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3
/ 3

中日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宗一智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外贸学院 浙江义乌 322000

摘 要:本文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需求出发,对中日两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不同之处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两国高等职业教育在管理体制、办学形式、课程安排、产学合作等几个方面的不同之处,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中日;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1日本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早、发展迅速,当前已经形成了完善的高职教育体系,在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我国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日益明确,高等职业教育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当前处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工业化生产过程中需要各种各样的专门人才,而国内的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在近年来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依旧难以满足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对中日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日本在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中所采用的一些先进方法与理念,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管理体制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主管部门是文部省,该部门的作用主要是明确教学目标以及各科的教学内容,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大纲的制定。但是作为直属管理部门,文部省对于各种职业院校的具体管理方案则不做太多的干涉。在日本,高等职业院校有公立与私立两种,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同时也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而我国在管理体制方面相关部门的权力更为集中,很多相关事宜都由上级部门来制定与执行。高等职业教育被归在学历教育的大类中,教育部的高教司以及各省市的高教处负责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事宜,同时我国又设置了成教司以及相应的成教处对中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进行管理。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职业教育的分裂格局,使得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难以统一,不能构成一个整体。

从管理体制方面来看,我国在职业教育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革,一个统一、高效的管理体系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教育部门可以将高教、成教等部门进行综合,成立一个统一管理各等级职业教育的部门。相关法律法规也进行统一制定,使得相应的管理更为高效统一。同时也可以参考日本的做法,上级部门只是在宏观上进行引导,根据市场需求以及各个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教学大纲以及学习目标,由市场与社会来检验其教学成果,在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三、办学形式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形式方面,我国与日本也有着很大的区别。相对于国内而言,日本的办学形式更具灵活性与多样性。具体有高等专门学校、短期大学、专门学校以及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其高等专门学校的招生对象是初中学生,采用五年制学制,以提升职业能力为目标,进行高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相当于以某个职业的能力要求为教学目标,将高中与大学的压缩在一起进行连续性的职业教育。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工业发展环境较为复杂,短期大学在这个阶段应运而生,短期大学专门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往往是根据某一个职位的需求进行灵活设置,能够和企业进行高效的衔接,有着极高的就业率。专门学校是日本高等职业教育中招生人数最多的类型,虽然规模较大,但是其在课程的设置方面依旧是根据企业实际用人需求来进行,各个学校在不同阶段通常会根据其对口企业的实际需求对课程进行调整。可以说,日本的专门学校是在以市场用人需求为基础来进行运作的,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会主动的去使用社会与企业的需求。除此之外,日本的企业也极为重视对员工的培训,会成立相应的培训机构为本企业提供各种类型的人才。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但是还存在办学形式较为单一、不够开放等问题,使得高职教育的办学规模有限,没有形成真正的面向社会各类人群的完善的教育体系。在后续的发展中,我国可以增加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我国社会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进行多层次、开放式高职教育体系的构建。

四、课程安排

在课程安排方面。中日两国也是有着很大差别的,日本高等职业教育以《短期大学设置基准》和《高等专门学校设置基准》等相关规范为标准,以各个专业为单位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其课程主要分为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几个部分。对于学生的实践操作极为重视。实践课在其必修课中所占比例很大,对于工科院校而言,实践课占了学生40%以上的学习时间。

在国内,各个高职院校自行完成课程设置,各高职院校能够自主的进行课程的开发。国内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过程中,同样也是以相应岗位的技能需求为目标。各学院专家教授在商讨之后最终确定课程安排以及教学计划。而国内各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实验设施等各不相同,各高职院校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完成具体落实。因此,国内的高职院校虽然教学大纲基本一致,但是每个院校有着不一样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案,因此难以进行统一的考核,也让高职院校毕业生不容易获得社会的认同。

我国的高职院校当前主要采用分段式的课程体系,在不同的学期依次进行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以及毕业设计。虽然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但是这种课程设计方式容易将同一个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分裂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缺乏连贯性,部分知识在这种课程安排下被肢解,不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也可能有部分知识会在不同的阶段重复学习。日本的高职院校将基础必修课程的课时进行了压缩,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提高专业技术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尽量为学校提供考各种社会认可的技术资格证的条件。这些都是我国高职院校可以借鉴的。当前,国内的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借鉴日本等国外的课程安排,在探索将课堂、实践与模拟操作有机结合的课程设计方案,但在其规范性与科学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产学合作

