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心肌梗塞?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2
/ 2

如何判断心肌梗塞?

陈思安

昭化区人民医院,四川省广元市 628021

心肌梗塞是临床心血管内科常见的疾病,是指患者的冠状动脉因急性且持续性缺氧及缺血而导致心肌发生坏死的一种疾病,患有该疾病的患者会表现出出汗、心绞痛、烦躁不安、恐惧感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呕吐、神智障碍、腹胀、上腹部疼痛等症状,会导致患者出现心源性休克、附壁血栓形成、室壁瘤、心律失常、心脏破裂、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对患者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导致患者死亡。近些年心肌梗塞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其病死率也随之增长,影响与危害加剧。

5f69c1b13a583_html_29b89704e94fd825.png

如何判断心肌梗塞呢?

及时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肌梗塞,方可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挽救患者的生命。那么要如何判断心肌梗塞呢?要结合患者的典型症状,在心肌梗塞发作后,患者会出现胸痛,多表现为压迫感、紧缩样、绞窄式,同时还会伴随其他症状,如呕吐、恶心等,通常上述症状的持续时间较长,多超过15分钟,若患者含服硝酸甘油并休息后没有改善,同时其存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则具有心肌梗塞的可能。

而部分患者在发生心肌梗塞时,其没有胸痛症状或较为轻微,这类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年龄超过40岁的患者,若出现休克表现,如血压降低、面色苍白、脉搏弱、大汗淋漓等,且这些表现的原因不明确,则其可能发生心肌梗塞。二是若高龄患者发生心力衰竭表现,如咯血、端坐呼吸、呼吸困难、咯粉红色泡沫痰、紫绀等,且十分突然,则可能为心肌梗塞;三是若高龄患者出现心律失常且严重,同时无法查出具体原因,则可能为心肌梗塞;四是若患者存在高血压疾病,当其血压突然降低且降低幅度很大,同时存在心力衰竭,则具有心肌梗塞的可能。

如何鉴别诊断心肌梗塞呢?

上文中介绍了心肌梗塞的判断方法,但仅依靠临床症状进行判断显然不够,一些疾病也会存在与心肌梗塞相同的症状,因此为了避免漏诊或误诊情况,进而导致患者的病情延误,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与相关检查进行鉴别判断。笔者介绍几种与心肌梗塞存在相同症状切容易发生误诊的疾病,并介绍其鉴别诊断方法:

一是不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性型心绞痛同样会存在胸部不适或胸痛症状,但相比于心肌梗塞,其胸痛持续时间更长,通常可达到半小时左右;通常不会存在休克、呕吐、恶心等症状;发作时患者的T波与ST段会出现改变,但属于一过性,即短时间内发生一次且诱因明显,同时其ST段为降低,或存在T波倒置;没有血清酶学的特征性变化;发作时通常不会发生病理性Q波等。

二是急性心包炎。急性心包炎在发作时也会出现心前区疼痛情况,且ST段会出现抬高,但是心包炎患者在出现胸痛症状时还会伴随白细胞水平升高与发热情况;急性心包炎的胸痛症状会因深呼吸与咳嗽而加重,当患者处于坐位并将身体前倾时则会缓解,而心肌梗死的胸痛情况则不会因此而改变;急性心包炎在发病后几个小时内或者当天就会出现心包摩擦音,而心肌梗塞的摩擦音则通常在发作两天到五天后出现,且持续时间短;急性心包炎没有血清酶学的特征性变化;急性心包炎的超声心动图可显示心包积液,而心肌梗塞则没有。

三是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夹层同样会出现胸痛情况,但与心肌梗塞相比,其胸痛发生的位置更高,与胸出口位置接近;相比于心肌梗塞,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更加突然;胸痛程度加重速度快,短时间内即可达到峰值,且会反射到多个位置,如腹部、背部、腰部、小腿等,而心肌梗塞则不会反射到其他位置,且疼痛程度增长缓慢;主动脉夹层没有血清酶学的特征性变化;主动脉夹层的超声心动图与X线检查结果可显示主动脉增宽且明显。

四是肺动脉栓塞。肺动脉栓塞患者会出现咯血、发绀、胸痛等症状,若没有咯血症状则很容易与心肌梗塞疾病混淆。肺动脉栓塞会出现白细胞水平增加与发热症状,且通常于发病后一天内出现;肺动脉栓塞的心电图改变情况更加迅速且短暂。

如何避免误诊?

为避免心肌梗塞与上述情况混淆,发生误诊,进而延误患者的病情,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误诊。笔者认为可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了解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医师诊断时除了关注患者的临床症状外,还需要了解到患者的家族史、既往史等信息。

二是要及时发现患者的临床征象。低热且原因不明、突然发生脑循环障碍症状、突发性心衰、突发性心律失常、发生周围循环衰竭且没有明确原因等,若患者存在上述情况,尤其是老年患者,则要警惕心肌梗塞的可能。

三是要配合有效的影像学检查。可通过冠脉造影、超声心动图、冠脉CT检查等影像学检查辅助诊断。

四是要及时对患者进行心肌损伤标志物与心电图检测。

如何预防心肌梗塞呢?

上文中对心肌梗塞进行了介绍,可见其危害性之巨大,所以为了避免发生心肌梗塞,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

一是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戒烟戒酒,调整饮食结构,调整心态,定期运动等。

二是要控制危险因素。若患者存在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需要做好疾病治疗,控制血压、血脂与血糖,若肥胖则需要控制体重。

三是要避免发作诱因。不可剧烈运动,不可暴饮暴食,不可情绪过于激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