理工作量,建议采用微量泵恒速泵入湿化液。

0.9%生理盐水是最传统的基础湿化液,但其存在着易引起支气管水肿、致血压升高、致痰液粘稠且不易咳出的缺点。而0.45%氯化钠溶液为低渗溶液,水分蒸发后留在气道内的水分渗透压符合生理需要,所以不易引起痰痂、痰栓,同时可减少患者肺部感染,减少对气道黏膜的损伤。目前,0.45氯化钠溶液已作为临床上公认比较理想的湿化液。

本文对比发现:注射器间断气道湿化时,由于一次湿化量大,速度不易控制,易引起患者刺激性的咳嗽、心率增快、血氧饱和度下降。湿化液进入气道后分布不均,易引起肺部感染及气道出血的情况,同时每隔1-2h就要抽取药液到患者床旁进行工作,较为耗时。简单易行的输液器持续湿化法存在湿化量难以控制、湿化过度或不足等缺点,但其操作方便且节约时间。后改进为微量泵持续湿化法,泵入速度均匀,入量准确、使用安全,对气道无刺激,几乎不引起患者刺激性咳嗽,可持续湿润气道黏膜,稀释痰液,保持气道纤毛正常运动,使痰液稀释自行咳出,减少吸痰次数,降低对气道黏膜的损伤,减少肺部感染风险,其每天执行1次,每次操作时间小于10min,时间更短。

综上,0.9%生理盐水做湿化液效果不理想,0.45%氯化钠溶液对气道无刺激,不易形成痰痂痰栓,临床上应用效果理想;微量泵持续湿化效果良好,改善呼吸情况的同时还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能促进患者康复,降级死亡率,从而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有琳.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的护理进展.《中外医学研究》2012 年第 13 期

[2] 朱校燕.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人工气道的护理管理.《科技视界》2013年第26期

[3]张红.不同湿化方式在重症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护理中的应用.实用中结结合临床,2019,19(7):160-161

[4]乔引娟 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的研究进展 护理学报2010,12 vol.17 No.12A

5f69962897f3a_html_5086f3e420da1c3c.gif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