高等专门学校是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是高等职业教育中产学合作的典范。日本的高等专门学校最初就是在产业界的要求下进行设置的,因此日本的高职院校与产业界一直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日本的产业界、政府以及高职院校本身都在积极促进产学合作。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日本经济萎靡不振,技术革新成为各行各业生存与发展重要选择,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贴近产业界的实际情况,成为技术革新的重要一环。日本政府也通过《科学技术基本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的颁布为产学合作提供法律依据,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各大高职院校也积极响应号召,在一些学科以及一些较大的项目中,成立了“地域合作开发中心”等机构,通过区域合作,积极推动科研进展以及成果转化。日本高职院校的产学合作有多种形式:首先是企业与学校共同研究的形式。这种产学合作形式下,企业会为学校的研究提供经费,同时在必要的时候提供人员帮助。在很多项目的研究过程中,需要利用企业的设备,则学校与企业采用共享资源、资金以及人员的合作形式。企业与学校的研究人员也可以根据其各自的优势分阶段或者分部分的共同承担研究项目。日本政府在税收方面对共同研究的形式予以了支持,参与共同研究的企业,根据其研究支出的金额规模,能够减免一定的法人税。这种税收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企业参与共同研究的积极性得以提升。

委托研究也是日本高职院校产学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这种方式是企业根据其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技术改进需求,向设置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发出委托研究申请。高职院校接受委托申请之后,做出研究计划以及经费使用计划,接受委托企业的资金开展相应的研究,最终向委托企业提交研究成果。

除了上述两种产学合作形式之外,捐助金研究合作形式也是常见的产学合作形式之一。企业或者个人向高职院校提供捐助金,高职院校利用捐助的资金开展相应的研究或者开设相关讲座。在日本,捐助金研究产学合作形式大多发生在企业与学校之间,企业向学校捐助一定的捐助金,学校利用捐助金为该企业开设相应的讲座,为企业技术人员提供学习与进修的机会。

总之日本成熟的产学合作模式对于高职院校与企业而言是双赢的,在产学合作的过程中,许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性问题得到了改善与解决,企业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了产能与效益。而高职院校在合作过程中更为深入的了解到一线生产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能够有效的调整其课程设置,使得相关课程更加贴合相关产业一线生产的需求。一些产业前沿问题的解决,也推动了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发展与进步。除此之外,在产学合作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更为紧密,也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以及相关企业人员招聘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便捷。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院校也在积极探索产学合作的可能性,一些大型企业也开办了企业大学、职工学校等高职院校,但是相对较少,并没有形成规模。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合作受到社会环境以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难以真正得到落实。在很多行业,学校的科研与企业的实际生产呈现分离的状态。一边是学校拥有的很多科研成果没有得到转化,一边是企业一直难以提升技术含量。因此对于高职院校以及一些企业而言,都亟待产学合作的改善。当前国内政府部门也通过专项资金、荣誉等方式鼓励企业的科技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系,丰富产学合作的方式,对于企业效益的提高以及高职院校的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高职院校一方面可以根据企业产能升级、技术改进需求成立相应的科研项目进行研究,积极与企业洽谈研发资金,将研究成果转让给企业,通过产学合作实现校企双赢,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可以从企业聘请一线的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在学校任教。让学校所教授的知识更加贴合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为企业提供各种专业讲座,并在企业获取实习场所。总之国内高职院校在产学合作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与资源共享,探索双方互利的合作形式。

六、结语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长期的发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管理体制、办学形式、课程安排、产学合作等方面与我国有很大的差异,对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我国社会经济环境与日本并不相同,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选择过程中,需要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尹丽娟, 徐寒冬. 中日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比较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19, 000(024):166-168.

[2] 李德方. 中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状况的比较[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5, 11(1):16-19.

[3]刘净净. 战后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7.

[4]刘艳艳. 日本高等专门学校的课程设置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6.

[5]王莹莹. 中日高等职业教育制度比较研究[J]. 辽宁高职学报, 2012(08):20-22.

[6]牛金成.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分析[J]. 职业技术教育,2015,36(28):69-74.

作者简介:宗一智(1989-),女,浙江义乌人,研究实习员,硕士,主要从事日语教育及高职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