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6
/ 2

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的策略

彭娅

广东省 广州市海珠区滨江东路小学 510220

摘要:音乐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板块,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功课,是开展美育教育的方式之一,它以音乐审美为内核,兴趣为内驱力,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培养美感和审美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素质和修养,改造心理气质以及精神面貌,从而达到新课标对音乐提出的美育要求。

关键词:音乐教学 审美教育 艺术素养 策略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作为传递人类审美经验和成果的一种重要手段,学校美育工作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能力,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利用美,小学音乐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在教授学生基础的乐理知识和歌曲之外,还要兼顾对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培养,小学音乐教学在小学生情操陶冶、智力开发以及内在修养提升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音乐美育教育的意义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可以利用小学生年龄小、兴趣广泛、可塑性强等特点,以音乐教育为载体,激发小学生对艺术的热爱之情,培育学生的艺术素养,对于小学生而言,音乐课程是一门有趣且轻松的课程,在传授音乐理论知识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挖掘学生艺术天赋的同时,提升学生发现美、体会美的能力,帮助学生在此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美,这种情愫在潜移默化中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性格。

二、影响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提升的因素

(一)音乐教师本身的素质

教师本身的音乐素养是造成学生无法通过音乐实现审美能力提升。基本功差的老师,范唱唱不出韵味,弹奏奏不出意境,更有甚者将原本优秀的音乐作品教授的味同嚼蜡;此外,音乐教师存在文化底蕴不足的缺陷,大部分音乐老师从小开始学习音乐技能,将大量时间花费在专业课方面,反而没有精力重视文化课,进而导致在文化底蕴不足,对作品的理解不够透彻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内容讲透彻,甚至会出现理解错误,这为小学生通过音乐提升审美能力增设了障碍。

(二)音乐教师的觉悟

传统教育模式并没有在课堂中完全退去,部分音乐教师仍然没有按照新课标要求进行音乐教学的觉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缺少互动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无法带给学生参与感,长此以往必然导致音乐课的趣味性乏善可陈,学生对音乐课兴味了然,学生无法实现基本了乐理知识的掌握,更遑论审美情趣的提升。

(三)滞后的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观念中,语文、数学、音乐才是教学重点,因此,音乐课在家长、学生、甚至部分老师心目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人认为小学音乐课就是乐理知识的扫盲或者只是简单地放松课程,而不会将其与学生的审美能力联系起来,音乐教师也没有积极采用新式教学时段进行教学,不愿意主动探究有效教学方法,使得音乐课质量大打折扣,更有甚者,部分学校没有足够的音乐器材,也为音乐教师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放下阻隔。

三、提升音乐教学中美育教育的原则

小学生对事物的感知侧重于表面现象或个体的具体的特征,不能对事物进行深入分析或者用联系的眼光看待事物,这个时期无意注意占重要作用,但是有意注意的作用也在逐步加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明确的目标,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在学习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应依据以下原则促进美育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一)以兴趣为导向

众所周知,兴趣是提升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对于无意识注意占据主导地位,有意注意正在崛起的小学生,音乐老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结合学生兴趣设计,在教学中为学生呈现新奇的、有趣味性的音乐和旋律,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使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内动力。

(二)以需求性为出发点

小学高段的学生思维方式仍然停留在形象思维层面,但是在对事物的认知方面,感知、理解、表现、创造音乐方面的能力较之低段有很大提升,游唱教学这种浅显的表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这个阶段的学生对音乐的需求,因此,音乐教师在备课时应有由浅入深、逐步深入的思想理念,循序渐进,从听觉入手,将知识与技能与音乐形象相融合,强调感性知识和技能的运用,满足学生对音乐高层次的需求。

(三)实践性促进教学

任何学科教育最终的目的都归结于实践,音乐教学也不例外,音乐教学的目标就是让一切学生通过自己实际唱奏甚至自己作曲来体验音乐,培养学生的乐感,从中体会美感,以此实现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目标。

(四)创造性原则

创新这个名词贯穿了新时代的各个领域,在音乐中也要有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教者、学者都具有创造力,创造力是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更具与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因此,在音乐课堂上,具有张力的音乐作品更有助于学生欣赏音乐、激发起表现欲和创造力,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表现自己的创造才华,使其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以及人格在教学中得以充分发展。

四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音乐对学生美育的培养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在教学中需要投入情感,教师与学生要实现心灵的呼唤,情感的传递,唱歌是音乐教育的一种手段,也是学生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何从美育的本意出发,运用音乐的教化功能达到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美学素养,需要借助各种艺术活动来诱发学生的爱美情趣,让学生在丰富多彩、优美动听的音乐中感知美,运用美,以美引善,以美促真,在享受美的过程中,实现通过音乐等艺术手段塑造其精神状态、品质、性情、情趣甚至理想抱负等方面的正向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一)激励教学

音乐课的特点是可以通过艺术来调动兴趣,打动情感,让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到愉快,以此为据,新课标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在教学目标的重要位置,可是在现实教学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有些学生不但没有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还有一种排斥心理,这种现象主要来源于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认识不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让学生通过互动活动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的认识,重拾信心,所以,教师应该在音乐课堂上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安排一些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性的音乐活动,通过音乐形象的塑造影响学生的心理变化,不同的音乐对不同的心理特征具有很重要的重塑作用,比如厌学情绪,可以让学生倾听《校园的早晨》、《祖国的关怀像春天》等激发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热爱,针对未来没有规划,自卑胆怯的学生,可以播放《长江之歌》、《亚洲雄风》等作品来帮助uxes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给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不但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人类的大无畏精神,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二)背景性教学

人的感官是互相联系的,各类感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联通,心理学家将这种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称为联觉,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一心理现象,突出背景性,将听觉、视觉联合起来,创设一种具有美感的情景氛围,在了解音乐内涵的同时美化心灵。比如在《我是工农子弟兵》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讲故事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军人风采,加深学生对军人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军人的崇拜之情,学生进而学习这首歌时更容易进入歌词所要表达的意境,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技能性教学

音乐教学对学生心灵美的塑造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联通的自我实践来促进学生心理结构向成熟方向发展。比如校园艺术节,特色兴趣班等等,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发挥才能的平台,在满足学生感官需求的同时解放精神,开拓视野,升华心灵,增强其在生活中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心,通过类似的技能训练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全面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结束语

小学音乐教师肩负着为祖国的花朵提供精神粮食的重要使命,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该用于艺术的手段,创造性教学方式,运用音乐开启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品格,通过音乐传递美、塑造美、成就美。

参考文献:

  1. 王安国 从实践到决策——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花城出版社,2019, 03.

  2. 盛霞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实践[J].中国音乐教育,2018,33.

  3. 郭生健 音乐教育书简[J].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