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非遗生态圈建设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7
/ 2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非遗生态圈建设探究

孙万龙

文化和旅游部信息中心 北京 100020

摘要:本文介绍了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环境,分析了非遗保护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传承人、传承项目、各级政府、旅游景区多元融合的生态圈建设框架,为非遗保护与旅游推广提供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区块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国非遗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2015年,我国完成了第一次非遗普查,摸清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分布情况和濒危状况,以及各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量、价值、特色及其传承与发展状况,为非遗传承与保护提供重要依据。然而,非遗传承与保护是一项需要长远规划、全民参与的工作,现有机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非遗普查问题。目前的非遗普查开展的方式是,以“国家+省+市+县”4级保护体系为根本,利用信息化手段,定期更新汇总当地非遗状态。然而,非遗的涵盖范围与承载形式决定了其动态变化的本质。以普查工作推动信息更新的机制,显然无法实时记录非遗项目的准确状态。

2.非遗传承问题。电影《百鸟朝凤》从一定程度体现了我国非遗传承存在的普遍问题,以非遗技艺为主要谋生手段的民间艺人无法维持生计,非遗技艺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导致珍贵技艺无人传承,非遗传承人老龄化现象严重,许多珍贵的非遗技艺面临人逝艺失的尴尬境地。虽然过去几年抢救性非遗保护工作成果丰硕,但是,仅仅依靠国家的财政资助与政策支持无法全面惠及,只能重点保护。非遗传承人研修计划集合了高校与非遗传承人的力量,以“培训一人,带动一片”的模式,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的活力。然而,有资质的高校十分有限,能够参与培训的也多以青壮年为主,留存于老艺人手中的珍贵技艺鲜有涉及。特别的,非遗是一种立体的文化形态,是人与环境的奇妙组合,民间的技艺走入院校,原始的风采是否能够完整传承值得担忧。

3.非遗资助精准投放问题。目前,我国非遗资金累计投入有限,仅国家级就有3145个代表性项目和3068个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省、市、县及未定级的项目和传承人更多,如何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精准的投入到非遗保护项目,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是非遗保护工作是一直研究的问题。

4.非遗推广问题。我国地域宽广、幅员辽阔,非遗文化分布复杂繁复。很多珍贵的非遗项目因起地理环境问题,既无法迁移保护,又难以宣传推广,形成非遗文化生于桃花源,也殁于桃花源,无法被大众领略到非遗文化的魅力的境况。

二、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1]的本质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存储技术,相关描述最早见于2008年中本聪从未在官方渠道发表的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但文献重点在于介绍比特币,并没有明确给出区块链的定义[2]。在区块链网络中,每一条记录都存储在区块上,区块之间由链式结构关联。通过预定的共识机制,网络中每隔一定时间产生一块新的区块。记录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存储在区块上,确保区块链产生后的所有记录都可追溯、不可更改。记录更新时,节点之间通过预先设置好的加密算法进行数据交互,确保节点自身的信息是匿名的、不可见的。

共识机制的引入,为区块链网络提供了高容错性和高安全性,可以有效解决拜占庭将军问题。加密算法的引入,为区块链网络提供了可靠的隐私保障,可以有效保护交易数据、地址、身份等敏感信息。

中本聪提出的区块链网络优势明显,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以共识机制为例,工作量证明(PoW)、权益证明(PoS)等算法需要耗费巨额算力,且节点达成一致需要耗费漫长时间。如区跨链最著名的应用比特币,每一次交易平均需要十分钟进行确认,漫长的确认周期极大的限制了区块链的应用场景。近年来,Elaine Shi、Silvio Micali等提出了多种公示机制的改进算法,有效的缩短时间确认周期。多种改进区块链技术的提出,使区块链应用落地成为可能。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区块链技术已由金融领域向资源共享、信息公正、物流供应、医疗健康、社会公益、精准配给等领域延伸。

三、非遗生态圈建设框架

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构建一个由传承人、传承项目、各级政府、旅游景区及文化场馆为主要元素的非遗生态圈。运用合理的积分体系,可以缔结非遗生态圈的各种元素之间的关系,实现互利共赢,共同成长。

1.传承人。非遗传承人在统一平台进行注册,记录传承人的身份信息、传承信息,各级政府负责审查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通过审查的传承人成为平台的正式用户,系统分配初始积分。

2.传承项目。传承项目由传承人建立,初次建立的传承项目由系统分配初始积分,传承人获得积分奖励。已创建的传承项目无法二次创建,其他传承人可以选择加入传承项目。传承项目定期向传承人分配积分奖励。

3.各级政府。各级政府负责核实辖域内传承人、传承项目的真实性,并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支持。

4.旅游景区及文化场馆。旅游景区可以作为非遗传播推广的载体,成为非遗传承人和传承项目的集散地,实现文化和旅游的有机结合。

积分体系的建立,需要配合积分价值的实现,可以考虑划拨部分非遗资金用于积分体系的运转,推动前文中非遗保护问题的解决。

1.非遗普查问题。非遗普查的核心问题在于数据信息无法实时更新,可以根据平台中传承人的积分状态,定期按比例分配援助资金,促使非遗传承人主动更新信息、丰富信息,以获取更高积分。

2.非遗传承问题。收徒的传承人可以获得平台的固定积分奖励以及一定比例的基于徒弟积分的积分奖励,促使传承人多收徒,收好徒。传承人的积分可以看成是一种“低保”,没有生存压力的传承人,才能更好地投入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

3.非遗资助精准投放问题。平台中的积分可以准确的反映各地非遗工作的推进情况、各非遗项目的发展情况,通过一定的规则进行非遗资助投放,可以更好地发挥资金的作用。同时,区块链网络可以实现资金投放的透明公开,公平公正。

4.非遗推广问题。各地旅游景点可以与传承人自由组合,旅游景点为传承人提供必要的场地支持,景点相应的获得国家资金或政策支持。

非遗生态圈中积分的作用与价值远不止此,传承人可以利用积分获得更多援助与支持,如兑换研修班名额、展位推荐、官方商店推荐等。当然,更多的应用场景有待进一步发掘。非遗生态圈的构建,旨在利用一定的积分体系,将越来越多的非遗元素集合在一起,缔结关系,互惠互利,从而实现不同的非遗元素在生态圈中的自给自足,产生非遗保护的内生力。

四、结论

本文介绍了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环境,分析了非遗保护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传承人、传承项目、各级政府、旅游景区多元融合的生态圈建设框架,为解决非遗普查、非遗传承、非遗资助精准投放、非遗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可行性参考。

参考文献

[1] Swan M. Blockchain: Blueprint for a New Economy[M]. O'Reilly Media, Inc. 2015.

[2]Nakamoto S. 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J]. Consulted,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