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3
/ 1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蒲迅飞

贵州省绥阳县旺草小学

真正的好书是用浅显的语言来阐述深刻内涵的,真正的好书是需要反复回味的。我翻阅的教育心理学很多,但能真正理解的教育心理学则不多,能运用并迁移的则更是凤毛麟角。我们在读师范时学的体系化的心理学理论可谓味同嚼蜡,到了实际中常常被忘得一干二净。于是,几乎每个人都把教育和晦涩连成了一片,把心理和高深、玄妙混为一谈。

  但是没想到那些心理学规律、效应在刘儒德教授《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中有了更形象的解释。本书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演绎得让人觉得阅读心理学是一种享受。

  我们每天都从事着教学工作,老师和学生都很辛苦,都极其不易。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更大的价值,如何提高我们的效率,都是我们思考的。但是,进一步思考:如何确定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对的呢?直觉上,我们都认为自己做的是正确的,但心理学却告诉我们:人们的想法往往藏有盲点。读完此书,我才有机会挑战自己的直觉。作为一线教师,只有懂得更多的心理学知识,才会让我们的教育少一份遗憾,多一份精彩。

  (一) 给学生留点“空白”——超限效应

  我们都知道中国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即“留白艺术”。其实教育也需要讲

  究“留白”艺术,作为教师,更需深谙此道。超限效应体现在教学的方方面面。课堂上,当向学生讲述某知识或布置作业时,在时间和数量上不要超过学生可以接受的限度,否则不仅达不到教育的初衷,而且会适得其反。在课堂外,超限效应也有较多的体现。当批评学生时,“学生犯了一次错,只能批评一次”,千万不要对同一学生的同一错事重复同样的批评。如果一定要再次批评,也千万不要重复同样的方面、同样的角度、同样的批评语句,应换个角度,避免重复。对学生的批评应注意一定的“度”,那么对学生的表扬是不是越多越好呢?对学生的表扬太多则显得太“廉价”,学生会觉得老师的表扬缺乏诚意,是有意拔高自己,反而收不到太好的效果。

  我在数学教学中也极力避免“超限效应”。传统的“满堂灌”,老师课堂上讲得太多,并且多是字词句、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零敲碎割,篇篇如此,课课如此,把好端端一篇课文肢解得体无完肤,味同嚼蜡,怎么不让学生倒胃口呢?而现在的“满堂问”大有取代“满堂灌”的趋势。一节课,老师不停地提问,学生不停地回答,看来师生在不停地“互动”,学生在“积极”思考,其实学生整节课处于紧张的状态,被迫追随教师的问题,毫无个性思考的余地。数学课需要“留白”,要留出适当的空间让学生创造想象,要留出适当的节奏让学生品味、咀嚼,更要留出适当的机会让学生提问、探究。只有善于“留白”,善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课才是一节好课!如在学习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时,教师不要将教参的看法全盘灌输给学生,因为文学作品本身有多元性,没有固定现成的结论,对作品的评价存在不同争议、不同看法。若将教参的结论,全塞给学生,那无疑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一步步落入教师设好的圈套,结果肯定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数学是一门语言的学科,一篇精美的文章,学生可以借助语言文字的品味,自由地进行无限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