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2
/ 2

温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效果分析

姚义君

利辛县中医院 安徽亳州 236700

摘要】目的:分析心脾两虚型不寐治疗中实施温针灸方法的效果。方法:以我院接收的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以治疗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两组,每组各38例病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实施温针灸治疗,比较两组的睡眠质量及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组的睡眠质量各因子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心脾两虚型不寐治疗中应用温针灸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温针灸;心脾两虚型不寐;效果

随着当前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失眠症已成为当前社会中的常见病和高发疾病。该疾病在中医学中属于“不寐”范畴,患者有睡眠深度过浅、睡眠不足表现,致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消除疲劳、入睡不易、体力和精力较差,在较长时间如果未能有效治疗,极易引发精神萎靡、身体困乏、反应迟钝等症状,极大的影响了正常的生活状态。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为研究区间,选取该区间段在我院进行心脾两虚型不寐治疗的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1.1纳入标准:(1)符合临床关于失眠症状的诊断标准:日睡眠时间少于4h;入睡不易、睡眠深度浅,醒来后身心疲倦;失眠频率为每周不少于3次且持续半月以上;失眠症状已严重影响日常正常的社会功能。符合中医心脾两虚型不寐诊断标准,有头晕目眩、脉细且无力、舌质淡且苔薄,有明显的心悸多梦、睡眠困难、梦醒辗转不能眠等临床表现。(2)经临床PSOI评分结果均高于7分;年龄为18-70岁;均具备良好的治疗依从性;近期2周内未服用安眠药物。

1.1.2排除标准:由手术、疼痛等因素引起不寐;中医辨证分型不属于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妊娠及哺乳妇女;有精神类药物存在依赖性患者;存在可能影响睡眠质量的其他精神类疾病。

对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38)和治疗组(n=38),其中对照组男女患者分别为22例、16例,年龄为34-70岁,年龄均值为(52±3.34)岁,病程为6个月-5年,病程均值为(2.75±3.11)年;治疗组男女患者分别为26例、12例,年龄为36-70岁,年龄均值为(53±3.29)岁,病程为1-5年,病程均值为(3±3.09)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仅对比分析,差异不显著(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针刺治疗,方法为患者取俯卧体位,对双侧的胃俞、脾俞常规消毒,取无菌针灸针垂直进入皮肤,刺入后换门刺入至相应的深度,留针20min取针。随后叮嘱患者调整至仰卧体,取双侧足三里、神门及内关穴;印堂、中脘及百会穴针刺至相应深度,留针20min后取针,每隔1d治疗以此,每周三次,共治疗4周。

治疗组实施温针灸治疗,方法为患者取俯卧体位,对双侧的胃俞、脾俞常规消毒,取无菌针灸针实施针灸。在针灸穴位处放置硬纸板遮盖部分皮肤防止烫伤,取3cm艾柱点燃在针柄上放置,艾柱下缘与皮肤保持3cm距离,在艾柱燃尽清除灰烬后取针。随后叮嘱患者调整至仰卧体,取双侧足三里按照上述方法实施温针灸。对神门及内关穴;印堂、中脘及百会穴针刺至相应深度,留置20min后取针,每隔1d治疗以此,每周三次,共治疗4周[1]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睡眠质量及治疗有效率。其中睡眠质量使用PSQ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对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长、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及功能障碍,总分7各方面进行测评,每项总分为3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水平越差。

治疗有效率按分为痊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睡眠效率能达到80%以上;显效: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睡眠效率能达到70%以上;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睡眠效率能达到60%以上;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改变。

1.4统计学方法

取SPSS19.0软件行数据处理分析,睡眠质量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进行检验。治疗效果用率表示,以5f699de30cc6f_html_c7a9d029a4d64d0.gif 进行检验,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睡眠质量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后睡眠质量均得到改善,其中治疗组睡眠质量因子中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长、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及功能障碍,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睡眠质量各因子比较(分)

组别

例数

睡眠质量

入睡时间

睡眠时长

睡眠效率

睡眠障碍

功能障碍

PSQI总分

对照组

38

1.76±0.45

1.08±0.27

1.26±0.45

1.01±0.32

0.93±0.39

0.95±0.45

6.66±0.79

治疗组

38

0.87±0.72

0.72±0.54

0.72±0.54

0.83±0.35

0.73±0.37

0.72±0.47

4.69±1.23

t

--

6.4616

3.6757

4.7356

2.3397

2.2933

2.1789

8.3072

P

--

0.0000

0.0004

0.0000

0.0220

0.0247

0.0325

0.0000

2.2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

对照组痊愈10例、显效10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治疗有效率为78.9%;治疗组痊愈26例、显效5例、有效6例、无效1例,治疗有效率为97.4%,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

3 讨论

中医理论中认为,过于劳累、饮食不节或者久病体虚、情志失调均会造成患者不寐,以上的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极易致使机体脏腑功能紊乱,阴阳不调,气血不畅,进而引发病变。心为不寐的主要病位,脾、肝、肾各脏器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在过快的生活节奏下,过渡忧思劳碌会使心脾受损,导致心血消耗,脾虚又会引发缺乏生化,心脾同虚引发气血供应不足,从而引发心脾两虚型不寐[2]

结果显示,治疗组睡眠质量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且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温针灸效果明显。温针灸为中医治疗常见的治疗方法,主要为通过毫针实现快速热传导对穴位产生刺激作用,温针灸运用中让艾柱自然燃尽,符合艾灸补法的要求,具有较好的温补阳气的效果,能够调节经气运行[3]。该疾病选取了足三里、百会、内关等穴位,在温针灸作用下具有养心补脑、调和营养及健胃养脾、镇静安神的效果,其中脾俞为脾脏背俞穴,贴近脾脏,是脾气输注之地;中脘为胃之募穴,为胃腑之气汇聚之地;内关为八脉交会穴之一,主用心包经治疗;神门为心气出入户,具有补益心气、镇静安神的作用;百会为督脉要穴,处于人身巅顶最高处,具有神志调节作用[4]

综上,温针灸在心脾两虚型不寐运用可取的理想的效果,改善了患者的睡眠质量,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战国策.温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临床观察[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9.

[2]洪秋阳,杨惠民,赵吉平,等.灵龟八法结合火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8,016(002):296-298,312.

[3]卢菁,王非.温针灸结合药物疗法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28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9,28(02):46-47.

[4]刘业双.隔药灸结合针刺治疗失眠心脾两虚型临床观察[D].华北理工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