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精神及其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7
/ 2

企业家精神及其培养

宋春芳

内蒙古工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一 引言

自从20世纪90年代,人们逐渐认识到企业家精神在经济增长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以创新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家精神,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要素。我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阶段,企业家精神是宏观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家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逐渐增强,企业家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企业家精神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量。如果能激发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同时营造员工追随企业家的良好氛围,将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强劲动力。从全球范围看,进一步激发企业家精神对促进我国经济转型、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我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尤其近年来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培养和激发我国的企业家精神变的更为迫切。

随着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以及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国内外研究企业家精神的学者越来越多,并取得很多研究成果。分别从企业家定义、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以及如何培养激发企业家精神做出了深刻探究。

二 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这一术语是由 18 世纪Richard Cantillon 在《一般商业之性质》(1755)一书中引入经济学理论的, 他,将从事经济活动的人, 如:商人、农民、手工艺者等都称为企业家。认为企业家是一个风险承担者, 是以确定的价格购买并以不确定的价格卖出的人。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论》(1803)一书中给企业家以较严格定义并赋予企业家突出重要性,认为企业家是生产的指挥协调者。由于企业家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众多, 因此对企业家给予一个完整的定义是很困难的, 鲁传一, 李子奈(2000)曾给出一个描述性的定义:企业家是经济生活的中心, 在经济中承担着创新者、组织和协调者、领导和管理者、风险承担者等多种职能 。企业家阶层是一个国家经济中的核心力量,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是技术进步的推动者和组织者 。

“企业家精神” 这一名词是英文 “entrepreneur-ship” 的中文译法, 企业家精神是指人们竞相成为企业家的一种行为, 它是由法文 “entreprendre”引申而来, 其意思是“着手工作, 寻求机会, 通过创新和开办企业实现个人目标, 并满足社会需求”。美国管理大师、经济学家德鲁克把企业家精神明确界定为社会创新精神, 并把这种精神系统地提高到社会进步的杠杆作用的地位 。桑巴特认为, 企业家精神是一种不可遏止的、动态的力量, 是一种世界性的追求和积极的精神,包括重视核算、注意效益。我国最早研究企业家精神的学者张维迎教授认为企业家精神最重要的是创新和冒险。白少君等(2014)则认为企业家精神主要为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和合作精神。李桂花(2017)从行为经济学角度指出:企业家精神其实是一种能够实施出创新的心智模式, 它包括自我实现动机、协同性思维、强意志力、强公平意识、弱从众心理五个要素。这五个要素相互制约、相互辅助从而形成固化结构。所以“企业家精神”其实不是指某一些人的精神特点,而是指能够实施出创新的某种心智模式特质。

三 企业家精神的培养与激发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们现在需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激发和保护企业家创新创业精神的必要性。欧美国家早已达成共识,认为创新能力是可以被培养的。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企业间的竞争早已不再局限于国内,全球范围的企业竞争对企业的领导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使我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我国完善促进企业家精神的相关政策制度、激发和保护企业家创新创业精神极为迫切。

众多学者指出,为培育与激发我国企业家精神,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法律政策。李后建(2013)指出,政府需要加强反腐力度,全面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机构和运行机制,改革和完善政策,营造良好制度环境。程虹、宋菲菲(2016)指出新常态下宏观政策应该着重推动“制度企业家”向“创新企业家”转型,维护市场对企业家的筛选功能,约束地方政府因政治关联等因素对企业的不规范补贴,通过完善公司治理制度、优化结构激发企业家创新创业精神,从而提高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王先柱(2015)等则认为,激发和培育企业家创新创业精神要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转移支付收入、优化在分配机制及简政放权等方面入手,增强对小微企业的扶持,为企业家创新和创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张玉利(2019)提出,在我国为了鼓励企业家的创新创业行为、激发企业家精神,要完善在创新创业过程的容错机制。在对国家层面的制度做出调整之后,为了培养企业家创新创业精神,还需要从公司治理体系层面出发,完善企业经营者的选择、激励以及相应的科学决策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家创新效用,从而激发企业家的创新行为。个人层面,加强高等教育中对风险承受能力以及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良好的社会网络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创新创业过程中的阻碍,提高创新绩效,有利于创新创业精神的激发和保护;从全球创业观察数据可以发现,我国女性创业比率低、层次低,因此激发创新创业群体中女性的创新创业精神也极其重要(李艳双,2020)。

根据上述文献梳理,本文对培养企业家精神提出如下建议:首先,根据哈耶克“ 默会知识”提供的心智模式改变的途径,加强企业家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广泛且深入的交流有益于心智模式的互补,形成更强的合力。第二,借鉴欧洲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理念,改善创新思维、冒险精神的教育环境,青少年的教育环节就开始进行企业家精神的培养与激发,创建适应我国历史文化背景的相关教育体系。第三,加强政府引导作用,有目的的培养企业家,整合市场、教育和政府资源,为企业家精神的激发营造良好环境。第四,注重各个环节的彼此衔接,加强外部延展性,力争将企业家精神转变为创新生产力。

参考文献

[1]鲁传一,李子奈.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理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3):42-49.

[2]李桂花.非理性、心智模式与创新——企业家精神的行为经济学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9(07):26-35.

[3]李艳双,肖芸娜.论企业家创新创业精神的激发和保护[J].财会月刊,2020(13):118-123.

[4]王春丽.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发展研究综述[J].福建茶叶,2020,42(01):54-55.

[5]张玉利.容错机制与激发保护企业家精神[J].社会科学辑刊,2019(01):71-78.

[6]程虹,宋菲菲.新常态下企业经营绩效的下降:基于企业家精神的解释——来自2015年广东制造业企业-员工匹配调查的经验证据[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9(01):60-72.

[7]李后建.市场化、腐败与企业家精神[J].经济科学,2013(01):99-111.