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2
/ 2

康复治疗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效果分析

魏云涛

山东省淄川区磁村卫生院 255100

【摘要】目的:分析康复治疗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共62例分为康复组和常规组,常规组接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康复组联合应用康复治疗技术,比较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恢复情况。结果:治疗1个月及3个月后,康复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活动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治疗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有着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康复治疗技术;脑卒中;运动功能;日常活动能力

脑卒中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指的是因血管阻塞或破裂所引发的脑组织损伤。此病具有致残率、死亡率高的特点,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其典型临床表现为单侧面部、手臂、腿部突感无力,头痛眩晕,甚至会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同时也常会伴发口眼歪斜、肢体麻木、视物困难、半身不遂等[1]。脑卒中可以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类,又根据不同的发病部位有不同的治疗方案,目前公认最有效的救治方法是溶栓治疗,但时间窗要求相对严格,需要限定在4.5小时内。对于颈内动脉颅外段严重狭窄的患者可考虑实施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同时颅外-颅内动脉吻合术对预防TIA发作的效果较好。脑卒中病情发展变化较快,不仅要及时实施有效的救治方案,同时也应加强康复治疗,以降低永久性神经损伤的发生风险。本文选取2019年6月~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62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康复治疗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62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且均为首发脑卒中患者。其中包括男性35例,女性27例;年龄53~74岁,平均(66.05±3.82)岁。将研究对象分为康复组和常规组,每组均有患者31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

1.2方法

常规组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实施降压、溶栓、维持电解质平衡、预防感染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康复组借助康复治疗技术改善患者的各项身体机能。患者入院后,应对其肢体及关节活动能力进行全面评估,在积极救治的同时,应以病情发展情况为基础制定个性化康复训练计划。首先可应用神经发育促进技术,依据中枢神经可塑性原理对患者进行外周康复治疗。一是Rood技术,可通过压迫、敲打、摇摆等方式刺激患者的运动反应,在患者卧床时,可帮助其调整到抗痉挛体位,健侧与患侧交替卧位。同时要帮助患者进行被动关节活动,每次5-10遍。待患者的运动功能有所恢复后,可以鼓励患者进行床上移动、床边坐位,同时可尝试引入Bohath技术,鼓励患者以正常的协调模式移动患侧肢体,以起到改善肌力的作用。在恢复期,需引导患者进行翻身平衡、主动坐下与站起、行走等训练,以进一步提高其肌肉力量,调动机体协调潜在功能。以上康复治疗每周开展5-7次,每次持续45min。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虽然存在障碍,但头脑中的运动流程图基本能保存完整,可利用运动想象疗法提升治疗效果。在康复训练完善后,可让患者移至安静房间内,闭目仰卧于床上,然后根据指导录音放松2-3min,接着进行5-7min运动想象,让患者利用全部的感觉集中想象某几项活动。在有效的运动想象治疗中,患者的心率和呼吸频率都是增加的,应根据其具体情况对治疗效果进行简单评估。患者出院后,应通过电话随访或上门指导的方式引导患者继续康复训练,并依据其恢复情况调整康复方案。

1.3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应用四肢简化 Fugl-Meyer 评分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同时采用Barthel 指数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康复情况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20.0工具进行数据统计,(x±s)表示计量值,t作为检验值,P<0.05说明两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运动功能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及3个月后,康复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运动功能评分统计(x±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1个月后

治疗3个月后

康复组

31

58.75±3.59

66.78±4.67

78.17±6.21

常规组

31

58.92±3.62

61.31±4.45

69.31±4.89

t

-

0.186

4.721

6.241

P

-

P>0.05

P<0.05

P<0.05

2.1日常活动能力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评分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及3个月后,康复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日常活动能力评分统计(x±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1个月后

治疗3个月后

康复组

31

56.04±2.26

62.78±3.95

68.17±4.57

常规组

31

56.15±2.29

57.31±2.78

61.31±4.05

t

-

0.190

6.305

6.255

P

-

P>0.05

P<0.05

P<0.05

3讨论

康复治疗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运动疗法、物理治疗、作业疗法、心理治疗、传统康复治疗等手段使患者的身心功能或残疾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状态。将其应用于脑卒中的治疗中,可以有效解决患者肌张力、肌力问题,防止废用综合征的出现,同时全面、细致的康复训练能促进患者自理能力的恢复,有助于提高其康复信心,使其能以更好的身心状态配合医生的后续治疗工作[2]。近几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大部分脑卒中患者都能及时得到有效救治,但治疗后出现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比例仍相对较高。其中偏瘫是脑卒中最为常见的后遗症,对患者日后的生活自理以及社会参与均有着十分不良的影响。相关临床研究表明,早期康复介入有助于促进脑卒中患者大脑功能的恢复,提高其运动功能,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3]。康复治疗技术以大脑重塑性原理为依据,有助于建立起脑侧支循环,起到重组周围组织的作用。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虽然其中枢神经系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但部分神经元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再生,在输入正常运动模式后可以有效刺激组织结构及功能重塑,有助于对运动输出产生间接影响。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以及日常活动能力均较差,治疗1个月及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活动能力评分均得到了显著提高,且康复组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早期实施康复治疗技术可以有效增加机体神经冲动几率,有助于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组。

综上所述,康复治疗技术在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以及日常活动能力,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福东,黄诗雅,赵宏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首次运动康复治疗时间对运动功能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5):69-74.

[2]郭丽云,邢晓红,刘红,等.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动态肌电图及周围神经形态学的影响[J].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18,24(4):261-265.

[3]张庆.神经康复治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疗效[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9,6(18):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